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腸道菌群失衡可引起免疫失調,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 由 章醫生健康談 發表于 棋牌
  • 2022-03-03
簡介特定的腸道共生菌株,如瘤胃球菌,可能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疾病活動度和自身抗體的產生有關,與健康人群相比,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腸道微生物構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免疫發病機制研究提出新的概念

少腹脹氣怎樣檢查

導語:腸道菌群參與人體

免疫系統

形成並與其相互作用共同維持人體穩態,菌群失衡可引起免疫失調從而導致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發生

。腸道

微生態失衡已被證實與

系統性紅斑狼瘡

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就腸道菌群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菌群失調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生的可能機制等進行闡述,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治

供可能的新策略。

腸道菌群失衡可引起免疫失調,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一、系統性紅斑狼瘡病程複雜、臨床表現多樣、異質性高,還需科學診斷

1、疾病概述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由免疫

複合物介導、

以血管炎為病理基礎的多系統、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且病程複雜、臨床表現多樣、

異質性高

。其異質性更多應由發病機制的

異質性來解釋

,但迄今為止其確切病因仍未完全闡明,普遍認為其發病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

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遺傳學

研究尚不足

以完全解釋系統性紅斑狼瘡在病程進展、發病年齡等方面的

差異性

。因此環境因素作為另一重要觸發因素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越來越不容小覷

腸道菌群是人體內最重要的

微生態系統

,腸道微生態失衡已被證實與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炎症性腸病等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發病機制有關

。腸道微生態作為

環境因素之一

,其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的潛在關係也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腸道菌群失衡可引起免疫失調,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特定的腸道共生菌株,如

瘤胃球菌,

可能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

疾病

活動度和自身抗體的產生有關,與健康人群相比,

系統性紅斑狼瘡

患者腸道微生物構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免疫發病機制研究提出新的概念。

2、腸道菌群與免疫系

人體記憶體在細菌、真菌、病毒、

古生菌

及原生動物共約100萬億種微生物,成人身上所攜帶的微生物可達1。4Kg,相當於大腦重量,而胃腸道中的

微生物

約佔人體微生物總數的80%,其中

大多數是細菌

,且與人體形成共生關係。

健康人體內90%以上的腸道細菌屬於擬桿菌門和

纖毛菌門

,剩下10%由變形桿菌、放線菌、梭菌、

葡萄球菌和藍藻組成

。腸道菌群在維持胃腸穩態、晝夜節律、營養消化和維生素合成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還透過影響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維持機體的免疫穩態,對宿主

免疫系統

的發育和功能

產生深遠影響

腸道菌群可透過促進淋巴細胞和淋巴器官的

發育成熟

並維持其功能構建先天免疫系統,透過Toll樣

受體

等介導的一系列分子機制影響固有免疫,還透過影響T細胞、B細胞的功能及調節抗體分泌等機制影響適應性免疫,發揮調節免疫的作用。

腸道菌群失衡可引起免疫失調,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3、腸道菌群與系統性紅斑狼瘡

研究發現,和健康人相比,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

腸道菌群在結構

、多樣性、丰度上發生變化。系統性

紅斑狼瘡女性

的患病率是男性的9倍,在影響系統性紅斑狼瘡起病的性別差異因素中,除了性激素水平,腸道菌群因素也

參與其中。

除了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

啟動機制,

腸道菌群還參與

疾病活動。

與正常人相比,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糞便中致病性鏈球菌屬和巨型鏈球菌屬的比例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活動性呈正相關。後續研究表明,

乳桿菌屬、

雞腸球菌和瘤胃球菌有可能與小鼠的狼瘡活動性有關。

據報道,

系統

性紅斑狼

瘡患者腸道中唾液乳酸桿菌的增加與較高的臨床疾病活動度密切相關。同時,活動期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腸道內

革蘭氏

陰性細菌較普通人也增加。此外,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格氏

桿菌丰度

增加5倍以上,其抗體及抗dsDNA水平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指數呈正相關,與補體C3、C4呈負相關。

腸道菌群失衡可引起免疫失調,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4、腸道菌群失調影響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可能機制

正常腸道上皮具有屏障功能。

正常情況下

,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有助於維持腸道上皮的完整性,如梭狀芽孢桿菌的代謝產物丁酸,是

上皮細胞增殖、

粘蛋白合成和分泌所必需的,因此

梭狀

芽孢桿菌

可能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中起抑制作用。菌群失調時,腸道通透性增加,形成“

腸滲漏

”,從而導致細菌和毒素的移位。

總之,腸道屏障受損導致

腸道菌群移位增加

,使腸道菌群及其組分與宿主免疫系統異常接觸,並透過各種機制觸發自身免疫。

T細胞活化

並促進自身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形成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

主要特徵之一

,有人認為微生物可能透過分子擬態影響T細胞的活化。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發現表達人類Ro60自身抗原同源基因的共生菌。

菌群紊亂

可致T淋巴細胞異常活化,促進自身抗原抗體免疫

複合物的形成

。抗炎細胞Treg細胞和促炎細胞Th

細胞的失衡

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密切相關,其中Treg/Th17細胞比例降低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

病情加重。

菌群代謝產物SCFAs在調節Treg/Th17

細胞

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補充梭狀芽孢桿菌顯著降低了Th17/Th1

比例,

而補充雙歧桿菌則防止了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CD4+淋巴細胞的過度啟用。同樣,透過重新定植、抗生素或維甲酸治療恢復乳酸菌水平可以改善狼瘡易感小鼠的

狼瘡症狀和存活率。

腸道菌群失衡可引起免疫失調,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二、瞭解基於菌群失調所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方式,需注意生活護理

1、飲食干預

飲食療法可能成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潛在

治療靶點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靶向菌群的飲食干預,或許並沒

我們想象

中那麼簡單。膳食介導的菌群及代謝物變化,以及其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機制並不清楚,尚不能將膳食看作一種

疾病的治療手段

。其認為,膳食可以作為一種研究手段,用於發現疾病

相關菌

、基因,而疾病的治療手段應該是傳統的

小分子藥物

、生物製品或細胞靶向療法。

2、益生菌干預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益生菌干預對

系統性

紅斑狼瘡的綜合治療是有益的。發酵乳桿菌CECT5716可透過減輕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

微生態失調

,改善腸屏障功能,降低內毒素血癥而預防

系統

性紅

斑狼瘡

的血管併發症;乳酸菌還能降低系統性紅斑狼瘡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這些均提示益生菌可作為

系統

性紅斑狼瘡患者

綜合治療的一部分。

3、糞菌移植

糞菌移植是將來自健康提供者的特定

腸道

菌群移植到患病的

宿主體內

,提高宿主的能量生成和

防禦能力

。透過糞便移植可以增加身體內菌群的數量和多樣性,調節腸道生態系統,預防或減輕疾病

病理過程

。目前,糞菌移植已成功應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糞菌移植也將成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一種有前景的治療方法。

腸道菌群失衡可引起免疫失調,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發生發展

結語:腸道微生物組是構成

人體內功能強大

、結構複雜的重要微生態系統。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免疫系統的形成,紊亂可導致腸道屏障受損、

微生物異常移位

、微生物肽與自身抗原發生交叉

反應及T細胞

、B細胞異常活化,從而導致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失調。洞察二者的確切關係,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

臨床診

尋找新的治療靶點提供最新思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