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 由 史海三人行 發表于 棋牌
  • 2022-02-27
簡介到了南北朝,流品的發達,使得制度上出現“官分清濁”的規定,升遷時“清濁分途”,擔任清官與否,不但可以表現出身,還能代表名聲好壞,故士人對此趨之若騖

古代的清議制度是什麼

九品官人法的創制者陳群,他的祖父陳寔是漢末著名的清流領袖。黨錮之禍中,陳寔因為是士人標榜的精神領袖而受到牽連,後來遇到大赦,才得以返鄉。《後漢書》說他返鄉之後: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

這正是當時大多數黨人,在黨錮之禍後生活的寫照。黨人雖然無法擔任官職,卻因為其本身的聲望,在地方有評斷是非的權力。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潁川陳氏是當時聲望顯著的名門。後來正始年間,名士彼此之間品評過往人物時,還拿潁川荀氏和潁川陳氏相比較,所謂“五荀方五陳”這兩大家族,同為魏晉時期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兩個士族,兩家關係一直很密切,早在漢末就因為“清議”而結合在一起。出身穎川陳氏的陳群,小時候就被祖父陳寔誇讚:“此兒必興吾宗”。日後陳群從政以後,也如其祖父一般,成為清流領袖“陳群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史書說他為官: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看來陳群頗有知人之明。日後對銓選制度影響甚大的九品官人法,正是陳群在吏部尚書任內所完成的。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通典·歷代制》描述九品官人法成立的過程是這樣: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這裡說到九品官人法的成立,是因為“士流播遷”,造成選拔人才時“詳核無所”,沒有客觀的標準可依據。於是任命瞭解各地民情的當地朝官來兼各地“中正”,“以定其選”。

那麼,地方的中正官作為選拔人才的單位,要依據什麼選拔人才呢?關於這個問題,九品官人法的實行分成兩部份。首先,根據被選舉人的“鄉論”,也就是在民間的評論,來訂出“鄉品”,而“鄉品”將決定日後能升遷到什麼位置。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將出仕計程車人,“鄉品”為二品,那麼日後他出仕所任的“官品”,會隨著升遷逐步接近二品,沒有意外的話,最後可以擔任二品高官。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依據“鄉論”來制定“鄉品”,目的是將漢末以來的“清議”、“鄉論”,予以“官方化”,承認其在制度上的作用。本來九品官人法的立意,是要藉由地方“清議”、“鄉論”的制度化,來達到監督朝廷的目標。諷刺的是,掌握清議的卻是在中央當權的清流集團。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專門給出身清流者起家、升遷的“清官”。“清官”的出現,保證了清流士族的宦途能一帆風順,促使門閥世家的產生。曹魏時期“清塗”的出現,就將所有“清官”連結為“清塗”,作為一定的遷轉途徑,並由門閥世家所獨佔。

“清塗”的出現。關於門閥在銓選上的優越性,事實上在漢代的察舉制度後期,就已經出現了“以族取人”的弊端,興起許多“累世公卿”的大族。等到曹魏實行九品官人法之後,負責品第出身、考核政績的中正們,往往是由那些被考核的朝官兼任,形成“球員兼裁判”的情形。這個現象有利於那些本來就在中央擔任大官的家族,這些大族往往自許“清流”。而出身這些大族的“清流子弟”,常常一出仕就擔任名聲好的“清官”來培養名望。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清官”本來就是那些用以優禮名士,沒有實質政務的顧問官員,目的在於“以觀大臣之能”,方便日後升遷。由於擔任這種官職的人,多具有足夠的聲望,同時也利於職位上的遷轉,是以清流子弟多樂於此職,進而被士族們所佔據。曹魏時期,這種清官的代表是黃門侍郎跟散騎常侍,當時號稱“清華”,兩者合稱“黃散”。像這種職位,通常只有清流子弟才可以擔任,也是所有起家官中地位最好、遷轉最速的。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在漢代,官本無清濁。九品官人法區分官職高下的方式,也只是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然而,由於任職者經歷的不同,使即使是同一品位的官職,也會有優劣之分。譬如官品同為六品,秘書郎是專給那些最出色的年輕子弟擔任的,所謂“天下清官”。從事郎中則是給鄉品三品出身者擔當。至於侍御史,則是給那些六品出身者,在年老退職之前就任的。如此一來,擔任官職的“清濁”與否,往往能顯示任官者的出身、經歷是否“清濁”。除了品位高低之外,任官者更在意職官“清”的程度為何。於是,官職的“清濁”與否,反而取代品位高低,為任官者所關心。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在九品官人法實行之後,出身士族者因可藉此制度,獲得不錯的鄉品。從秘書郎、著作佐郎一類的“清官”起家,一路向高品升遷。他們遷轉的職位被視為“清官”,而遷轉的途徑被稱為“清塗”,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升遷到高官。“清塗”的出現,是因為“清官”有很多名門子弟排隊要當,如果在某一個職務停留太久,等於擋住其他名門的遷入,所以必須不斷的升遷,以滿足大多數士族的需要。被升遷者,也以“一年數遷”為榮。

總之,“清塗”的出現增強了大族在任官上的優勢,使權貴子弟往往年紀輕輕就擔任要職,造成中央要官多由大族把持的情形。久而久之,只有士族出身的人才可以擔任“清官”,非士族出身者只能擔任“濁官”,兩者有不一樣的升遷路線,所謂“清濁分流”。

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清議”、九品官人法與“清塗”

隨著門閥制度的發達,“清官”重視出身的傾向也越來越重。到了南北朝,流品的發達,使得制度上出現“官分清濁”的規定,升遷時“清濁分途”,擔任清官與否,不但可以表現出身,還能代表名聲好壞,故士人對此趨之若騖。

本來,九品官人法設立的目的在於監督朝廷,沒想到卻助長當權的“清流”成為士族。與其相對者被視為“寒門”、“濁流”。“清塗”的出現,使世家大族的子弟,得以輕易就遷入高官。這個現象到南朝發展到一個高峰,進而形成南朝的門第政治。這些門閥子弟自命為“清流”,獨佔了“清官”,並歧視“寒人”,形成南朝特有的“流品”。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世說新語箋疏》

《三國志魏書》

《通典》

《九品官人法研究》

《日本的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魏晉南朝的九品中正制》

《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兩晉南朝的清議》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九品官人法試釋》

《唐長孺文存》

《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中國中世史研究》

《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

《日知錄集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