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成尚榮:教師該不該與學生有距離?

  • 由 教育資訊速報 發表于 棋牌
  • 2022-02-22
簡介美國教育界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該不該有距離

距離感應是什麼意思

成尚榮:教師該不該與學生有距離?

年輕的老師們,這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個理念、理論問題。你們有什麼想法和建議呢?

美國教育界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該不該有距離?討論的情況用在《教學倫理》的書裡。

事情是這樣的,紐約州北部有一個小工業城鎮,市民為當地中學擁有一支全國最好的橄欖球隊而自豪,球隊的教練年輕帥氣,與許多學生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學生常常就一些問題徵求他的意見,從成績到追求女朋友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後來,一個稱為“內部小圈子”的橄欖球隊員與教練的關係非常親密,經常在週末和晚上去他家看比賽或開展社交活動,受邀參加聚會的學生在學校有了一種特殊的地位。

關於教練與這些學生間的關係是否合適,引起了一些議論。一些教師認為,作為教師的教練,這樣的邀請、聚會不合專業規範;另一些教師認為,這樣的邀請與聚會沒有什麼害處,一些隊員可以藉此得到一些有益的接觸,並認為教師與學生在校外的所作所為不關任何人的事情。

書裡還列出了幾個討論題,其中包括哪些行為是教師的個人行為,哪些行為是職業領域的公開行為?教師與學生該不該有距離?如果有,應當是什麼樣的距離?書裡沒有給出答案。這大概就是美國學者提出的“價值澄清”理論——只澄清,至於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讓學習者自己去決定,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類似的事也曾發生在我身上。大概是當教師的第二年,我與學生一起踢足球,興高采烈,有說不完的話。走回教室的路上,我與學生搭肩而行。事後一位老教師認真地提醒我:教師與學生不要勾肩搭背,教師要像教師的樣子,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一提醒至今還留存在我的心裡,時時想起並常常提醒自己。估計年輕的老師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和問題。

與學生該不該有距離,的確是個值得討論、需要釐清的問題。討論可以有多種視角,不同的視角可以形成視域重疊和融合,在整體上理解和把握得更準確更全面。我有以下幾個基本認識:

其一,從教育理念上看,教師與學生應當心心相印,在心靈上“零距離”。

這樣的零距離,讓教師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瞭解他們,發現他們,觸控他們情感脈搏的跳動。

而學生處在這樣和諧的師生關係中才會心情愉悅、信任教師,才會把心裡話告訴教師,得到教師及時的指點和幫助。

這種以信任為基礎的和諧師生關係,構造了良好、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有助於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和共享共長。

無疑,這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狀態和境界,無可非議。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這樣零距離的心理關係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因而一些不該發生的矛盾和問題時有發生,這就不奇怪了。

如果年輕教師能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相信教育效果會更好。

其二,從現代教學理論看,師生間是不應該有距離的。

學者們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兩種人:作為教師的學生和作為學生的教師。意思很明顯,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者,教師也是學習者,都是終身學習者。

師生是平等的,教師絕不能以知識佔有者、知識傳授者自居,高學生一等。平等關係下的師生在學習上是沒有距離的,而且我們已進入了“後喻文化”時代,教師還要真誠地向學生學習。

事實上,學習的途徑、方式和獲取知識、資訊的渠道學生比教師更豐富多元,他們已成為資訊時代的原住民,可以成為教師的教師,教師更應向學生請教。

從這個角度看,似乎還有一點距離,這樣的距離感應是一種專業品質。

其三,從教師的職責和教育的倫理看,教師與學生應當保持一定的距離。

教師雖亦應是兒童,但是用蒙臺梭利的觀點來看,教師應是“作為教師的兒童”。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崇高的使命,任何教育教學中教師都不能缺席,都必須承擔起教育學生的責任,這是一種距離。

這樣的距離讓教師增強角色意識,形成一種教育自覺,不忘教育初心,嚴格要求自己,比學生學得更多、做得更好;也要嚴格要求學生,不僅對學生進行價值澄清,還進行價值引領,讓學生日有所進、不斷成長。這種距離感實質是一種責任感。

此外,教師與學生要保持身體上的距離,不隨意觸碰,也不隨意邀請學生聚會。這樣不僅保護學生,也保護自己。這種距離感體現的是教師的倫理規範。

年輕的老師們,這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個理念、理論問題。你們有什麼想法和建議呢?

作者 | 成尚榮 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010-82296739(康老師)

成尚榮:教師該不該與學生有距離?

【來源:中國教師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