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鄧艾:偷渡陰平旨在牽制,卻誤成滅蜀傳奇

  • 由 祥子談歷史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28
簡介那麼,鄧艾的偷渡陰平為何會如此成功呢

鄧艾如何滅蜀

題記:

本著“

成功不可複製,但可借鑑,更可超越

”的意願,一分為二對那段驚心動魄的傳奇經典——“偷渡陰平”進行淺析,但並無“抹黑”歷史名將的想法,實則只求還原歷史真相,以為後世更好借鑑。

世人常說:“

成功背後人多贊,失敗背後人多踩。

”鄧艾成功偷渡陰平,滅亡蜀漢,人多稱奇蹟,人多傳經典。對於這樣的“傳奇經典”,誰又願意去質疑與細糾,誰又敢於去質疑與細糾?

然而,當歷史的畫面再次回放,則不難發現,偷渡陰平之策不但危機重重,而且漏洞百出,其實在實施中已經失去了“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的實效,更是出現了太多的未知與意外,而滅蜀的結果更是一個意外,並不是奇襲計劃制定的最終目標,其最終目的只是為了調動在劍閣阻截鍾會大軍的姜維主力回援,為鍾會攻破劍閣爭取機會,進而實現滅蜀。

因此,有人認為蜀漢的滅亡,完全不符合常理,感到不可思議、莫名其妙,純粹是在較為“健康”的情況下猝死。

那麼,鄧艾的偷渡陰平為何會如此成功呢?“奇襲”之謀為其一,幸運巧合為其二,而隨機應變的極強執行力,卻讓這個漏洞百出的“偷渡陰平”奇襲計謀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名存實亡的“奇襲之策”

所謂“奇襲”,就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倘若對方有備,則不能稱為“奇襲”。

那麼,鄧艾的偷渡陰平是不是奇襲呢?

諸葛亮在世時,經常提到“

全蜀之防,當在陰平

”。而且在防禦上,設定了兩道關卡,即:第一道,從鄧艾進入陰平都(今甘肅文縣的鴣衣壩),順著陰平古道向江油方向,前進約100裡,遭遇到蜀漢在此設定的“

伏兵三校

”;第二道,便是陰平道出口的江油關,駐有3至5千守軍。可見,蜀漢對陰平道還是非常重視的。

據《三國志·鍾會傳》記載,陰平道上的第一關,被鄧艾部將田章“

破蜀伏兵三校

”的3千人。但也僅是攻破,而並非全殲,絕對會有不少士卒逃入山中。同時,“

破蜀伏兵三校

”也僅行進了偷渡陰平全程的七分之一,逃走計程車卒絕對會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報信。因此,鄧艾偷渡陰平的訊息又豈能不洩,又豈能實現“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的奇效。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鄧艾:偷渡陰平旨在牽制,卻誤成滅蜀傳奇

龜山三國城鄧艾雕像

雖然,史料未有記載第二關的江油城守將馬邈是否已有準備,但他絕對清楚魏軍已經攻破漢中,接著便是進攻蜀地。如果稍微有點職業素養的守將,都應該會做好防守準備。同時,蜀漢既已在此設定城關守將,則也代表蜀中有備。因此,第二關對於鄧艾來說,並非“

攻其不備

”,而是蜀漢早有準備。

所以,就更不要說奇襲成都了。從逃亡百姓以及諸葛瞻“

從涪縣退還綿竹,排列戰陣以待來敵

”的情況來看,劉禪早就得到訊息,這才派出諸葛瞻前往綿竹一線防禦。可以說,偷渡陰平是鄧艾“

光明正大

”的偏師出擊,而非真正的“奇襲”。

因此,鍾會才對鄧艾的偷渡之說不屑一顧。

危機重重,步步驚心

景元三年(公元263)十一月,當滿懷信心的鄧艾踏上“偷渡陰平”之路的那一刻起,便將自己置於“

有去無還

”的生死之地,可謂危機重重,步步驚心。

從陰平古道的入口陰平都,到江油城(又稱“江油關”、“江油戍”)出口,全長265公里,按照當時360步為1裡計算,現在的每里約等於當時的1。33公里,正好與歷史記載的“

七百里陰平道

”相符。同時,陰平古道的峽內谷深流急、道路險峻、山石巍峨。

如果說到“奇襲”,就算魏延沒有實施的“子午谷奇襲”之計,也可能比“偷渡陰平奇襲”之謀靠譜太多。因為,“子午谷奇襲”的路途消耗、出谷谷口有無守軍以及對長安守將夏侯楙的分析,基本全已預料周到。倘若實施,無論結果如何,一切主動權盡皆掌握在領軍之人的手中。然而,“偷渡陰平”一路所遇所見,卻給人一種“

腳踩西瓜皮滑,滑到哪裡算那裡

的感覺,可以說沒有一樣準確預料,幾乎全都是未知的遭遇。如:呂子明白渡江奇襲荊州,所有經過可都是在預料中實施,沒有一樣脫離掌控。

1、陰平道危機

第一重危機:

未曾預料到的“

伏兵三校

”,由於沒有像樣點的將軍統領,被鄧艾部將田章攻破。雖然,順利渡過了第一重或許不是危機的危機,但是奇襲謀劃卻極容易洩露。倘若,蜀軍將陰平出口封死,進入陰平“邪徑”的大軍將處於 “餓死山中”的危局。

第二重危機:

鄧艾軍隊攻破“

伏兵三校

”後,便進入荒無人煙之地,且山高谷深,又無人跡可尋,而且行走艱險,糧食轉運也就更加的困難。開始一、二百里的時候還可以“

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進行運糧,但之後基本上就是 “

糧食供給不繼

”,軍隊已然斷糧,而且還多次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20天后,軍隊來到 “馬閣山”,士卒們卻發現“

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

”,心中已是哇涼哇涼的。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鄧艾:偷渡陰平旨在牽制,卻誤成滅蜀傳奇

鄧艾劇照

這時,許多軍士已經打起了退堂鼓,想要原路返回。但是,作為主將的鄧艾如果無功而返,不但會落下萬世笑柄,而且可能會被治罪。所以,沒有退路的鄧艾為了激勵士氣,只好身先士卒,率先身裹毛氈滾下山去。誰也沒有想到,走出山坡,竟然直接來到了江油關。假設,滾下山坡後,依舊沒有走出大山會怎麼樣?萬一方向有所偏移,早已缺糧的大軍,怕連二三日也堅持不下來。其實,這些情況對於鄧艾來說,他並沒有料到,只因沒有回頭路,只好拼命往前闖。所以,這一步也絕對是危機重重,稍有不甚全軍將葬身大山之中。

第三重危機

:陰平“邪徑”蜿蜒盤纏於摩天嶺上,古今公認的“

山高如雲表,玄鶴尚怯飛

” 的奇徑險道,七百餘里人跡罕至。更何況,大軍在荒山野嶺迷失方向,也是常有發生,倘若出現方向迷失,耽誤個幾日,全軍也將餓死於大山之中。

2、出山危機

走出陰平道,面對的第一個危機便是江油城。

經過20多天的艱難行軍,鄧艾的萬餘輕裝簡行大軍總算幸運地走出了700裡陰平“邪徑”。當他們暗自慶幸之餘,卻看到了一座巍峨的江油城攔在了前面。

而此時的鄧艾軍隊又沒有攻城器械,更是又飢又餓、疲憊不堪。無疑所有士卒心中陣陣發涼,但是已無法原路返回,大家只能硬著頭皮衝向江油城。令所有人大跌眼睛的是,將門世家的蜀漢平北將軍馬岱(子馬延,曾為振威將軍,戰死上卦)之孫,護軍、江油太守馬邈竟然不戰而降。面對僅有萬餘的鄧艾疲憊之師,又是易守難攻的關城,而且城中糧食充足,結果反而以資敵軍。假如馬邈想要堅守,就算他再怎麼無能,又怎麼可能守不住數天呢?再怎麼樣也有充足的時間向涪、綿竹以及成都求援,並等到援軍前來。

過了江油城,一旦蜀漢軍隊佔據涪城至綿竹之間的險要地勢據守,將成為了鄧艾大軍生死存亡的第二個危機。

當時,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再三建議諸葛瞻佔據險要地勢,以阻斷敵軍進入平川,再施以“堅壁清野”之策,鄧艾大軍將難有生還的希望。然而,就算黃崇涕淚橫流進行勸說,固執的諸葛瞻卻不為所動,不但放棄險要地勢,退守綿竹,還要出城與鄧艾平原會戰。結果,諸葛瞻、諸葛尚父子以及羽林督李球、尚書張遵盡皆悲壯戰死。因此,鄧艾輕易化解了這個不輸於江油關的生死危機。不過,諸葛家族也因此成就了三代滿門忠烈的千年美名。

攻佔綿竹、雒縣後,倘若成都堅守不降,鄧艾將迎來進退兩難的第三個生死危機。

《三國志·鍾會傳》記載:景元四年秋天,朝廷命令派鄧艾、諸葛緒各統率三萬多人。

《晉書·帝紀》記載: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進軍雒縣,劉禪降。

據鍾會傳所說,鄧艾伐蜀時有3萬多人,但是在偷渡陰平時,卻是“

挑選精銳士兵

”,而非全部進入陰平道。再結合晉書所載“

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

”來看,鄧艾佔領江油城時,僅有萬餘大軍的說法應該是比較準確的。也就是說,當時的鄧艾軍隊就算加上江油、綿竹等城的降卒,但同樣也需要人員鎮守,鄧艾攻佔雒城後的兵力最多也只有2萬多人。關鍵是,降軍人數超過或與主軍人數相同,在沒有完全收服降軍軍心的情況下,對主軍安全來說是極度危險的。因此,歷史上才有許多的殺降事件。

那麼,成都城中有多少兵力呢?

《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記載:明年,先主至葭萌,還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帶領龐統、黃忠、魏延等數萬軍隊入川,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才逼迫劉璋投降。歷時達3年之久,僅攻打雒城就用了1年多時間,而且軍師龐統也死於雒城之下。在如此情況下,當時身為益州牧的劉璋成都城中“

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

”,難道身為蜀漢皇帝劉禪時的成都城中的兵力會少於3萬嗎?顯然是隻會多,而不會少,最基本也會持平。

如此以來,以鄧艾的2萬多兵力,又怎麼可能攻得下成都。而此時被姜維阻攔劍閣的鐘會“

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一旦鍾會退軍,姜維率領主力回援,鄧艾絕對會死無葬身之地。

既然“偷渡陰平”奇謀漏洞百出,為何鄧艾還能取得如此完美的蜀滅大功?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既有努力的汗水,也有幸運之神的眷顧。同樣,鄧艾“偷渡陰平”之謀的成功,既有人為的因素,也有幸運的天意。

1、鄧艾的極強執行力,將一個殘缺的計劃執行出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管理學上講:“沒有完美的計劃,只有完美的執行者。”雖然,真正讓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會有許多,但具體的執行者才是計劃完美實現的核心。

一是面對僵持,大膽設謀的執行力

其實,當初司馬昭提出伐蜀想法時,鄧艾和多數大臣一樣,是持反對意見的,而鍾會則對司馬昭伐蜀提議最為積極支援。因此,雖然鄧艾的歷史戰績比鍾會的好,爵位也比鍾會的高,結果伐蜀的主帥卻是鍾會,而鄧艾只能作為偏師供其調遣。但是,鄧艾並沒有因此對伐蜀心生懈怠,反而積極尋求伐蜀的最好結果。當鍾會的10餘萬大軍被姜維阻擋在劍閣難有寸進的情況下,作為歷史名將的鄧艾當然能夠預估到僵持下去的結果將是無功而返。為了扭轉這一被動局面,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大膽設想,以奇兵衝擊蜀漢腹地,以此來調動姜維的主力回援,進而化解劍閣對峙的僵局。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大將在執行層面提出的一條建設性意見。

二是面對險地,以身作責的執行力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鄧艾:偷渡陰平旨在牽制,卻誤成滅蜀傳奇

鄧艾大軍翻越陰平邪徑

進入陰平道後,面對軍中斷糧,鄧艾和士卒共同承受飢餓,果斷率先前進;面對摩天嶺西側的懸崖峭壁,士卒心中盡皆發怵,部隊進退失據的危機,鄧艾以身作責,率先垂範,“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從而,大軍克服了面對懸崖的恐懼心理,紛紛效仿,並利用藤繩攀援而下。最終,萬餘大軍奇蹟般地走出了人跡罕至的陰平“邪徑”。

三是面對阻截,勇往無前的執行力

鄧艾佔領江油城後,立即命令兒子鄧忠和司馬師纂出兵攻打駐守綿竹的諸葛瞻,結果卻被諸葛瞻打敗。因此,二人返回稟報鄧艾:“賊兵堅守牢固,很難擊破。”鄧艾聞聽大怒,叱責二將:“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隨後,再次命令二人出戰,如若不勝,必定斬首號令。最終,諸葛瞻、諸葛尚父子以及尚書張遵臨陣被斬,並順利攻克綿竹,佔據雒城,逼近成都。

在此過程中,假設領軍主將心性稍有不堅,孤軍深入的大軍極易陷入死地,更別說什麼滅蜀的驚世大功了。而這一切的成功因素,則取決於鄧艾執行中一無反顧的堅定信念,這才將一個殘缺的計劃,執行出了完美的結果。

四是精準把握形勢,固守靜觀的明智執行力

攻佔雒城後,本可迅速出兵攻打成都,但是以區區2萬軍隊,又怎麼可能攻下堅城成都。所以,鄧艾明智地選擇駐守觀望,以尋良機。結果,攻城的良機還沒有尋到,劉禪竟然主動投降了。反之,一旦攻城受挫,鄧艾的兵力劣勢必然暴露,反而更加的危險,也更不會出現劉禪主動投降的完美結局了。

2、名將對上一幫“豬對手”,結局可想而知

其實不難看出,從鄧艾攻佔江油,再到劉禪投降,一路走來,沒有遇到一個像樣的對手,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鄧艾走出陰平小道,遇到的第一個“豬對手”就是將三代江油守將馬邈,本可堅守立功,卻甘願投降資敵,從而給予鄧艾疲軍以喘息之機。

接著,遇到的第二個 “豬對手”就是不聽黃崇再三相勸的諸葛瞻,放著險要地勢不用,反而縱敵深入,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豈有勝算。因為,任何時候,“斂軍據險”都是拒敵的最佳選擇。

最後,再次遇到一幫“豬對手”,在成都還有3萬守軍的情況下,無一人提議堅守,或提議投靠東吳、或提議逃往南中,結果譙周的一番投降論後,諸大臣竟然盡皆支援。與當初劉璋投降時“吏民鹹欲死戰”的情形相比,可見蜀漢朝堂這些官員既無忠心可言,更無才智可用,純粹就是一幫圈養的“豬對手”,最終卻成就了鄧艾的驚世之功。

圖片來源網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