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通鑑趣話:“封建”是什麼意思?哪一歷史時期才算是封建社會?

  • 由 長刀侃史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23
簡介東西兩漢(郡國並行):漢朝建立後,劉邦為了安撫有能力的功臣,使他們不至於要來爭搶他的政治成果,建國之初就先後分封了七位異姓王

中國什麼時候不封建

封建,到底是什麼概念?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才算是封建制度?我們為什麼稱中國近代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封建,在現在聽起來,絕對是個沉重的話題。一提到封建,大致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舊的觀念、制度,代表著傳統,並帶著濃重的陳舊腐朽味道,是一種壓抑、落後的存在。

封建,到底是什麼:

通鑑趣話:“封建”是什麼意思?哪一歷史時期才算是封建社會?

封建,單就字面意義來理解,指的是封邦建國。通俗講,就是一個老大帶領一群小弟完成了某項偉大工程後,給小弟們分發紅利的行為(就如上圖般,眾多國家都是周王朝封出來的)。作為一種類似於合夥謀事業的獎勵機制,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在一些特定時期都不同程度上有這種原始的制度存在。

中國的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

目前,我們的

官方史書一般認為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從戰國時期開始

的,即周王朝的後期,繼春秋時期之後的475年開始。先來看一下官方認同的周朝到戰國的年代劃分:

年代

時間起止

劃分依據

西周

前1046~前771年

周王朝建立~周幽王死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平王東遷~周元王元年

戰國

前475~前221年

韓趙魏崛起~秦統一六國

按史書中的表達來看,

封建社會應該是從戰國開始

的。我不知道這個結論在學術界是否被公認,但

封建制度的出現明顯遠比戰國要早

。早到何時?至少西周時這套制度已經很完備了。武王伐紂後,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功臣。就因為有了這次分封,才有了由王室宗親和功勳重臣們建立起來的齊、燕、晉、魯等國(後發展起來的韓、趙、魏等國也是基於這個框架)。所以我們說,至少是周武王的分封,才奠定了後期的戰國時期。由此可見,

戰國時期只是在延續封建,而不是創造了封建。

並且我們知道一種事物的形成是有一定規律性的,很少有什麼東西是憑空出現並馬上被廣泛認可的,所以說,封建社會要更早於西周。最早出現的分封可能(當然,這種猜測的手段並不適合應用於學術討論,但沒有史載,也沒有物語,只好如此)會出現在更早期的夏以前。我認為,以部落為基礎社會制度中,似乎靠這種大家齊抓共管的方式方法更為可靠,雖然原始。

擴充套件:西周到春秋,再到戰國,眾多的國家圍繞著周王室進行著交叉往復的爭鬥傾軋,本來就不易明確劃代。單就一個戰國時代的開始問題,目前就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一說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三晉;一說是公元前386年田和列為諸侯,戰國七雄的格局才正式形成。所以,這一時期的劃分並不明確,故提起這段歷史時,都籠統地稱之為春秋戰國時期。

哪些朝代算是真正的封建時期:

西周時期(封建制度)

:拋除無據可依的傳說不講,從時序上看,顯然西周就是一個典型的“封邦建國”的政治模式。武王使天下歸一後,其鞏固和穩定時局的重要手段就是先安排好兄弟子侄和幫助過他的開國重臣。

春秋戰國(封建制度)

:春秋戰國,實際是東周時期。此時的周王室雖已衰微,但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各諸侯國在這塊大蛋糕所得到的一切,理論上還都是拜周王室所賜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

:但事實上呢?這些諸侯國已經沒有一個老實人了。於是自春秋時期開始,相互間的吞併和征伐便開始逐漸加劇了,直到諸侯們得到土地的方法已不再是周王室賜予,而是赤果果地爭搶。但無論亂到什麼程度,毫無疑問,這一時期依然是封建社會。

通鑑趣話:“封建”是什麼意思?哪一歷史時期才算是封建社會?

大秦帝國(郡縣制度)

:秦朝,剛建立的時候,有過一個小迷惑。到底是要堅持封建,還是使用一種看起來更優秀的統治制度呢?秦始皇利用一次宴會的機會,聽聽大家是怎麼說的。

以丞相王綰為首的守舊派認為,天下初定,對於楚國、燕國等偏遠地方中央政府鞭長莫及,應該把皇帝的叔伯子侄派去做諸侯王,這樣既可鎮撫地方,也算是安排宗親就業了;

革新派代表人物、大秦國司法部部長李斯則建議說:“周文王、周武王用了分封制,導致這些分封出去的人各自為政,最後做大的幾個連周天子都控制不了了。叔伯子侄們的賞賜,未必非要給他們封國,給點錢就完全可以了。如今全國統一,應該設定郡縣,由下到上逐級向上負責,這樣才可以天下一心。”

秦始皇當即表示了贊同,便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這雖然對於秦國來說,並不算是重大的政治改革(秦在未統一前就已經實行了郡縣制),但明顯

秦朝是抑制封建制的

PS:顯然,李斯事先一定是知道始皇帝的思想傾向的,不然不會如此堅決地反駁封同姓王,因為說到底那是人家給子孫發福利,已不完全是國事。你說不妥,那明顯是已經把話題延伸到了嬴政的家事裡去了。再者,丞相的權力多大?你一個廷尉去和丞相明刀明槍對著幹,顯然不妥。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這一君一臣早已達成默契,只是想在公開場合以十分有力的說辭來教育一下反對者,告訴大家只有郡縣制才是最穩固的政治體系。

東西兩漢(郡國並行)

:漢朝建立後,劉邦為了安撫有能力的功臣,使他們不至於要來爭搶他的政治成果,建國之初就先後分封了七位異姓王。而這僅僅是異姓王,不包括眾多的兄弟子侄這些同姓王。後來,劉邦又逐個翦除了異姓王,並以最高禮儀方式(殺白馬)逼著大家一邊往嘴唇上抹馬血畫邊簽字畫押:今後如果有異姓稱王,天下共誅之。由此可見,分封在西漢初期依然是主流政治制度。

漢武帝時期,雖然不見了異姓王的威脅,但同姓王的禍患露出了苗頭,其中以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最為著名。在當時,分封出去的宗親們各自為王,不但可以收取領地的稅賦,還有自主的兵權。

景帝即位後,似乎覺得這些兄弟們的權力太過於大了,於是開始削藩。政令一下,七個同姓王(吳王劉濞、濟南王劉闢光、趙王劉遂、楚王劉戊、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便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叛亂。雖然很快被鎮壓了下去,但也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

到了漢武帝時,比他的先人聰明瞭許多。雖然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削弱各同姓王的實力,但他並沒有讓這些同姓王覺得失去了什麼,反而讓他們覺得得到了很多。漢武帝的“推恩令”,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為中心思想,讓幾乎所有分封在外的同姓王的兒子都當上了王,這在以前是不允許的,之前的規定是當一個王離開了位置後,只有他的長子才可以承襲王位。表面上看,是對同姓子孫發放的福利,實際上卻使各個封國的實力逐漸地被削弱了。舉例說明,去世的王有一片封地,三個兒子。原來的政策是王死後,一切的一切都歸長子所有。現在不同了,一片封地分成三份,三個兒子都變成了王。如此下去,王越來越多,但實力卻變得越來越小。天長日久,侯國依然存在,但卻再沒有與皇權相抗爭的能力了。因為此時的封國,最大利益獲取僅是來自於領地的稅賦。而行政上的事兒,是由郡守說了算的。最重要的,兵權也都被朝廷收回去了。

所以說,在漢朝的時候,由於郡縣制與封國制的並行,基本已經使得封建制的地位被削弱了,直至後來的名存實亡。

兩漢以後(逐漸演化)

:漢代以後,要說有沒有封建,還真是一言難盡。單純就“封邦建國”來講,肯定是沒有了。但各朝代均有類似於諸侯國的地方勢力在悄悄做大後,開始威脅皇權,甚至還不乏改朝換代的例子。例如隋朝的唐國公李淵,又例如唐代的安史之亂。甚至於大清帝國入關後所封的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如果不是及時肅清,都有可能顛覆了愛新覺羅的江山。

我們再把眼光放近一點,民國時期那些割據一方的軍閥,又有哪一點不像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呢?如果我說張作霖是東北王,大家不會反對吧?

如此看來,歷朝歷代中,真的有很多人是具備了諸侯王的特質,只是時代不同了,由統治者到平民,都領悟到了諸侯國是大一統的最大隱患,於是即便某某人已經具備了了諸侯條件,或者他的現狀儼然就是個雄踞一方的諸侯王,但封邦建國的時代畢竟已經遠去了……

封建制度留給我們的:

“封建”這一詞彙,在今天儼然已成為老腦筋、舊思想的代名詞。本來,它已經夠複雜的了,到底我們的封建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到了什麼時候結束?這問題問大了一眾史家的腦殼,而此時又偏偏混入了外來詞條。於是,人們在迷惑於如何在中國的政治體系下為封建下定義時,又增添了新的課題。馬克思的言論在上世紀初的時候,很為國人所崇(至少一部分),他老人家提出的普遍應該得到重視,於是我們開始嚴肅地、連夜認真按思想家的模式開始以五種形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來劃分社會結構,開始認真地審視我們的歷史以及歷史觀,到底哪裡與大思想家的邏輯不符呢?

封建,在現今社會中,已經由一個具體的政治制度,慢慢退化成了語言體系中的一個代指。也許再過幾百年後,我們的後人在提起2021年的你我時,也會從鼻腔中發出一聲輕響後,小聲嘟囔一句:老封建思想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