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廈門:精細分類 低值垃圾的“逆襲”之路

  •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15
簡介”王飛馳說,在這樣的想法下,嘉蓮街道尋找到有處理能力的企業——陸海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陸海環保”),開始了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體系的摸索和精細化分類的試點

廈門驛濤口碑如何

東南網

廈門:精細分類 低值垃圾的“逆襲”之路

嘉蓮街道,垃圾精細化分類宣傳進社群。

廈門:精細分類 低值垃圾的“逆襲”之路

位於海滄區的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

廈門:精細分類 低值垃圾的“逆襲”之路

廢棄塑膠瓶變成再生塑膠粒子。

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變化,外賣餐盒、奶茶杯、牛奶盒、玻璃瓶、舊衣物等生活廢棄物數量飛速增長。它們回收成本高、再利用附加值低,被稱為“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由於沒有分類到位、分別收運,它們鮮少被回收利用,往往混入“其他垃圾”,被一同填埋或焚燒了之。

今年7月,廈門市啟動了更加精細的垃圾分類工作。根據廈門市垃分辦印發的《廈門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導目錄》,要求將廢塑膠、廢玻璃、陶瓷類、廢紙、廢紡織衣物等5大品類的低值可回收物分類投放,向低值可回收物的精細化分類、收運、迴圈利用邁出探索的步伐。

“讓藍桶變得多多的,讓黃桶變得少少的”

近日,記者來到廈門市思明區嘉蓮街道的松柏社群英皇湖畔小區。小區門口的宣傳板醒目地提示:“一次性杯子、泡麵桶、塑膠餐盒、利樂包……它們不是垃圾,完全可以回收利用。”上面還清晰地標示出本地低值可回收物的數量:目前“其他垃圾”桶中,低值可回收物體積約為55%~70%,重量佔比32%~46%。

在小區的垃圾分類亭中,四色分類垃圾桶一字排開。在“讓藍桶變得多多的,讓黃桶變得少少的”字樣下,裝“其他垃圾”的黃色垃圾桶只有2只,裝“可回收物”的藍色垃圾桶則有4只。一旁的“垃圾精細化分類資料”公佈欄上,每週的黃桶垃圾數量穩定在40桶上下,而藍桶的數量平均為60桶。

“經過第一批試點單位4個月的精細化分類,最顯著的變化是,黃桶(其他垃圾)少了,藍桶(可回收物)多多了。相較以前,藍桶數量增加了60%多,可回收物重量增加了近40%,黃桶數量減少了五成以上。”嘉蓮街道副主任王飛馳說。

嘉蓮街道是廈門最早開展精細化分類工作的鎮街之一。今年6月4日,嘉蓮街道開始了第一批低值可回收物精細化分類試點,包括英皇湖畔小區在內,共有商超、學校、寫字樓、居民小區和街道辦等7個試點單位。

“根據測算,廈門全市一天約產生5000噸‘其他垃圾’,其中約30%屬於低值可回收物。如果把低值可回收物分出來,垃圾減量化的效果是很明顯的。這麼大量的可回收物如果沒有資源化利用而白白浪費掉,是很可惜的。”王飛馳說,在這樣的想法下,嘉蓮街道尋找到有處理能力的企業——陸海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陸海環保”),開始了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體系的摸索和精細化分類的試點。

垃圾分類的中端收運、後端處理需要政府部門、企業承接,而在前端,則需要居民改變分類習慣。為此,嘉蓮街道分別給業委會、物業公司、黨員、業主發了一封信,倡議從前端開始生活垃圾的精細化分類,大力推動將低值可回收物從“其他垃圾”改分類到“可回收物”。

“我們小區開展低值可回收物精細化分類已經兩個月了,其實在家做起來一點都不難。”在嘉蓮街道第二批試點的蓮興社群碧湖豪庭小區,居民周阿姨告訴記者,“只要把吃剩的倒出來後,再將一次性餐盒、絕大多數塑膠製品、一次性杯子等扔進藍桶就行了,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扔到黃桶裡。記不清怎麼分類時,可以參考街道入戶發的分類手冊。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讓資源再利用,真是個好事!”

透過入戶宣導、廣場活動、桶邊督導等形式,嘉蓮街道進一步普及了精細化分類知識。為了讓居民加深瞭解,街道還組織居民代表來到後端回收企業,親眼看看低值可回收物的“再生”之路。

把上百種廢塑膠準確分離,破解回收難題

跟隨藍桶裡低值可回收物的去向,記者前往陸海環保,瞭解其資源化利用的全過程。

記者瞭解到,對於低值可回收物的中端收運,由廈門市政集團旗下的廈門驛鴻環境服務有限公司負責思明、湖裡兩區。目前島內共派出10輛專車,實行定時、定點“公交式”收運,把低值可回收物送至陸海環保的分揀中心。

在海滄區角嵩路的分揀中心,藍桶中的東西按照“紙、塑、玻、金”類別被一一分揀出來。

“佔比最大的是塑膠,包括各種洗髮水沐浴液瓶子,快遞包裝用的塑膠氣柱、珍珠棉,裝雞蛋的塑膠託,一次性餐盒、飲料瓶、咖啡杯,糕餅的塑膠託等。根據不同材質、顏色,它們又可以分為上百種。比如一個礦泉水瓶,根據瓶蓋、瓶身、瓶標的材質不同,需要一分為三。”陸海環保技術總監王智鋒告訴記者。

據介紹,分揀中心每天可分揀30噸低值廢塑膠,由於條件限制,暫時採用人工分揀。“待大規模標準廠房建成後,可以全部採用智慧化裝置,進行全自動分揀。”王智鋒認為,規模化、智慧化的分揀中心,能夠解決分揀效率的問題,也能節約分類的社會成本。

分揀完成後,鋼、玻璃、陶瓷、紙等類別交由專門的協同處理企業,而資源化的“老大難”問題——廢舊塑膠、紙塑複合材料,則運往陸海環保的後端處理廠。

後端處理廠位於華安縣沙建鎮。這是我省唯一的“國家資源迴圈利用基地”。

在那裡,分類好的塑膠、紙塑複合材料被送進流水線,透過淨化、分離、粉碎和造粒等多道工序,變成紙漿和不同顏色、材質的塑膠顆粒等,作為下游工廠的生產原材料。

“準確分離是我們的技術優勢之一。”陸海環保副總經理謝奕斌介紹,要把生活中產生的幾百種廢塑膠準確分開,需要長期的資料積累、建立資料模型。目前工廠的核心裝置均由企業自行研發,獲得了GRS(全球回收標準)、RCS(回收宣告標準)等國際認證,合作伙伴包括陶氏、可口可樂、雀巢、利樂等企業。

資源再生迴圈利用,成為社會共識

在陸海環保的產品陳列室中,有一套特別的課桌椅。

“這是一套再生木塑課桌椅——歐萊雅集團把回收的瓶罐交給我們,我們製成再生塑膠顆粒,再用這些塑膠顆粒製作成課桌椅。這批木塑課桌椅,已被捐贈給青海玉樹的小學。”謝奕斌說,實現資源再生利用,助力環保,正在成為社會的共識。今年,美團的“青山計劃”也與他們展開合作。

“低值可回收物生產的原材料,其用途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謝奕斌拿出下游工廠生產的產品,有晾衣架、水桶、牛皮紙、文具、再生收縮膜、塑膠袋、木塑建築材料、建築磚、化纖衣物,等等。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回收再生1噸廢棄紙基複合包材,約等於減少12棵參天大樹的砍伐、0。8噸石油的開採、3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建立低值可回收體系,其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不言而喻。相較於填埋、焚燒等垃圾處理方式,也是更環境友好、符合迴圈經濟的處理方式。”謝奕斌說,建立體系的難題在於回收成本高,但這可以透過規模化來解決——據測算,當低值可回收物的收運量達到每天100噸以上時,就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將低值可回收物精細分類的做法剛起步不久,原料數量還有限。”他說,但廈門在垃圾分類前端進行精細化分類,讓低值可回收體系的建立有了一個值得期待的起點。(記者 陳旻 文/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