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 由 培dada看眾生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14
簡介二、我們為何會產生對他人莫名的信任感,其實有據可依1、急迫情況下,人們面對他人會產生何種信任反應a、急迫情況下會導致自己來不及理性思考當人處於急迫的環境下時,內心必然是極度焦慮的,他們想盡快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以此擺脫當前的困境,而這種匆忙之中

緊迫指什麼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心理和哲學問題,很多不起眼的小事或者案例,透過其表面我們往往可以看出它背後存在著深奧的理論知識。

我上下班一般都是坐公交去公司,來來回回等公交不下有幾百次了,以前都沒注意觀察等公交的人們心理原來也是這麼有趣,直到前兩天我發現了一個現象:

我乘坐的這趟公交每趟間隔平均15分鐘,末班車是晚8點從始發站發車開往終點站。這幾天我因為專案緊急需要加班,有一天正好晚上下著大雨,我加班到7點45,想著最後一班車8點開過來,開到我要去的站臺差不多應該是8點20分左右到,這樣我能差不多8點左右提前到公交站臺,提前到公交站臺等車總歸是有備無患,運氣好能趕上倒數的一兩趟公交車。

我是第一個到的站臺,然後陸陸續續也有人到站臺等車,奇怪的是,我8點到的公交站臺,等了快半個小時,直到8點半公交車還沒到,在此期間,我內心也很著急,外面這麼黑又下著雨,我只想早點回家,這時候我媽打電話給我什麼時候到家,我就在電話裡面說明了情況,表示反正到家也就七八公里,估計今天公交車肯定出了什麼狀況,我不想等了,準備叫個網約車回去,多花點錢算了。

掛了電話後,旁邊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婦女對我說:

“小夥子,我看你在這等了這麼久,以為公交車無論如何肯定會來的,哪知道你也不確定,也是在瞎等,早知道我打電話讓我老公開車來接我了。”然後旁邊又有兩三個人隨聲附和:“是呀是呀!”

我也真是無語,我只是想盡量少花點交通成本而已,幸好我家離得不是很遠,打車是我最後割肉的底線,只是我回頭一想:

我們素不相識,為何在這種緊迫的境況之下,他們就這麼貿然地做出與我一起無休止地等公交車的決定呢?作為陌生人的他們為何會表現出對我極大的信任呢?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出現這種現象裡面涉及到了兩種行為:

做決定的行為問題與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問題,當我們在遇到一件事的時候,尤其是在令人緊迫的氛圍環境下,我們需要的是獨立和理智地思考,從而做出符合我們自身的決定,同時,對於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畢竟對方身上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我們萬不可盲目對其表示信任,本文將聚焦這兩點進行深入地探究。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一、我們是如何做決定的

其實我們人的一生一直都在做選擇題,比如今天想要吃蔬菜還是肉?今天上班我是自己開車還是乘坐公交車?朋友喊我去聚餐,我到底是去還是不去等等,作為高階動物的我們,我們自詡有頭腦,可以在權衡之下做出一個理智的決定。

其實所謂的理智決定不過是我們頭腦在將某個問題的利弊進行全方面的分析之後所做出的傾向性選擇,而影響我們做出選擇的因素有常識、道德和邏輯分析。

a、常識下的決定

瑞士心理學家亞美路

曾經說過:

常識是事物可能性的尺度,由預見和經驗組成

我們在決定的時候,優先使用的是常識,就比如咖啡裡面加牛奶和糖會使味道更佳醇厚,這種不假思索的生活定律和信條讓我們對其正確性奉為圭臬,認為其是絕對正確的,然而這裡我們往往會陷入常識性定勢誤區。

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故事:我國民族英雄林則徐大家都不陌生,清廷派林則徐來廣東禁菸,自然要知會西方各領事官員,吃飯是免不了的事,在宴請西方人的過程中,在上了很多冷盤之後,這時候中途上了一道芋泥,芋泥本身顏色比較深,又沒有冒熱氣,西方人以為和冷盤一樣吃,不用多說,西方人被燙得哇哇叫,其實這時西方人就是陷入了一個常識性定勢誤區,他們以為芋泥和其他冷盤一樣,不冒熱氣就是涼的,實則不然。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b、道德下的決定

即使品德穿著襤褸的衣裳,也應該受到尊敬。——席勒

除了常識,道德在某些時候也會左右我們做出理智的決定,道德就如同遊戲的規則一樣,處處在制約著我們的言行舉止,

過馬路不要闖紅燈,在公共場合不要隨地吐痰,不要踩踏草坪上的小草等等,這些道德理念已經深入我們的骨髓,形成我們的

道德條件反射,以致於在某些時候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往往並非會優先權衡利弊,而是利用道德為其背書。

就比如當一輛汽車失控了,左邊是綠化帶,右邊是河流,駕駛員肯定想努力控制汽車撞向綠化帶,這樣起碼可以有讓汽車停下來的可能性,但在撞向綠化帶的時候,視線中突然出現了一名小孩,那麼毫無疑問,駕駛員肯定會猛打方向盤,即使右邊就是河流,因為在駕駛員的腦海中,在綠化帶和河流之間做出決定屬於常識下的決定,而看到小孩後,即使是自己開到河裡面也不願意撞向小孩,這又是道德下的決定,因為駕駛員知道撞小孩是謀殺的不道德行為,避免謀殺是自己做出的道德下的理智決定。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c、邏輯分析下的決定

所謂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但要想使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我閃自己再三思維,直至它們在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 ——— 歌德

邏輯分析之下做出的決定又要比之前的常識和道德更上一層樓,前兩者是依賴於我們人生積攢的經歷從而形成的思維定勢,但是當遇到某些我們從未見過的問題或者單純依賴於前兩者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那麼這時候邏輯分析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手段。

邏輯分析具有非主觀性,

在對一個問題進行解決時,雖然目前它對於我們來說是未知的,

但我們依賴於現有已經掌握的方法和手段,透過對問題進行全方位地邏輯分析,包括假設、推理、歸納、遞進等等方法,最終找到符合問題的客觀答案,而這種答案往往比較抽象,讓人很難直觀想象得到。

就比如我們在解決複雜數學難題時,難題最終的解決也是依賴於各種邏輯分析,透過目前已掌握的方法和理論去分析數學難題,這樣我們才有無限的可能去逼近答案的真實面目。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二、我們為何會產生對他人莫名的信任感,其實有據可依

1、急迫情況下,人們面對他人會產生何種信任反應

a、急迫情況下會導致自己來不及理性思考

當人處於急迫的環境下時,內心必然是極度焦慮的,他們想盡快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以此擺脫當前的困境,而這種匆忙之中做出的決定很大機率上存在不確定性,因為我們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一個決定,那麼顯而易見,這種氣氛下做出的決定質量是有多差勁了。

電視劇

《都挺好》

裡面,蘇明成急切地想加入周經理的投資專案,以為自己加入之後就能躺著賺錢,但自己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都比較弱,在周經理一聲一聲的籌款催促之下,蘇明成根本沒有靜下心來理性思考這個投資專案的風險度和回報率,直接鋌而走險,不僅賣了自己的車,還偷偷將妻子朱麗給的十萬存款作為投資款交給了周經理,最後的結果也確實印證了匆忙之下的決定結局往往就是翻船。

如果此時的眼前出現了一個選項,那麼無論這個選項是否正確,一般而言,人們都會毫不猶豫選擇它,就如同考試的時候,當考試快要結束時,無論透過什麼方法能獲得答案,也不管答案正確與否,人們都會將其寫上,畢竟人們的心理總會認為做了題目總比交空白卷要好,雖然兩者的最終結局是差不多的。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b、對方展現的“信任品德”讓自己對其深信不疑

我們常說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也就是說我們常常假定了陌生人是好人這個心理預設前提,除非對方做出某種顛覆我們起初對其人設印象的言行,否則在緊急的情況下,我們通常選擇相信陌生人的為人。

記得有部警匪片

《保持通話》

,在電影的最後結尾,男主角阿邦和匪徒都在機場,兩者之間鬥智鬥勇,氣氛相當緊張和急迫,阿邦在看到警察局的督查帶隊前來緝拿匪徒後,看到警察就感覺自己終於安全了,看到了希望,他毫不猶豫將自己用生命保護得到的罪證交給了警察督查,沒成想前來辦案的督查居然和對方匪徒沆瀣一氣。

這也就透露出人們在看到某一特定身份的人時,尤其是情況緊急之下,我們沒時間去質疑對方的身份和用心,所以我們首先會按照我們心裡想當然以為的形象去刻畫對方的形象,並且進而選擇相信對方的為人和品行。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c、自己無形中會將自己的危急情況投射到對方身上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

“投射效應”,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處境和形象歸因到對方身上,認為對方也擁有和自己相似的特性。

如果我們身處較為急迫的環境中,此時遇見一位陌生人,那麼我們有很大機率也認為對方的處境也和我們類似,認為和我們一樣急於脫困,當我們將自己的處境投射到對方身上時,因為存在主觀的利益攸關心理,那麼我們對對方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比較信任,因為我們相信他這麼做是為了解決他自己當下的問題,他的辦法如果能脫困,那麼同樣也能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問題。

這就像我們在看到同事辭職創業賺錢了,我們也有這樣的辭職衝動,我們會想當然以為對方和我們具備同等的條件,既然之前都在同一個公司共事,他能夠獲得成功,那我們也可以成功,我們無形中認為自己所具備的條件與對方類似。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2、“安慰劑效應”的介紹與作用

(1)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又被理解為

“非特定效應”

,它是由

畢闕博士

在1955年率先提出,

原意指的是患者雖然無法獲得有效的醫治,但是卻“深信”或“預料”醫治有效,從而得到讓病患症狀緩解的現象。

這種現象有人認為是一種人類心理到生理的反應,還有人認為是因為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對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性,科學家們至今仍未給出確切的解釋。

針對

“安慰劑效應”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如下一個實驗:

在有237名18-60歲的男女參加的心理實驗中,他們事先都被透過標準的心理測試和量表測定,從而確定他們起初的自尊和記憶力。然後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半被試者得到記憶磁帶,另一半得到自尊磁帶,研究者要求被試者定期聽這些磁帶,五週後,這些被試者回到實驗室接受記憶和自尊測驗,結果表明他們的記憶和自尊都不存在顯著的增強。

研究者增加了一個獨立變數,每組中有一半被試者得到誤標記為自尊的記憶磁帶,而另一組的一半被試者得到放在記憶盒子裡面的自尊磁帶,結果被試者堅信如果獲得了被標記為自尊的磁帶,那麼他們自尊就會增強,如果他們得到了被標記為記憶的磁帶,那麼他們的記憶就會得到增強,即使他們聽的磁帶裡面並沒有什麼特殊東西時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這也就是說明人們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資訊的暗示,當他們接受外界某種資訊的暗示後,內心會產生趨同認知,主觀認為自己當下產生了與之暗示類似的作用。就比如簡單說,有人告訴我們吃了這顆糖感冒就會痊癒,即使這是一顆普通的糖,沒有任何醫治成分,我們在接受資訊暗示後,即使這顆糖確實不會具備真正的醫治作用,但我們在吃了糖之後內心仍然覺得我們現在的感冒已經好很多了。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2)“安慰劑效應”如何使得緊急情況下的陌生人之間更易產生信任感

還是以本文開頭等公交車的案例說明,在漆黑下雨天的公交站臺等公交車時,人們肯定都急著想早點回家,當後面來的人看到我在堅定地等待著公交車的到來,事實上我並不知道公交車今天因為某種因素不會如約到來,因為以前從未出現過此類情況,所以我堅信公交車一定會到來。

而那些我旁邊的人們,他們並不是沒有一點的動搖過,他們也想走,但考慮到現實因素的制約:外面天黑又下著雨,好不容易到了站臺,他們實在不想再折騰,無論是坐公交也好還是打的也好,都希望在這個公交站臺完成心中的目標,當然打的是最後的承受底線。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人們或多或少會動搖繼續等待的決心,但看到我毅然堅持地翹首盼望公交車開來的方向,在這種焦灼的氛圍下,他們靜不下心來做出理智的決定,他們認為我這麼信心滿滿地等待公交車的到來,心裡肯定是有底的,不然我不會這麼遭罪還在等待,只要我不走公交車就存在來的可能性,是我的堅信給了他們心裡莫大的安慰。

緊迫環境下出現對陌生人極大的信任,這裡預設

“緊迫環境”

這個預設的氛圍,要想讓“

安慰劑效應”

產生作用,那麼就需要有人作為

“安慰劑”

,成為

安慰劑”

的人會給他人極大的心理正向暗示,當時的情況越是緊迫,那麼他人就越是會信任充當

“安慰劑”

角色的這個人,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他人為之深信不疑。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三、在緊迫氛圍中,我們如何對待與他人的關係並做出理智的決定

1、越是緊迫的情況,越是要獨立思考

無論身處何種境況,我們首先要需要保持獨立的自我心態,不能成為

“羊群效應”

中那隻跟風的羊,過於盲目信任他人往往會導致糟糕的結局。

我們在考試中,當老師提醒我們快要收捲了,如果我們還存在很多空白的題目不會解答,相信很多人都想從前後左右的同學試卷中抄到點答案,而並不管答案的正確與否,總是認為別人做出來的答案肯定要比自己正確得多,從而放棄了自己主動的思考,其實考試抄別人答案根本沒有用,因為別人也不能保證自己答案的正確性,所以有些抄別人答案的同學考後看到成績抱怨:還不如當初自己做呢。

美國專職作家朱迪絲·博斯

著有

《獨立思考》

一書,在書中,

作者極力倡導獨立和理智地思考,不要被問題的表象所迷惑,要深入內裡,努力打破思維慣性和上限,運用自己的理性和邏輯能力,做出一個相對理性而又周全的決定。

正如

叔本華

所言:

我的思想雖沒為我賺進一分錢,卻替我節省了不少開支。

表面看來,或許獨立的思考目前確實沒有為我們帶來任何收益,但從個人的長遠發展來看,會獨立和理性思考的人往往會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提高個人解決問題的效率。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2、別人的手段往往與自己並不一致,無法高度重合

人具有天生的惰性,懶於思考和動腦,所以我們在身處緊迫之境時,我們依然想到的是能夠套用別人的現成的手段,既然在短時間內,我們無法過多地花費時間理性做出決定,那麼習慣於套用別人方法的人在極短的時間內也未必能完全百分百套用他人的手段,不僅是無法完全領悟到其細節精髓,細品之下更是會發現別人成功的手段其實與自己根本不重合。

這讓我想起了在頭條上很火爆的三農領域,想到三農領域,大家很多人對

“華農兄弟”

這個大V印象深刻,在華農兄弟火起來之後,很多三農領域的創作者也層出不窮,紛紛急迫地投入到拍攝三農題材的影片中,期望能分得一杯羹,模仿和套用華農兄弟影片套路的創作者不在少數,但成功者卻為數甚少,這是為啥?說白了,華農兄弟的成功之路他們未必都能複製貼上,華農兄弟所具備的條件他們也未必都能百分百符合。

華農兄弟是因為養殖竹鼠火起來的,拍攝了很多關於竹鼠的影片,

其實最為關注的莫過於華農兄弟因為吃竹鼠而找的各種理由,比如竹鼠中暑了得吃掉、太瘦了得吃掉、吃太多了也得吃掉等等,這些詼諧搞笑的理由讓廣大網友被華農兄弟的語言風格所吸引,

而其他三農創作者的影片,要麼風格僵硬,無法吸引網友的注意,要麼拍攝的影片太過做作,不如華農兄弟那麼接地氣和自然。

別人的成功自有別人的道理和手段,自己的失敗也自有失敗的原因,簡單地複製往往並不能重複別人成功之路,要根據自身實際,做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決定,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3、不要盲目投射自己的目標,其實別人與我們並非同路人

人都有投射心理,當我們一旦陷入投射心理的作用時,我們會認為對方與我們擁有類似的目標,在未認真細緻地思考下就盲目地以己度人,這非常的不明智。

記得之前有一篇報道:兩男子在一起吃飯,酒到深處話就自然多了起來,各自聊到了房貸問題,A男子說自己的房貸每月五千,感覺生活壓力相當大,而B男子則抱怨自己每月房貸高達八千,A男子一聽,瞬感安慰,覺得對方房貸比自己高不少,自己的內心甚至有點沾沾自喜,然而隨著聊天的深入,最後才發現A男子收入每月不過萬元,而B男子卻高達兩萬,如此對比之下,A男子又瞬間從之前的沾沾自喜跌入谷底。

這就是僅關注雙方目前共同的困境,卻草率地忽略了雙方各自具備的條件,導致陷入了形而上學的主觀主義。

只有我自己才是我的生命和我的靈魂的唯一合法的主人。——高爾基

高爾基的這句話就概括性地表達了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將別人作為參考物,往往並不能真實反映我們自身的感受,在前往最終目標的路上,從狹隘角度來講,他人只是我們路途上一段時間內的同路人,而從廣義角度來講,自己最終的目標與他人很難實現殊途同歸。

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自然地,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與自己目標一致的別人,自己的路只有依賴自己走,也只有自己走出的路才會越來越寬。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四、總結

本文以緊迫的境況為情境前提,對此情境下人們做決定的行為與對他人的信任問題展開研究,分別對人們如何做決定和為何會對緊迫情況下的陌生人產生莫名的盲目信任感進行了詳細的剖析,最終得出的結論如下:

1、人們做決定會基於常識、道德和邏輯分析進行思考和研判,根據不同性質的問題,作出最符合當時自身的理智決定。

2、緊迫氛圍中,人們會對他人的信任產生一系列反應,而心理學上“安慰劑效應”的存在,則使得人們在此情況下,往往會對陌生人的言行產生莫名的信任和依賴之感。

針對人們做決定的思維傾向方式以及緊迫情況下會對陌生人產生莫名的信任感,提出三種具體的解決方案,希冀這三種具體的理論方法能夠使我們擺脫

“安慰劑效應”

下對他人的盲目信任感,一言以蔽之:

獨立自主思考,結合自身實際,做出符合自身的理性決定。

緊迫氛圍中,人往往很難權衡利弊,並會出現盲目信任的現象

五、參考資料

[1] 王曉濤, 崔學軍, 王擁軍, et al。 安慰劑效應與安慰劑組學的研究與思考[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6(12)。

[2] 李瞧。 理性決定成敗[J]。 機械設計與製造工程, 2007(8):60-60。

[3] 楊梅。 人際關係視角下社會信任的型別歸屬論析[J]。 改革與開放(15期):54-55。

文|培大大,侵權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