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孩子的成長心理發展階段之五:青春期

  • 由 七星家長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12
簡介孩子在這個階段逐漸疏遠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與同伴們建立親密的友誼,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係

青少年階段是幾歲

根據埃裡克森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八段論,第五個階段是青少年期,是指12歲到20歲,跨過了從初中到大學的轉換階段。結合國內教育的特點,我們在這一階段重點討論12~18歲這個範圍。

孩子的成長心理發展階段之五:青春期

發展特徵

在前四個階段中,兒童懂得了他是什麼,能幹什麼,逐漸懂得自己所能擔任的各種角色:

在0~1。5歲的嬰兒階段,是基本信任的建立階段,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形成;

在1。5~3歲的幼兒階段,孩子形成了意志品質,影響孩子自主性的形成;

在3~6歲的學齡前期,孩子形成目的品質,影響孩子的主動性的形成;

在6~12歲階段,孩子形成勤奮的品質,影響孩子對能力的追求。

而到了青春期,是身體和心理,從兒童向成人轉化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們必須仔細思考全部積累起來的有關他們自己及社會的知識,最後致力於某一人生決策或生活策略。他們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獨立,形成了真正的自我,發展出人生方向、內在動力、社會性、自我定位、世界觀和價值觀等。

外部衝突:青春期與未來

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往往感到內心有很多衝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

過去經驗中的那些自我形象在新的衝擊下開始四分五裂,他們更重視自己,但更弄不清自己,所以青春期男女會更經常地照鏡子來觀察自己。

他們的自我觀念正在發生轉變,這一時期自己做出的選擇符合一部分過去的自己,又背叛另一部分自己。

他們感到要做的決定太多、太快,而每作一種決定就減少了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因此,他們感到選擇困難,有的人乾脆進入一種“心理的暫停”期,即延緩作決定。在這一時期容易感到孤獨,往往不願立刻作決定,又感到時間流逝,事事無成。

這是一個心理閉鎖期,想找人談又覺得無人理解。這種閉鎖是階段性和暫時性的,是為了更好地整合自我,就像化蛹為蝶,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和時期。

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與叛逆期不是同一個概念。青春期並不一定就是叛逆期;叛逆期不取決於年齡,而是取決於自我意識和外界控制的衝突與博弈。

大家認為青春期更容易叛逆,是因為大多數父母一直是威權式家長的思想,沒有給孩子基本的自主權,缺乏對孩子意願和情緒的基本尊重,而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希望自己是個被平等對待的家庭成員、社會成員,需要建立和維護自己的行為準則,而不是處處聽指令的“小孩子”了。父母的無所不至的威權式干預,或者會引起劇烈的反抗,或者會破壞孩子整合自我的過程。

內部衝突:自我同一與角色混亂

這個階段,孩子對外部世界有了新的觀察和思考方法,經常思考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並且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自己。特別是周圍的人的態度和評價更容易在他們心理上形成“自我感”,但這要和他期望中的“自我感”慢慢統一起來,以確定自己是誰,以及自己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

孩子在這個階段逐漸疏遠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與同伴們建立親密的友誼,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係,對原有的自我進行檢驗和整理,試圖形成一種新的、同一的自我,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會同一感。

“同一性”

指的是一種對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將會怎樣生活,在說明未來時有一種內在的自信,即全盤瞭解自己和接受自己。

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個體的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個體的歷史性任務的認識與其主觀願望的統一;

也可理解為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稱為“核心的自我”。

它是“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人生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重要他人那裡獲得所期待的認可的內在自信”。即有個人目標或對自己未來的期待,以及達成目標的的自我效能感。

主我與客我

青春期的自我分成了兩個:主我,被自覺意識的我;客我,被他人看見的我。青少年恰巧處於主我和客我分裂之中。

當主我佔優勢時,就是自我擴大,表現為虛榮心強,自滿、自我陶醉,喜歡炫耀、譁眾取寵、突出自己、奇裝異服等;

當客我佔優勢時,就是自我萎縮,表現為沒有志氣、自卑,主觀上不努力克服缺點,反而找藉口不做事情,強調條件不具備,自憐自艾等;

如果這一時期主我和客我都強,就會表現為忽左忽右。

同一性和早期經驗的關係

生長和發展中的青少年面臨著擺在他們前面的成年人的使命,現在主要關心的是把別人的評價與自己的感覺相比較,如何把各種角色及早期培養的技能和當今職業的標準相聯絡。這種以自我同一性的形式發生的整合,在數量上超過了童年期的各種自居作用。自我同一性的感覺是一種不斷增長的信念,一種一個人在過去經歷中形成的內在的恆常性和心理上的自我同一感 ,一旦這種自我感覺與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匹配時,那麼,就表明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

這個階段自身應當看作是一個尋找同一性的時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時期。前面四個階段為兒童提供了形成同一性的“材料”。在這個階段,個人必須同化這些材料。同一性的形成標誌著未成年期的結束與成年期的開始。從這時起,生活是對自我同一性的徹底表現。既然個人“知道他或她是什麼人”,生活的任務就是引導“那個人”完滿地度過人生的其餘階段。——埃裡克森

積極的同一性

兒童到了青年期,生理上已趨成熟,人格的各方面需要重新加以整合。這時的青少年已能把先前各階段的自居作用的同一性核心加以綜合,從而產生了自我同一性。這是一個重新整合了的新的個體的完形,包括著意識和潛意識兩方面,既為先前各階段遺留下來的問題尋求最終的解決,又要自覺地與成人處於平等地位,在心理上積極準備著走向未來。

青少年一旦確立或統一了自我,他們就獲得了一種同一性,長大成人了,獲得個人的同一性就標誌著這個發展階段取得了滿意的結局,他們就會形成忠誠的品德。埃裡克森把忠誠定義為,“有效地忠於發自內心誓言的能力,儘管價值體系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

孩子的成長心理發展階段之五:青春期

角色混亂或消極的同一性

如果青少年不以同一性來離開這個階段,那他們就會以角色混亂或者也許會以消極的同一性來離開這個階段。

角色混亂

角色混亂的特徵是不能選擇適應生活的角色,是一種個體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比如:

不加選擇地把自己認同於某一類的人(如依戀關係未被滿足者認同關心自己的人);

盲目陷入某一社會團體(如歸屬感缺乏者認同賞識自己的人,沉迷遊戲也可歸為此類,追求虛幻的滿足);

“延緩決定”,選擇即意味著放棄了其它可能,所以有一部分人不做決定,也不付諸於任何積極行動,一直沒有實現同一性,導致成年後仍固著在這一階段,讓自己無限制地延續著心理社會青春期,成為“心理上的巨嬰”。

角色混亂在生活上的表現:

如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很容易受外界暗示;時常變換角色,在人際交往中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等等。

角色混亂在工作中的表現:

做事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與獲得成就之間的關係;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看不清,要麼持對立情緒,要麼盲目順從等。

角色混亂在關係中的表現:

不能正確認識兩性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無法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一種是對關係抱有不應有的幻想和要求,尋找戀父戀母式的不對等關係;另一種是對對方不正常的過度付出,在被“渣男渣女”的傷害中無法自拔或反覆輪迴。

消極同一性

是重要他人對孩子施加影響,經常告誡他不要學習不良行為,然而這種過度擔憂,是一種“負面標籤”,可能導致孩子反而可能向最不希望的方向發展。

埃裡克森對這種消極同一性的解釋:“是一種違背意願地建立在發展的關鍵階段並向個人呈現出所有最厭惡的,最危險的,然而也許是最真實的各種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 。例如,一位母親對墮落成酒精依賴症的弟弟恨鐵不成鋼,導致她對弟弟的兒子也有一些擔心,因為她關注到侄子身上有一些可能重複他父親命運的特徵。這種關注是有選擇性的,這種“消極的”同一性對這個孩子來說,比他內心要成為好孩子的願望更現實,他也許會下意識地努力成為一名酒鬼。

角色混亂和消極的同一性導致青少年許多破壞和攻擊行為。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生存的感覺,如果青少年感到他所處的環境試圖剝奪他把下一階段整合在他個人的自我同一性內的所有表現形式,那麼,他就會以野獸被迫捍衛其生命般地進發出驚人的力量進行抵抗。

青少年會痛恨地排斥那些不適合於他們的同一性。所以,當他們自己決定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且為成為這樣的人而努力時,如果周圍的人或者輿論不允許他這樣做,而給他施以種種壓力和限制,要求他按照父母或社會的願望選擇未來。這時,他可能會以驚人的力量抵抗環境,或者選擇做一個反社會的“壞人”,或者乾脆徹底妥協如死人般的活著。對於他來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同一性自我感,卻面臨著被周圍環境所毀滅的境地,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感,是不倫不類的人,抗爭或者徹底妥協成為了他的選擇。

同一性意識的喪失常常表現為以一種諷刺和敵意對待家庭或未來社會所提供的所謂合適或理想的角色。作為被要求的角色中的某個部分,某個方面或全部各個部分,都會成為他加以犀利諷刺的主要焦點。

養育要點

從權威到民主

這個階段大多數家長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意識到,或者不願意接受孩子已經長大,習慣性地延續之前的權威式管教方式,而這種方式已經不適合了。對待孩子要過渡到民主的方式,避免管教、控制、嘮叨,避免一切正常成年人不喜歡的方式,哪怕孩子現在還不夠成熟,也不能指望這個時候再來透過威權控制來彌補之前的教育。

意義與責任

意義、責任、許可權、利益要逐漸交給孩子,對這些,要給予足夠的信任,必要時以朋友的方式溝通談心,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潛移默化

環境、夥伴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引導孩子閱讀歷史、名人傳記,接觸各行業有作為的人,瞭解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哪怕是故事的形式),與有最追求、有素質、品格優秀的人多交往,在潛移默化中,孩子會找到自己的榜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