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論語-八佾》5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 由 中華國學經典經史子集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11
簡介但孔子沒有管別人怎麼說,自己還是事君盡禮

盡禮怎麼讀

《論語-八佾》5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翻譯】

孔子說:“按照禮節去侍奉君主,別人卻認為這是在討好君主哩。”

【典故】

周禮,是在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矩、儀節。它是原始巫術禮儀基礎上的晚期氏族統治體系的規範化和系統化。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等明確而嚴格的秩序規定;另一方面,由於經濟基礎延續著氏族共同體的基本社會結構,從而這套“禮儀”一定程度上又仍然儲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孔子一再強調自己是“述而不作”,“吾從周”,“夢見周公”……其對“周禮”的態度,反映了對早期奴隸制的氏族統治體系和這種體系所保留的原始禮儀的維護。

《論語-八佾》5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北辰解讀】

1、孔安國批註說,「時,事君者多無禮,故以有禮者為諂也。」這是講到魯國當時的狀況,臣子事奉國君都傲慢無禮。當時魯國是君弱臣強,三家專權。三家沒有把國君放在眼裡,對國君很簡慢,沒有禮。而且三家還常常違越禮儀,用天子的禮樂,這是孔子非常痛斥。這是「八佾第三」前面就講到的,「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用天子的禮樂來做祭祀,這都是嚴重的違禮行為。結果一看大家都這麼做了,三家帶頭,全國百姓都跟著違禮。所謂積非成是,不對的大家都在做,做到最後好像不對的都變成對了。那反過來看這對的,人家都覺得是不對了。所以,『事君盡禮』,對國君要盡禮,要恭敬,這本身是對的,反倒別人認為是諂媚,巴結國君,這就不合禮了。這是什麼?大家積非成是了。可是孔子堅持正道,他還是事君盡禮。

《論語-八佾》5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2、什麼是“禮”?古人解釋說“禮,履也”,就是一個人必須遵守的規範和履行的責任。一方面它是一套外在的制度(即通常所說的“禮制”),一方面它還是一套內在的觀念(即後人常說的“道德準則”)。古代中國社會結構和希臘、羅馬不太一樣,維繫古代社會結構穩定的不是奴隸主貴族和平民奴隸兩大階層的對立,而是由親疏遠近的血緣關係和上下分明的等級關係混融起來的各階層的和諧,周王朝尤其如此,它是由長幼分宗、婚姻系連、嫡庶區別等一系列形式建成的一個巨大金字塔式結構,塔尖、塔身、塔基之間既有層層壓迫的等級關係,也有互相依存的親緣關係,使這些關係不致於混亂無序的制度叫作“宗法制度”,而禮就是宗法制度,支援它得以成立的觀念就是宗法觀念。

《論語-八佾》5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朱子集註》引程子的話說,「聖人事君盡禮,當時以為諂。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於如此。聖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見。」聖人就是講孔子,事君以禮,就是對君王非常恭敬,那別人反倒譏笑他說你是諂媚。但孔子沒有管別人怎麼說,自己還是事君盡禮。可是你看孔子他這講話非常溫和。如果別人要像孔子說這個話,一定會說了:「我事君盡禮,只有小人會以為我在諂媚。」你看一開口就對別人批評,把自己捧高了。但是孔子他講話怎麼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他沒有說小人以為諂,也沒有說我事君盡禮,這就看出聖人道大德宏,道德之高尚,他的溫良恭儉讓,謙虛溫和。所以聖人的道德,表現出來的必定是質直柔和。質就是他心地正直,雖然別人都不事君盡禮,可是他自己事君盡禮,不受別人影響。他行的是正道,心地正直。但是別人不這麼做,他也不會去攻擊他,狠狠批評他,沒有,很柔和,只是把正道說出來,把這現象說出來,讓你自己去思考。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論語-八佾》5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4、蕅益大師在這裡有一句評點,「於三寶境,廣修供養,人亦以為靡費者。多矣,哀哉。」三寶是佛法僧。佛法僧有自性三寶,有住持三寶。自性三寶,佛代表覺悟,法代表正知正見,僧代表清淨和合。但是要有住持三寶的形象,有佛像,這是佛寶;有經典,這是法寶;有出家人,這是僧寶。這個形象代表著佛法自性三寶。所以我們廣修供養,供養三寶,雖然在形式上這個供養,可是這可以幫助我們喚起自性三寶。但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看見別人去非常恭敬至誠的廣修供養,供養得很多,這些供品擺得很多,這是代表他的誠敬心。可是如果不懂這個道理,那可能會講:「這麼浪費,供這麼多有什麼用,你心到就好了。」可是不透過廣修供養,你又怎麼可能有真正的至誠恭敬心能夠表現出來?久而久之這個心就會退惰了。正如孔子在這裡的說法,「事君盡禮」從表面上是個形式,但是形式裡體現了他的恭敬心。如果一味的去批評這種形式,這就把真正的實質的精神都給廢棄掉了。這才是令人哀痛的。

《論語-八佾》5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5、孔子朝著自己心中的理想行進,嚴格遵循著心中的“禮”,在不喜歡遵循“禮”的人眼中,他就成了“諂媚”之人。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往往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迎合和屈就,失去自己,因循守舊求自保,一種就是堅持理想和信念,做好挨利劍、聽流言的準備,“任爾東西南北中,咬定青山不放鬆”,世上古今成大業者,多數選擇的是這一條披荊斬棘一往無前路。正如但丁所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6、孔聖人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道路上,力經幾多磨難幾多坎坷。孔子一向主張“慎於言”,現在對弟子發出這樣的感慨,心中的感慨和憂傷誰能體會?讓我們從側面感受到了聖人理想之途的不易。

7、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關注、點贊、留言我的賬號, 我們一起進步,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有獨特的見解可以留言評論區, 一起探討。 以古鑑今,修身養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