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另一種解釋

  • 由 耕讀風範 發表于 棋牌
  • 2021-11-20
簡介因為大志向沒實現,埋怨的、挖苦的、侮辱的、恥笑的,等等,都來了,甚至有的人罵孔子是“喪家之犬”,聽得人心煩意亂,五臟六腑充斥著怨恨之氣

五十而知天命的而是什麼意思

《論語為政篇》裡有一段耳熟能詳的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另一種解釋

對這段話,著名語言學家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是這麼解釋的:

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這也是大眾公認的解釋,是對聖人形象的理想化暢想。

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另一種解釋

最近都周嶺的《認知驅動》,其中引用湖北省雲夢縣王保清對這段話做的解釋。這是王保清在五十歲時,聯絡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對人生有了頓悟後給出的,非常有意思,也比較可信。遂原文摘錄,與大家分享: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即到十五歲才知道下決心學習。小孩子一般七歲左右發矇,但學習目的不明確,是懵懂的,不知專心致志地學習。從小就知道發奮苦讀的小孩是極少數,孔子雖然後來成為聖人,但在十五歲之前也是不知道發奮學習的。

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另一種解釋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這一生做什麼,就像今天的年輕人確定做什麼專業一樣。一般人二十歲就確立了。孔子遲了,愛玩,他去當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歲才醒悟要幹正事。三十而立,不是指三十歲就要成家立家自立於世。

“四十而不惑”,意即到了四十歲才不猶豫,才不疑惑。三十歲確立了要幹正事,幹什麼正事呢?今天想幹這,明天想幹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到了四十歲才堅定要幹“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克己復禮”的大事。這個“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對任何事物、任何道理不疑惑。

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另一種解釋

“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五十歲也沒達到目標,才知道這是天意啊!四十歲堅定了目標,兢兢業業幹到五十歲,在魯國當大司寇,極力提倡“克己復禮”,但是也沒幹成,這不是自己不努力、不專心致志,而是天命啊!所以,知天命並不是五十歲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順”,意即到了六十歲,什麼話聽起來都心情順暢,不生氣,都無所謂。因為大志向沒實現,埋怨的、挖苦的、侮辱的、恥笑的,等等,都來了,甚至有的人罵孔子是“喪家之犬”,聽得人心煩意亂,五臟六腑充斥著怨恨之氣。直到六十歲才聽著那些話感到無所謂,聽著就像沒聽著似的。

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另一種解釋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即到了這個歲數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大志向未實現,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訂《春秋》,一直到了七十歲。這時候孔子的心理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說話、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會違反道德、違反周禮。

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另一種解釋

這樣的解釋,並沒有刻意神話仲尼的聖人形象,而是說出了一個普通人成長的心路歷程。由此可見,孔老夫子非常謙虛客觀,他直言一生的失敗和無奈。儘管他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在回顧一生時,他一直在強調兩件事: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實現它並不容易;二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時,他必然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包容萬物、逍遙自在。

這樣的解釋,是不是更可信、更接地氣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