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名師談 | 為什麼要讀文學書?陳平原:因為“沒用”

  • 由 小新閱讀課 發表于 棋牌
  • 2021-10-28
簡介其中“要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勾連”,也就是陳平原教授所說的,“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作底色,這樣,才不至於讀死書,讀書死

為什麼讀詩

名師談 | 為什麼要讀文學書?陳平原:因為“沒用”

本 文 約 1800 字

閱 讀 需 要

3

min

文 | 黃妙

名師談 | 為什麼要讀文學書?陳平原:因為“沒用”

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用文學打好精神的底子

閱讀首先是讀什麼書的問題,讀經典還是時尚,讀硬的還是軟的,讀雅的還是俗的,專家們各有說法。

陳平原教授的建議是,讀文學書

。為什麼?因為沒用。

與科學相比,文學也許不能產生實際的用途,但它最大的用處就是它沒有用處;幾千年前的莊子也說過類似的話,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巴金也曾樸素而深刻地闡述過類似觀點:“文學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莫言也說過,“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它沒有用處。”

名師談 | 為什麼要讀文學書?陳平原:因為“沒用”

陳平原教授說今人讀書過於勢利,事事講求實用,這不好。經濟、法律等專業書籍很重要,這不用說,世人都曉得。而審美趣味的培養以及精神探索的意義,同樣不能忽略。

文學就能喚起人的一種想象力,一種探索的熱情,一種浪漫主義精神。

著名學者錢理群教授曾回憶他的青少年時代,對他影響最大、至今還成為他做人的基本信念的居然是安徒生的童話

《海的女兒》

。正是這篇童話所表現的對人的信念,對美好東西的信念,還有為了這個信念不惜獻出一切的精神,直到今天都還在深深影響著他。

也許童話故事沒有什麼現實的效用,但它其中包含著一種浪漫主義精神。這種浪漫主義精神的影響對一個人非常重要,這就是一個人“精神的底子”。

名師談 | 為什麼要讀文學書?陳平原:因為“沒用”

所以,陳平原特別看重這一點,他說,“從文學研究入手,容易做到體貼入微,有較好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所有這些,都並非可有可無,不是裝飾品,而是會直接影響你的學問境界與生活趣味。”

閱讀要有自家的生活體驗作底色

章太炎先生在《太炎先生自定年譜》有言:“餘學雖有師友講習,然得於憂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問》中,又有這麼兩段:“學問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講,講不了許多。”“曲園先生,吾師也,然非作八股,讀書有不明白處,則問之。”

章太炎先生說的其實就三句話:學問以自修為主;不明白處則問師友;要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勾連。

其中“要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勾連”,也就是陳平原教授所說的,“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作底色,這樣,才不至於讀死書,讀書死。”

名師談 | 為什麼要讀文學書?陳平原:因為“沒用”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和人生,書本只是一種嚮導和座標。

主要靠我們在生活中去體驗,如果全盤吸收,照抄照搬,就成了古人常說“兩腳書櫥”,不僅沒能完善自己,反而束縛了自己。

蜚聲文壇的沈從文先生,從一個只有小學學歷的青年,到大學裡教散文習作課的教師,再到一名有影響力的作家,這中間是漫長自學成才的艱苦過程。其實,他所受的教育,向來不在校門之內,而在廣闊無邊的校門之外。

沈從文先生的自傳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中的“大書”指的就是生活這本大書。正是有了早年間湘西生活的底色,才有日後那些以湘西生活為題材,有著濃郁地方色彩、優美人生形式的作品。

名師談 | 為什麼要讀文學書?陳平原:因為“沒用”

沈從文先生說,“有人常常會問我如何就會寫小說,倘若我真真實實來答覆,我真想說:“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看來,只有對生活有了感覺,才能對文字有感覺;只有生活細膩了,文字才能細膩,閱讀才有依附。

讀原典,不要讀那些二三手文獻

金克木有篇文章,題目叫《書讀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中,說的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言,少時見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

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夏曾佑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覺得有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麼幾十種,是讀得完的。這是教人家讀原典,不要讀那些二三手文獻,要截斷眾流,從頭說起。

就像有個故事說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他說有人很奇怪,明明喜歡哲學,但是不去讀哲學家的著作,反而去讀旁邊介紹哲學的著作。這就像有一個人愛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煩,就向女僕求婚,這不是很可笑嗎?這也是告訴人們要讀書就直奔原著。

名師談 | 為什麼要讀文學書?陳平原:因為“沒用”

因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沒有止境的,沒有限度,而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不能夠把時間浪費在比較平庸的作品上面。

所以,陳平原教授主張“讀經典”,但不主張“讀經”。他說,後者有特定含義,只指向儒家的四書五經,未免太狹隘了。

他說,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凝固不變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性別,經典的定義在移動。談“經典”,不見得非從三皇五帝說起不可。善讀書的,不在選擇孔孟老莊那些不言自明的經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認可的潛在的經典。

“讀經典”就好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風景。藉助巨人的高度,去欣賞他們眼中的奇異風景,去體會他們可以達到的高度。

-END-

責編丨張子清

實習編輯 | 張瓊

版權宣告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

可釋出於“讀者·新語文”旗下各大媒體平臺,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原創稿件凡經“讀者·新語文”使用,即視作作者同意授予資訊網路傳播權,“讀者·新語文”將有權在系列媒體平臺上使用,本平臺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