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經略相公在北宋是什麼稱謂?

  • 由 趙燕雲 發表于 棋牌
  • 2021-08-23
簡介種諤在經略陝北延安抵禦西夏期間,被人稱之為老種經略相公

做相公待家是什麼意思

經略相公在北宋是什麼稱謂?

《水滸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裡面寫到魯達對紋身男史進說:灑家聽得說,他(王進)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

此外,魯達在三拳解決完鎮關西鄭屠後,小種經略相公包庇魯達時也說魯達原是他父親老種經略相公手下軍官,在這裡犯了罪,但也應讓他父親老種經略相公知道。

另外,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的名號王進、楊志也都曾多次提起。

那麼,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究竟是誰?正史是否存在?是父子還是兄弟?

其實在北宋時確有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而且“種家將”在正史上要比民間廣為流傳的“楊家將”要有名氣得多。

種(Chóng)姓出自仲姓,為周代仲山甫之後,為避仇所改。據《通志·氏族略》載:“種,本仲氏,以避難改載仲為種,望出河南。”種姓本為仲氏,以次為氏。仲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後人,為避仇改為種氏。作為姓氏只讀(Chóng)。

種家將在宋史上佔有很高地位。在抵禦西夏、金國入侵中,種家將前仆後繼,滿門忠烈,世人稱之為“山西名將”。

種家將起自種世衡,用兵如神,善於訓兵,種家軍在當時很是有名。第二代是種世衡的八個兒子,分別為種詁、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說、種記、種誼。其中種詁、種診、種諤被稱為“三種”,均為宋朝大將,頗有戰功。第三代主要有種諤之子種樸,種記之子种師道、种師中、種師閔等人,以种師道名氣最大。第四代有種浩、種溪等人,都是武將,但武功不及前人。

《水滸傳》中提到的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應該是種諤和种師道,這兩人應該是伯侄倆,都是種世衡的後代。

種世衡字仲平,洛陽人。1040年春,西夏軍襲擾延州(今陝西延安),當時種世衡建議在延州東北200裡處築城(即青澗城),以強化延州的防禦。他的建議得到了朝廷採納,並讓他守禦青澗城。在他守衛期間與當地羌民和睦相處,每當西夏軍來擾,當地羌民都能向他報告,羌人還配合他打西夏軍隊,少有敗績,時人以為良將。

范仲淹鎮守西北邊關時期以種世衡長期在西北地區任職,而且善於和少數民族打交道,深得邊地漢羌人心,委以其環州知州的重任,並稱:“世衡素得羌心,而青澗城已固,乃奏徙世衡知環州,以鎮撫之”。

種世衡到環州後,不負范仲淹所望,恪盡職守,聯合羌人對付西夏深受羌人首領敬重,“由是得其死力”,抗夏保宋,功績頗大。

經略相公在北宋是什麼稱謂?

史載種世衡不僅善於團結人,而且深有謀略。當時西夏國主李元昊手下有個叫野利的人,非常有才幹。種世衡從羌人處得知野利和李元昊的奶媽有矛盾,於是他先收買了一個叫蘇吃曩的西夏人,蘇吃曩的父親和野利關係比較親近,種世衡就許給他官職、錦袍、金帶等好處,讓他把李元昊賞賜給野利的一口寶刀偷了出來,然後故意讓西夏方面在詐敗的宋營中獲得這口寶刀;並繳獲一些野利寫給種世衡的書信,這些書信造得很逼真,還故意燒燬了大半,只剩下幾十字,不過這幾十字對野利來說卻全是很要命的話。

李元昊畢竟讀中國史太少,不知道王猛害慕容垂的金刀計。得到書信後對野利產生懷疑,加上他奶媽整天在耳邊絮叨野利的壞話,李元昊疑心大生,馬上處死了野利。

史書載:“野利有大功,死不以罪,自此君臣猜貳,以至不能軍。”另載:“平夏之功,世衡計謀居多,當時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錄其功,贈觀察使。”

如此看來種世衡很注重保密,是個極為穩妥的人。

《儒林公議》中記載種世衡建城拓邊的事蹟,清澗原名叫做寬州,因種世衡帶領軍民於此築地得清泉而命名“青澗城”。

另記載:世衡善撫士卒,每當官兵得病,必遣其子親口嘗湯藥,所以手下感恩,多銜草結環以命相報。種世衡死後,就連西夏許多重要將領也親往弔唁,而清澗當地民眾人皆畫像以祠之。其子古、諤、診皆將材,關中稱之為“三種”,其孫師道、師中皆北宋末年重要軍事將領。

其子種諤(1027—1083年),生活在宋仁宗至神宗年間。年青時就顯示出軍事才華,後來子承父業擔任延安青澗縣令。他也是頗有謀略,善於用計謀。宋史曾載:西夏大將嵬名山弟弟夷山請降種諤,種諤一面上報知州陸詵,一面飛奏朝廷,陸詵認為是詐降,不贊成種諤受降,種諤則兵貴神速,不等朝廷下令就派兵潛入綏州,圍住名山大營,嵬名山猝不及防,種諤命夷山匯入勸降,名山無可奈何之下,只好投降,收降將三百餘人,兵士萬餘名。種諤接管綏州後,立刻堅壁清野,高築城牆,擊潰了趕來的西夏大軍。

但陸詵卻以種諤不聽上諭,擅自採取行動彈劾他。不久陸詵因治邊無力而被免職,種諤後因軍功升任鄜延經略安撫副使,並攻克米脂城,敗西夏援軍八萬餘人,名聲大噪。

種諤在經略陝北延安抵禦西夏期間,被人稱之為老種經略相公。

但種諤晚年發生的“宋夏永樂之戰”成為了種諤一生中為人詬病之處。神宗年間,由於多次徵夏收效甚微,延州(今延安)守將沈括(《夢溪筆談》作者)建議沿橫山山脈築堡,將西夏拒之以荒漠以西。種諤贊同沈括意見,便向皇帝上書“興功當自銀州始”。

神宗於是派人勘查地理,所派之人恐首功被沈、種所得,便自作聰明,另闢蹊徑。向神宗建議修建永樂城拒守抵寇。種諤認為永樂之地,依山無水,軍隊缺少飲用之水,一旦敵兵壓境,將會軍心潰散,不戰自亂。但神宗聽信讒言修建了永樂城,結果正如種諤預見的那樣,西夏調集全部主力圍攻永樂城,城中因無飲用水,軍民多渴死,城破人亡,宋軍大敗。種諤也因坐視不救受到牽連,後鬱郁病死。

種世衡之孫种師道(1061—1126年),時人稱小種經略相公。种師道字彝叔,原名建中,因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生活在宋英宗和欽宗年間。初任文官,後也因謀略改任武職,受到宋徽宗提拔,跟隨童貫守邊。童貫徵遼大敗而歸時,唯种師道保全了有生力量,後來擢升為節度使。在節度使任上因不滿蔡京所為被汙為元佑黨人,靠邊站了十年之久。後逐漸起用為都指揮使,知渭州。

小種在軍事上頗有建樹。宣和元年,即1119年,在甘肅境內奉命修建了葦平城,當城還未竣工時,西夏來犯,小種列陣葫蘆河(今寧夏清水河),擺出一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戰架勢,然後暗中分軍繞襲西夏後軍,並揚言宋軍援軍已至,趁著西夏人驚惶失措疑慮不決之時,掩軍前後夾擊,西夏人大敗,並連敗夏軍。

宣和六年,鑑於宋軍屢敗於遼人,而金人勢力越來越大,於是建議聯遼抗金,被朝廷拒絕並遭彈劾而免職。次年十月,金兵大舉攻宋,復起為京畿、河北方面軍大員。小種為救京師率一萬餘眾,號稱百萬,虛張聲勢,擊鼓而進,金人不知虛實,移師自衛,京師危機遂解,後因反對割地求和再被貶謫。八月,金人再度大舉侵宋,又復官。

宋史評價种師道“善察形勢,沉毅有謀”。种師道不顧六十多歲的高齡奔波于軍務之中,又屢屢被升降不定,最後熬的油盡燈枯,六十六歲病卒軍中。他死後不到半年“靖康之恥”發生,北宋滅亡。

經略相公在北宋是什麼稱謂?

種家一門英烈,种師道弟弟种師中(1059-1126),字端孺,也是一代名將。一種說法是种師道人稱老種經略相公,弟种師中稱小種經略相公。

靖康元年(1126)初,金軍進逼東京(今開封),种師中奉詔率秦鳳兵入援,未至而金軍退,乃以軍2萬駐守滑州(今滑縣東)。二月,金軍圍攻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間(今屬河北)三鎮,被授為河北制置副使,率軍往援。時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已抵澤州(今山西晉城),种師中建議朝廷出其不意,自邢(今河北邢臺)、相(今河南安陽)出上黨(今山西長治),從側後襲擊金軍,宋廷不允。後奉命由井陘(今河北井陘北)進至平定軍(今山西平定東南),乘勝收復壽陽、榆次(今均屬山西)等地,還屯真定(今河北正定)。五月,完顏宗翰自太原還雲中(今山西大同)。知樞密院事許翰誤信金兵將退,強令种師中出師,解太原之圍。种師中行軍至壽陽之石坑,遭金軍襲擊,五戰三勝,進抵榆次。因制置使姚古等失期會師,被金軍包圍,种師中帶傷力戰而死,以身殉國。

需要說明的是,种師道知渭州時,是在公元1116年,他的父親種諤早就已經死去23年,而《水滸傳》中的宋江起義發生於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間,老種和小種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分別任職於延安和渭州。

題外話:宋朝的經略是北宋軍職“經略安撫制置使”的簡稱。北宋的“經略”不僅僅是“掌管邊疆軍民大事”,而且還是設在全國各路掌管兵民之政的長官,但主要還是側重於軍事。它主管一路數州的兵民之政,但又無權過問本路的財賦、刑獄、漕運、倉儲、學事等事,這種互相掣肘的官吏制度,無法和後世的總督、巡撫相比。

而“相公”則是宋代對宰相的尊稱,但廣義上也對高官稱“相公”,以示尊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