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 由 掠影簡記 發表于 棋牌
  • 2021-08-16
簡介無論是瑪莉亞還是卡琳,對艾格尼絲其實並沒有真正感情,唯有家裡的傭人安娜是真正關心並忠於艾格尼絲的,她如聖母般純潔,自白特寫切轉的時候,表情沒有瑪麗亞世故仁忍,也沒有卡琳的壓抑與釋放的糾結,畫面切轉快而流暢,絲毫不見表現內心情緒湧動百味交織的

斯臺曼問叫如何應叫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向大師致敬。

影片中有很多特寫鏡頭,從呈現上來看幾個女演員的表演有張力且戲劇化,構圖色彩具有視覺美感,特別是紅色的呈現。

對於包括牆壁、背景、衣著的紅色的選用寓意,伯格曼曾說過他認為紅色是“internal”的顏色。也就是內在的顏色,是代表鮮活、脈動、生命力、情感的顏色。

紅色牆壁的屋子中艾格尼絲的姐妹輪流照顧生病的她,來源於紅色映像出的血脈和情感。

內容則透過艾格尼絲展開,身患重病的她每日陷於痛苦之中,情況愈加糟糕之時,妹妹瑪莉亞請來家庭醫生看診,但也無能為力,最終艾格尼絲在絕望的呼喊中死去。這期間陪伴照顧她的有姐妹瑪莉亞、卡琳和管家安娜。性格迥異的姐妹們實際上早已疏遠,因為艾格尼絲的緣故才重新聚到一起,試圖建立家庭的團結、信任、互助和友善。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艾格尼絲

是擁有這種美好理想的那個人,她終身未嫁,母親的形象和與母親的關係是她一直以來回憶和思考的事情。小的時候她和母親的溝通很少,但母親似乎總能和瑪莉亞一來一去順利地交流,可她就是不明白母親想要什麼,但她如此愛她,經常偷偷地跟在她後面看她散步,遠遠地感受母親的冷漠、厭倦、煩躁、渴望和抗拒。

記憶中唯一的一次,她曾走到母親面前,摸著她的臉看著她,母親也伸手摸著自己的臉,悲傷的回望著自己,她只能感受到母親傳遞的痛苦。

她也許在之後的生命中一直帶著這種源於母親的、內在的、潛存的悲傷和痛苦。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瑪莉亞

是世故的、識趣的,但同樣也是慾望外露,虛偽和自私的。她利用孩子生病的理由叫家庭醫生情夫上門,穿著紅色袒露的衣服引誘他,在他為此前被瑪莉亞拋棄而嘲諷自己之後,並未生氣,仍討好般地低吟道這要是原來,自己可能會走掉,並補充說他們倆,實際上是一樣的。第二天瑪莉亞還幻想回家的丈夫自殺,而自己並沒有救他。

在艾格尼絲彌留之際,她再一次請情夫過來看病,目的只為重續前緣。艾格尼絲走後,她主動和卡琳親近,兩人親密交流,敞開心扉,但之後又在卡琳表示希望繼續保持親近關係後斷然拒絕出爾反爾,證明事實上

瑪莉亞並非真正關心任何一個人,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慾望。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卡琳

的形象刻板、性格壓抑但不失真實。與瑪莉亞坦胸露乳不一樣,她穿著高領束身衣,保守矜持。卡琳嫁給了外交官,從事外交事業,但她好像並不享受,

覺得自己過得是滿是謊言的生活

,還因此自殘。在艾格尼絲生病期間,她一直閱讀土地、財務等檔案資料,無疑是在為艾格尼絲的去世作準備,在艾格尼絲去世後,她非常現實地想跟瑪莉亞討論分財產的計劃。

瑪莉亞主動跟走進,卡琳卻極力拒絕,甚至呵斥瑪莉亞走遠一點。那時的她內心的對立非常激烈,這種激烈在很多特寫鏡頭中表現的一清二楚,最後在外放的自我鬥爭中投降,與瑪莉亞親密無間地交談,細語中,鏡頭中背景依然是紅色,兩人的頭部特寫實虛漸變,溶於情感中。

相較於瑪莉亞來說,此刻的柔軟狀態也許是卡琳在自己身上從未發現的。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無論是瑪莉亞還是卡琳,對艾格尼絲其實並沒有真正感情,唯有家裡的傭人安娜是真正關心並忠於艾格尼絲的,她如聖母般純潔,自白特寫切轉的時候,表情沒有瑪麗亞世故仁忍,也沒有卡琳的壓抑與釋放的糾結,

畫面切轉快而流暢,絲毫不見表現內心情緒湧動百味交織的低吟碎碎念,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聖母般的淡然、接納、仁愛和寬容。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在病中的艾格尼絲絕望地呼喊中,安娜脫去上衣,赤裸地把艾格尼絲抱在懷裡,豐滿的安娜的身體形象如同母親一般,透過這種毫無隔膜的接觸來安慰艾格尼絲,

原始的身體接觸源於孩子對母親的依賴和對沒有安全感的滿足,而安娜正是用這種方式試圖平息安慰痛苦中的艾格尼絲。而片中的這個畫面正與米開朗基羅的哀悼耶穌如出一轍。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當然,片中也不乏男性形象,男性形象是中老年的、僵硬、迂腐、掠奪般的吃相和不屑的,在以這樣的男性為中心的家庭中不難理解女性的內心成長,性格塑造乃至最後的慘淡命運。

電影的名字是《呼喊與細語》,這正象徵女性經驗的兩種狀態,叫喊的、歇斯底里的、無助的對應懺悔的、勸導的以及溝通的。相較於伯格曼的其它著作,這部片子無論從審美還是內容角度同樣都不可忽視,正如他所說

“用不同於現實的、無限的光去照亮人類的精神,甚至用更殘酷的方式摘下人的假面,為我們知識的田園併吞更多真實的新領地。也許我們恰好能發現一點空間讓我們刺穿超越現實的玄機”。

如果瑪莉亞是一直帶著假面的那個人,卡琳是在真假對立中生活並不時笨拙地暴露,艾格尼絲最抱有美好的理想卻因無法如願而痛苦,安娜則是簡單地無私奉獻,那我們在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這麼近,那麼遠。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掠影簡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