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 由 瓷器鑑定真知堂 發表于 棋牌
  • 2021-08-08
簡介崇伯鯀的封地崇國既然是陝西西安戶縣附近,那麼,為什麼後世夏朝的中心地會跑到河南嵩山附近的二里頭呢

嶽嵩怎麼讀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崇山,以“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聞名,今人顧頡剛先生則把此崇山視為河南嵩山。真知堂有志於發現華夏上古史之真相,故皓首窮經,遍翻舊紙。真知堂研究發現,顧頡剛先生的說法肯定是不對的。那麼,大禹之父崇伯鯀的崇國到底在哪呢?河南嵩山附近的二里頭遺址是夏都嗎?往下看,真相即將揭開。

偃師二里頭所在之嵩山是夏朝中心區嗎?

夏朝的中心區到底在哪裡?今人多指向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但史料記載中的夏墟,則在山西運城一帶

夏墟到底在哪?山西出土的青銅國寶晉侯鳥尊,或許能揭開這個謎底

。有關這點,真知堂已經有專文講述,在此不再贅述。

西周早期距離夏朝之覆亡也已經有了數百年曆史。但周人多處自稱為有夏,則周族應該是夏之遺民。這一點,真知堂也做了專門的講解。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點選連結進去看看

《周書》曰殷革夏命,為何周人又自稱為夏?難道夏朝是周虛構的?

中原王朝的始祖乃是大禹,這一點商人和周人都承認。

《詩經 商頌》曰:“俊澤維商,長髮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詩經 魯頌》曰:“奄有下土,纘禹之緒。”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宋國,是商王子微子啟的封國。魯國,是周公的封國。這兩篇頌歌,都是歌頌自己祖先功績的,商和周都認為自己繼承了大禹,大禹乃中原後世王朝之始祖無疑。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關於夏朝的認識,一般人都來自《史記 夏本紀》。西漢司馬遷所寫的“禹傳子啟,夏朝建立”之事,後人多無異議。其實,更早的記載,來自《 尚書 》。

《尚書》中記載,禹之父為鯀,禹之子為啟。鯀是帝堯的臣,治水不力,後來被帝堯殺死於羽山。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禹死後,其子啟糾集了一群人,奪了大禹指定的繼承人伯益的位置,後人稱之為“家天下”。從此之後,夏后氏就成了姒啟一族的專用名詞,意思是夏之王族。歷朝歷代的王,都得從夏后氏一族中產生。這就是夏朝的來歷。

從考古發掘出來的商朝之前的遺址來看,位於河南嵩山地區的二里頭文化確實是早於典型商文化二里崗文化的先進文化。並且,二里頭文化的勢力範圍相當之廣闊,基本涵蓋了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陝西潼關附近,按照古代天子之國邦畿千里,諸侯之國百里,子男之國五十里的標準來看,二里頭文化所代表的無疑是二里崗文化之前黃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或酋邦。

以此推之,二里頭文化所在的嵩山地區,應該就是夏朝鼎盛時期的主要國土。那麼,為什麼真知堂要提出這個問題呢?原因在於:二里頭文化之前的夏朝到底在哪?二里頭如果是夏都,那麼它的第一代王者又是夏王中的哪一位呢?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我們只有從大禹和鯀之崇國的地望去找尋真相了。

崇伯鯀,崇禹,崇國到底在哪?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鯀,是大禹之父,這一點歷來沒有爭議。據說 鯀在帝堯時代治水不成功,被帝堯殺死。而後大禹被帝舜起用治水,他兢兢業業,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水成功。

由於大禹治水的功績,帝舜最後禪位給大禹。

關於大禹和鯀治水的事蹟,史料之記載還是存在很大疑問的。鯀治水之事,近似於神話故事。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經》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鯀用了帝之神物息壤,帝因此命祝融殺死鯀。鯀死後還生了大禹,帝就命大禹治水。鯀死後,變成了一隻大黃色的三足老鱉!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

《左傳》昭公七年也雲:“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

黃能,後世誤以為是黃龍(龍),我們仔細看看,這兩個字確實很像,龍的繁體字就是能上加了幾筆。

這個能的古寫,能下面還有三點水,就是熊字少一點。古籍中解釋這個能,就是一種三條腿的大黿,也就是大鱉一類的生物。

後來,大禹也在後人的筆下化成了熊。而大禹之子啟就變成了石頭生的。這就是後人的演繹了(

沒文化真可怕,三條腿的 能 變成了四條腿的熊,黃帝號稱有熊氏,又被後人稱為軒轅(幹(天黿)),或許這個有熊氏,也是有能氏之誤。能又和龍的讀音相近,龍的傳人或許是能的傳人之誤。

《繹史》引《隋巢子》曰:“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崇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鯀,是顓頊的後裔,因為被帝堯封於崇地而被稱為崇伯鯀。鯀這個字的本意,指大魚。

《竹書紀年·捲上》:“(帝堯)六十一年,命崇伯鯀治河。”

《國語·周語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鯀。”韋昭注:“崇,鯀國。伯,爵也。”

鯀是黃帝時代第二帝顓頊之後,他的祖先繼承帝位還在帝堯之父帝嚳高辛氏之前,所以鯀在帝堯朝可謂權貴。

《國語·周語》曰“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夏朝的發源地就是崇山,也就是崇伯鯀之封地無疑。

大禹也被稱為崇禹。也就是崇伯禹。

在《逸周書 世俘解》中有首曲子名為“崇禹生開”,此曲名字的意思是崇伯禹生了夏後啟。武王滅商後就聽了這首曲子。

“乙卯,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王定。”《逸周書 世俘解》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開,就是啟。夏後啟在漢代因為避漢景帝劉啟的諱,就把史書中的夏啟改成了開。《山海經》中的夏後開,就是夏後啟。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

而我國史學家則把鯀之崇山視為河南之嵩山,理由是:

崇山,韋昭注:” 融 ,祝融也。 夏 居陽城,嵩高所近。“

韋昭是三國時期東吳重臣,自從他把“融降於崇山”解釋為嵩山後,後世學者多以嵩山為崇山。

顧頡剛《〈尚書·西伯戡黎〉校釋譯論》載:”‘崇’就是後代的‘嵩’,亦即現在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帶,現在的嵩縣顯然也是沿其舊稱的地境之一。“

那麼,嵩山真的就是古籍中的崇山嗎?為什麼《康熙字典》卻予以否定了呢?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崇伯鯀、崇侯虎,崇國到底在哪?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康熙字典》是清康熙朝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國家字典,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是收錄漢字最多的字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康熙字典裡對崇字是這麼解釋的:

“崇:國名,堯時‘崇伯鯀’、商時‘崇侯虎’,今西安府戶縣。又證偽:‘嵩’古作‘崇’,別作‘崧’,非。”《康熙字典》

崇國,在夏朝之前有崇伯鯀,在商朝有崇候虎。崇侯虎就是《封神演義》中的崇侯虎。《史記》中也有此人的記載:

”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史記·殷本紀》

我們先來看看崇 伯虎在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史記·周本紀》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

《詩·大雅。文王有聲》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

周國所在地之岐山,主要範圍在今天的陝西西安附近。豐邑,就是周滅商之前的先周都城。這個豐邑的地理位置在哪呢?古人早就為我們指出來了。

” 《史記裴駰集解引徐廣》 曰:“ 豐在京兆鄠縣東,有靈臺 。”

鄠縣,陝西省舊地名,現為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鄠邑區原稱 鄠(hù)縣,1964年簡化為戶縣。

《左氏春秋傳》杜預:“始平郡有扈鄉,殷為崇國,乃此也。”

周文王是伐滅了崇侯虎才建立了豐邑,則崇侯虎之崇國自然在陝西西安戶縣附近。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崇侯虎的崇國在陝西西安戶縣,那麼崇伯鯀之地望理應也在陝西西安戶縣附近。關於崇國,史料上記載還不止這麼多。

《尚書大傳》,“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質;二年伐邗;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文王稱王后的第六年伐崇國,這六七個國家都是陝西關中附近之國。

上博楚簡《容成氏》:“於是乎九邦叛之,豐、鎬、舟、石、於、鹿、黎、崇、密須氏”。

商代的崇國確實就是在陝西西安附近的戶縣。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嵩山並非崇山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那麼,河南嵩山又是怎麼被誤解成崇山了呢?清人王念孫是這麼解釋的:

《讀書雜誌·漢書雜誌·崇高》:“古無‘嵩’字,以‘崇’為之,故《說文》有‘崇’無‘嵩’。經傳或作‘嵩’,或作‘崧’,皆是‘崇’之異文。”

嵩山,古名太室山。又叫大室山。

《左傳·昭公四年》:“四嶽、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 陸德明 釋文:“大室即中嶽嵩高山也,在豫州。”

漢代,嵩山依然被稱為太室山。漢武帝曾經祭祀中嶽太室山。

《漢書》:“武帝禮祭中嶽太室,置奉邑,名曰嵩高。即今登封縣。”

嵩山直到西漢時期還名為太室山,可見它並不是上古時代的崇山。

那麼,崇地在陝西附近,史料上還有證據嗎?

《左傳》宣公元年:晉欲求成於秦,趙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冬,趙穿侵崇,秦弗與成。杜預注:崇,秦之與國。

崇國如果在河南嵩山,此地在此時尚屬於東周京畿,秦國又怎麼去救它呢?

崇地顯然在秦的國都附近。崇指的是陝西西安戶縣一帶,更符合真實的歷史。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結語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那麼,問題來了。崇伯鯀的封地崇國既然是陝西西安戶縣附近,那麼,為什麼後世夏朝的中心地會跑到河南嵩山附近的二里頭呢?

《尚書》給了我們答案!

“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尚書 舜典》

也就是說,帝舜把歡兜流放到了鯀之封地崇山,而把鯀殺死。後來,禹治水有功,帝舜又把自己的帝位傳給了他。大禹成了全國之君,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崇地這塊故土了。

“伯禹念前之非度。。。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國語 周語下》

破解夏朝!顧頡剛說鯀之崇國在嵩山,康熙字典為何卻予以否定?

大禹之父崇伯鯀封地在關中西安戶縣附近。到了大禹繼位後,姒姓家族變成了有夏氏。再到夏啟奪位為王,又變成了夏后氏。

然而夏后氏之地望依然是個謎!

二里頭文化最初的公元前十八世紀距離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定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還有兩三百年。夏朝建國後最初的都城在哪呢?二里頭真的是夏朝的一個都城嗎?

下一回真知堂為你詳細解讀發現夏朝之歷史之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