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我們終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 由 飛觀App 發表于 棋牌
  • 2021-08-02
簡介意識能否存在於人類之外的事物之中,但到了現代,這些問題所銀行的實用性和道德意義變得愈發真切,也讓人們更加迫切地尋求答案

小飛掛角是什麼意思

圍棋評論家們曾經感嘆,“圍棋的一切邊角變化將在小林時代被研究窮盡。”小林光一是日本上世紀50年代的優秀圍棋大師,在那個時代,他幾乎戰無不勝。

我們終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圍棋的複雜與博大,註定了頂尖與普通,職業與業餘之間的巨大鴻溝幾乎無法跨越。一個肩衝黑棋小飛角的變化,吳清源下出來六十多年後,憑藉阿法狗的安利才被棋界理解,李昌鎬對小飛掛角應以尖頂讓對方從容立二拆三,又是經過了多少盤棋的教育才說服了三國各路強豪?

棋盤太大太複雜,站在棋盤的中央,以有限的智識,就像是一個人站在宇宙中央獨自面對那一份浩渺無邊的迷茫與孤獨。

阿爾法狗開始在人類發明的遊戲圍棋中肆虐人類,圍棋是世界上最為接近宇宙本質的遊戲。它縱橫十九路,每一手的變化無窮無盡,所有的可能性竟然等於宇宙原子數的總和。回顧阿爾法狗肆虐人類棋手的六十連勝偉業,它比人類大腦強大的無窮計算力和不會受情緒干擾的無失誤碾壓了人類棋手。

世界冠軍柯潔回憶,“面對一個絲毫看不出表情和情緒變化的冰冷機器,你心裡只剩下迷茫和恐慌,因為你根本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這種感覺很孤獨。”

1.人工智慧與意識

人工智慧是否跟大腦的運轉方式一樣?至少從目前看來,並不是,它僅僅只是將大腦中負責邏輯運算的部分提取出來,將其的效能發揮到人類現有技術的最大水平。

我們終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意識是認知結構的頂層功能,人類感知自我意識的方式,與感受自己的心跳頻率和腸胃蠕動方式有所不同。如果可以將大腦逐層進行分析,也許我們可以製造出這樣的頂層結構,實現類似於人類大腦的人工智慧。

我們生活中總有這樣或那樣戲弄人工智慧的經歷,比如調戲Siri和谷歌的只能搜尋。當我們向他們提問,“我晚上應該吃什麼時?”,你往往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但是當你問它,“狗能用電腦嗎?”類似於這樣的問題,它就會答非所問。它們並不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這個問題簡單到一個6歲的孩子都能正確回答。

這就是當代人工智慧的狀態,因為那些問題很多人問過,同時具有很多正確的答案。而這些讓人工智慧透過大資料的學習,“背”會了或者推匯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人工智慧並沒有真正理解我們的意思。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家勒維克為此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去調戲那些所謂的人工智慧們:

“瓊對蘇珊謝了又謝——因為她獲得了幫助。請問究竟是誰獲得了幫助?”

這個問題就能難倒不少的人工智慧,因為這個問題無法呼叫大資料學習,所以那些人工智慧不知所措。它們也無法理解問題所表達的意思,最終只會以講笑話或者答非所問來結尾。

2.一些人工智慧的理論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現代人工智慧出現曙光時,它的發展方向就進入了誤區。計算機科學家試圖透過建立基於符號的邏輯系統來模擬有意識的邏輯思維過程。這一方法將實現客觀世界的實體與資料程式碼的關聯,並創造環境虛擬模型的過程。

我們終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在符號邏輯下,如果你想要創造一種用來學習“貓是一種動物”這一結論的工具,你可以用一些數學定理來為一些特定的知識進行編碼,這樣的定理還可以用在更復雜的判斷中。

這種方式在早期人為營造的簡單環境中取得了成功,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特里·維諾格拉德於1968年到1970年間設計的虛擬世界“SHRDLU”裡,計算機可以與使用者對話並幫助使用者移動錐形、球形燈簡單形狀的障礙物。但是,現實世界中,符號化邏輯往往無能為力,形成規則的符號系統在模糊的定義和過於寬泛的理解方式中走向崩潰。

過去數十年裡,人類放棄了基於符號的邏輯系統,轉而從統計資訊彙集成的海量資料中抽象出模型,這樣的方法通常被稱之為“機器學習”。不同於為邏輯思維編碼的方式,機器學習運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其演算法透過重複學習來識別物件之間的關聯。比如它可以將影象檔案中能看到的物件分類,比如透過觀看數百萬張貓的照片來對貓進行識別。

機器學習的理念已經成功運用到生活中的很多領域,我們製造出了能夠在語音識別、影象轉化、唇語閱讀超越人類的人工智慧系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自我學習的演算法,是模仿了我們所瞭解的大腦有機體潛意識的過程。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從簡單的“特徵”開始,再把它們組合成為更加複雜的“類別”,同時考慮到現實世界中資訊解讀固有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

但是要想像人類大腦一樣思考,演算法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我們的大腦至今仍然在不斷地進化著,我們的生物學資訊處理方式也仍然在發生著變化。人類由數以萬計的真核細胞組成,根據化石記錄,真核細胞首次出現在25億年前。每個人類細胞都是人體這個網路化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個機器的零件數量與一家現代噴氣飛機的數量一致。

我們終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傳統的進化理論則認為,我們體內多種多言搞得細胞,是由原始的真核動物經過隨機的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形成的。但是進入21世紀,新觀點則認為,真核細胞透過曹總它們自己的DNA來回應環境的刺激,繼而“智慧地“適應宿主有機體的環境。從某種意義來看,當我們產生意識之前,聰明並具有自我組織的細胞便已經從環境中獲得資訊,並相互配合,將我們的意識生產出來。

我們視之為智慧的東西,僅僅是我們細胞的代理人。我們所瞭解的世界僅僅是自然界向我們展示的那部分,它根植於我們的發展,體現著我們作為生物體的需求。我們在用我們身上所有的細胞思考,而不僅僅是我們的大腦。

而關於意識的問題則是科學界中更為困難的問題,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意識是一種幻覺,另一些則認為它無處不在。有的人希望將它推回神經元激發的生理基礎,別的人則認為這是一種不可約簡的整體現象。

數千年來,哲學家們都在爭論意識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意識能否存在於人類之外的事物之中,但到了現代,這些問題所銀行的實用性和道德意義變得愈發真切,也讓人們更加迫切地尋求答案。人工智慧那個愈發精密與複雜,僅僅透過與對方互動,甚至無法判斷對方是機器還是人類。

3.意識的意義

對於理解意識的重要性,一些生物學家和環保學者認為,理解意識有助於推進動物權利和動物複利的發展。很多科學家呼籲對意識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甄別,以從中推進意識研究的實驗專案。

但是如何對意識定義就十分困難,關於意識的說法就存在很多種。有人認為我們是有意識的生物,我們能夠意識到電燈使黑夜變亮。但實際上,意識更多的是體驗自我存在的能力,而非單純地記錄存在,或是像機器人一樣對刺激作出反應。

我們終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笛卡爾認為世界可以分為物質和意識兩個部分,不論是曾經經歷過的,還是可能經歷過的,意識都具有資訊化的特點。透過視窗望我面前的書桌,咖啡杯的位置、電腦和雲都從未如此吸引過我的注意力。

意識的整合意味著每個意識的經驗都是一個統一的場景,我們不可能將顏色從形態中分離出來單獨體驗,也無法將客體從背景中抽離。我意識經驗中的各種元素——電腦、咖啡杯、溫柔的巴赫,以一種深刻的方式緊密相連,作為單一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

在著名的”橡膠手錯覺“實驗中,美國科學家將手藏在桌子底下,面前則放著一隻橡膠做的假手,實驗人員同時以同樣的方式擊打假手和真手,這會讓人感覺那隻假手是自己的。實驗會要求參與人員將注意力放在那隻假手上,而你的真手不在你的視覺範圍之內。如果同時對真手和假手施加刺激,用毛筆來擺弄真手,用其他物體來擊打假手,你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假手才是身體的一部分。

這個實驗的結論說明了,你有關於存在的經驗,無非是大腦對關於自我感覺訊號之原因的最佳猜測。

我們終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