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陳根:真假強迫症,從何來如何治?

  • 由 陳根 發表于 棋牌
  • 2021-07-23
簡介眾所周知,從“心理上抗拒,身體上誠實”來看,強迫症是一種思想與行動的分離,而腦基底核恰好會協助篩選互相矛盾的想法和行為

強迫症怎麼治療

文/陳根

從“拖延症”到“強迫症”,從“社交恐懼”再到“懶癌晚期”,越來越多的現代流行病,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其中,強迫症作為一種“心理上抗拒,身體上誠實”的狀態

——不論是反覆洗手、衛生紙要沿虛線撕開、筷子朝著一個方向擺,還是坐在固定位置吃飯、洗澡時沐浴露一定要擠3下等等,常常令“強迫症患者本身”和其周圍的人抓狂。這也令越來越多的人用“強迫症”來調侃自己希望事情分毫不差的奇怪毛病。

然而,

事實上,絕大多數不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人對強迫症的理解都存在偏差,而被濫用的

強迫症

一詞更加劇了普通民眾對強迫症的誤解

。究竟什麼才是“強迫症”?這種“心理上抗拒,身體上誠實”的奇怪毛病有沒有可以扭轉的辦法?

陳根:真假強迫症,從何來如何治?

真假“強迫症”

與大多數人所理解的不同,強迫症(OCD)其實是被記錄於《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的一類嚴肅的精神疾病。強迫症與焦慮情緒障礙相關,主要臨床表現為因對事物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持續性、侵入性的強迫性觀念或重複地嚴格遵循一系列規則的、目的性極強的強迫行為。

作為一類

精神疾病,醫學上將

強迫症

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

。患有強迫症的人會對危險、衛生狀況或傷害過度擔憂,從而持續有意識地關注威脅,這也就是強迫觀念。為了應對這些強迫觀念引起的痛苦和/或焦慮,患者會採取一系列的行為來暫時緩解痛苦和/或焦慮,也就是強迫行為。

強迫症患者最大的特點在於,患者本身意識到這些強迫症狀都是毫無意義的、與自己的意願完全相反的,會在頭腦中極力地反抗

。這種強烈的衝突令患者陷入強烈的自責和焦慮,從而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

絕大多數人都會產生相似的不適感,但並非每個感到不適的人都患有強迫症

。在生活中,所謂“強迫症”行為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愛好美好事物的偏好,當人們有對整潔和規律具有偏好時,就會出現看到不規則擺放而覺得“不適”並希望能夠擺放整齊的“強迫感”。

但這種“強迫感”

如保持秩序、檢查門鎖、車鎖等程度輕、時間短、無痛苦、不影響正常生活,只是具有強迫性人格

的體現

。真正的強迫症,正如上述,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並且只有當強迫性觀念或強迫行為造成嚴重的痛苦或干擾個人的社會及角色功能。並且,這些行為每天持續至少1小時以上,才有可能被確診為“強迫症”。

從病理角度來看,一方面,強迫性觀念和強迫行為的具體表徵是多種多樣的,強迫症患者表現出不同的症狀維度和病程,且強迫症可分為不同的亞型,各種亞型之間有著不同的病因學起源,所以常被稱為強迫譜系障礙。

另一方面,90%的強迫症患者至少共患一種符合

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診斷與統計手冊

標準的其它精神障礙,以焦慮症、情感障礙等最為常見

。此外,以焦慮症和抑鬱症為例,其治療手段和強迫症的治療手段也存在一定的交叉重疊。

區分真假強迫症是正確認識強迫症的第一步,只知其表面,不知其真意,反而讓真正的強迫症患者不能得到及時的干預治療

。2017年10月18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線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全球超過8000萬人患有強迫症,而其中大部分人卻都無法得到解脫。

陳根:真假強迫症,從何來如何治?

強迫症,思想與行動分離

近年來,強迫症的發病率還在不斷攀升,約佔精神疾病患者中的3%-4%。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強迫症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甚至被稱為“心理癌症”。

作為一種疾病,明確

強迫症

的病理,才有可能治療強迫症

關於強迫症的研究發源於大量的成癮症研究積累。在成癮症的研究中,劍橋大學心理學家特雷弗·羅賓斯(Trevor Robbins)帶領團隊發現,成癮症與強迫性行為存在某種關聯(強迫性行為指那些下意識做出的行為)。

研究人員

發現,下意識做出的行為是不受人類控制的習慣

。這與人類會為了某種結果而採取行動的目標導向行為有明顯區別,比如,當人們想要喝水就會端起杯子,端起杯子就是目標導向行為。但目標導向行為有時也會向習慣性行為轉變,就像人們端起杯子,但並沒有喝水,端起杯子只是人們的一種習慣。

目標導向系統和習慣系統在大腦系統中處於平衡狀態,而在成癮症和強迫症中,這種平衡在搖擺間傾向於習慣系統

。在一個小的配對遊戲中,參與者會隨著規則的改變進行學習,強迫症患者卻在規則改變時執著太久,展現出思維性的缺失,無法響應外界的變化

因此

,羅賓斯等認為,強迫症是某種特定行為的成癮症,是一種行為成癮

進一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大腦深處的腦基底核區域活動對強迫症的形成也有所貢獻。腦基底核是位於大腦基層的結構組織,它們廣泛接收來自不同大腦區域的訊號,並將訊號反饋回相同的區域,從而形成閉合迴圈。

眾所周知,從“心理上抗拒,身體上誠實”來看,強迫症是一種思想與行動的分離,而

腦基底核

恰好

會協助篩選互相矛盾的想法和行為。

這無疑解釋了強迫症患者腦海中,決策和行為相悖的矛盾現象。劍橋大學研究生瓦吉和法布里斯·路易克斯(Fabrice Luyckx),以及倫敦大學的神經經濟學家聯合的研究團隊,決定調查強迫症患者和正常人在認知環境時,信念和行動之間的關聯。並且,整理其中的因果關係,並找到患者出問題的原因。

陳根:真假強迫症,從何來如何治?

研究人員

特定

的測試來研究信念和行動如何在認知過程中逐步發展

。他們招募了24名強迫症患者以及25名健康志願者,並讓他們玩一個電子遊戲,受試者在遊戲中必須將目標(一個水桶)繞圈移動來接住從中心發射出來的色塊(一些硬幣)。

受試者必須將水桶移到可能接到下一個硬幣的位置,並讓其在硬幣丟擲前對預測的可靠性做出評估。大多數時候硬幣丟擲的方向都差不多,和上次相比僅有些許改變,但有1/8的機率會出現較大的變化。

兩組被試在接住硬幣的成功率上沒有太大區別,

但強迫症患者相比對照組更傾向於把桶精確地擺放在上一個硬幣的落點。

健康參與者的行動更準確地反映數學模型的預期,而強迫症患者整體上偏離了這種預期。

患者組對於精神病學家常說的“預測誤差”做出了過度反應,這種“誤差”表現為桶中心的擺放點以及硬幣的落點的不同

。健康志願者對這些誤差不會過多注意,他們在心中對前幾次試驗中的硬幣的落點做了計算,得出平均,於是就不太變動水桶的位置,除非桶的位置離硬幣的平均落點相距太遠。

並且,即使兩個受試組之間的預測準確率(預測準確率在硬幣改變方向時迅速下降,並在幾次投擲後上升)沒有明顯區別,表明患者對對環境的認知與正常人同樣準確。

是,

他們對桶擺放的實際行動卻證明他們沒有運用這種能力來指導行動

——

這項研究說明了強迫症患者行動與思想的分離

此外,研究組還發現當個體的症狀越嚴重時,認知與行動分離的程度也更大。顯然,與以往憑藉觀察臨床症狀來進行強迫症診斷的“感性”手段不同,該研究人員利用更為“理性”的計算精神病學,藉由生物學和認知機制來提高診斷的精確性。他們也就此得出大腦區域的功能異常與強迫症緊密相關的結論。

人體本身就是複雜的存在,理解強迫症,辨別強迫症,從生理或心理角度,在思想與行動中平衡,將是未來人們克服強迫症的不二法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