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古小彬尋宗訪親四川行

  • 由 學研播報 發表于 棋牌
  • 2021-07-08
簡介嘉樂鎮老街成都溫江區與廣東普寧市的古氏字輩排序相似9月22日,我電話邀約居住在成都市雙流區的古明偉宗親:於23日一起去成都溫江訪親聯誼

古氏家族是哪裡人

古小彬尋宗訪親四川行

撰文/《中華古氏》總編輯:古小彬

巴蜀勝地,山川毓秀,人傑地靈,自漢朝以來,古氏家族便生息在這片沃土上。如今,川渝古氏有十餘萬人,他們為科學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祖國的昌盛,貢獻著力量。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20多年來,我近百次地進入川渝採編,在深山裡,在盆地中,在長江邊,在陡峭的盤山路上,都留下了我採編資料的足跡。希望用筆記錄下他們的遷民史實,並以現代意義上的審視和分析,從深層次內涵上還原先民們特有的思想文化根基、歷史文化價值、以及移民後裔們的民俗心理、文化傳承等內容。

2013年9月,我借學習培訓機會,對四川宜賓市高縣、成都市溫江區古氏源流、古氏文化等,進行了採編活動。

9月13日從成都出發,搭乘成都開往宜賓的夜班火車。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市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舉世聞名的名酒五糧液,即產於這裡。早在2010年1月1日,《蜀南古氏族譜》在南溪縣舉行發行典禮時,我曾受邀專程從深圳前往祝賀,並初次與宜賓握手。

14日早上,當我抵達宜賓火車站時,《蜀南古氏族譜》編委古永宗親已經等候在那裡了。高縣的古世剛、古加陽、古世奇等十幾位宗親,聽說我要到高縣採訪的訊息,也於14日一大早從70多公里外的高縣嘉樂鎮自駕車前來宜賓市迎接,尚未見面,精神已經在感動著我,這就是無比親切宗族親情。

在古永、古世剛、古世奇、古加陽等宗親的陪同下,風塵僕僕前往高縣嘉樂鎮進行省親聯誼活動。

高縣《古氏族譜》遺漏宋朝祖先“十二世祖政公”

據高縣嘉樂鎮《古氏族譜》記載:“我氏為廣東籍”,“二十五世堯生,原名重堯,配鍾氏,生二子南尚、南松。公於大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己亥歲正月初九日由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琴江都洋坪約上中堡小拔(今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小拔村)坪上梅樹甲大屋場遷移四川,落籍嘉定府威遠縣。”

傳二十七世熙臣公,居住在四川省富順縣。至二十八世元通公,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自富順縣沙坪場遷居高縣黃水口,後數年定居於高縣歸化鄉嘉樂場石板。

記得我在1996年前往四川威遠縣採訪時,威遠縣新店鎮長山村的古銀洲宗親告訴我,宜賓高縣、珙縣的宗親和他們是親房。今從高縣古氏族譜資料中,已經得到證實。

我認真翻閱了高縣《古氏族譜》,發現族譜世系存在遺漏,譜載:“十一世鞏公”、“十二世琢明公”,這明顯與原籍廣東省五華縣的《古氏族譜》記載不符,五華譜為:“十一世鞏公、十二世政公、十三世琢明公”,並有生歿葬所等記述。可見,高縣《古氏族譜》遺漏了宋朝的“十二世政公”,因此,入川祖“二十五世堯生公”應為“二十六世祖”,以此類推,才為準確。

古小彬尋宗訪親四川行

(高縣古氏祖墓)

香火聯誤將“鄉賢”寫成“卿賢”

高縣嘉樂鎮騎馬村是“人口文化新村”,是古氏聚居的村落,村裡有儲存有古氏祖祠和祖墳。騎馬村黨支部書記、計劃生育協會會長古瓊高姑姑告訴我們,2013年村裡的年輕人古加陽、古世奇、古世剛等牽頭組織了三四百人參與的清明會,會場就在村委門口的大坪,並就地集體就餐,場面甚為壯觀。

透過參觀、拜謁祖祠祖墳,深感本土傳統文化濃厚。

在古氏墓葬群裡,發現先祖的墓聯儘管風化剝落中,但古氏的郡望“新安”字樣赫然醒目,彷彿昭示著後人勿忘根本,要飲水思源。

在古氏祖堂,發現其對聯為:“一母鐘靈三進士;四朝旌表兩卿賢。”橫批分別有:“岐梁舊澤”、“忠孝家風”、“尚書世第”;神堂主位書:“新安昭穆神主”或“古氏神主香位”。

古小彬尋宗訪親四川行

高縣嘉樂鎮古氏神龕對聯

諮詢現場族中長者“卿賢”之義,均誤解為“卿是深得皇帝器重的官員,賢則是賢惠、賢良、賢臣之意”。我引導解釋說:“作為片語,‘卿賢’無解,但祖籍地廣東的對聯是‘鄉賢’,因為在宋朝的南遷八世祖成之公和十一世祖革公,都崇祀‘鄉賢’,廣東聯語‘四世兩鄉賢’指的就是他們四代人中,有兩個是‘鄉賢’。對於高縣族譜中的‘卿賢’,我認為就是‘鄉賢’之誤,因為舊譜中‘鄉’的繁體字是‘鄉’,‘鄉’與‘卿’字形相近,容易寫錯。”後經比對清光緒族譜,得到印證,確實是“鄉賢”。

此次高縣之行,還得到得到當地宗親古登高、古瓊高、古克全、古成科、古佐陽、古世奎、古世勇、古世彬、古春、古守春等宗親們的全程陪同和熱情接待。

為傳播古氏文化,我向當地宗親贈送了《古氏史志》、《古氏通訊》雜誌及中國首屆古氏懇親大會的光碟,並對高縣族譜的儲存、續修工作,談了自己的看法,喟嘆族譜儲存不易,並對高縣《古氏族譜》遺漏“十二世祖政公”和“卿賢”乃“鄉賢”之誤,進行了糾正。

整個省親聯誼過程非常愉快,大家喜笑顏開,共同祝願古氏興旺發達,期望古氏文化、客家文化能得到很好的傳承。

古小彬尋宗訪親四川行

嘉樂鎮老街

成都溫江區與廣東普寧市的古氏字輩排序相似

9月22日,我電話邀約居住在成都市雙流區的古明偉宗親:於23日一起去成都溫江訪親聯誼。明偉宗親是四川省甘洛縣人,老祖宗也是從廣東省五華縣遷到四川丹稜縣的。我和明偉宗親素未謀面,只是在編輯《古氏史志》過程中,一直保持聯絡。聽說我到了成都,並且去訪問宗親,古明偉宗親滿口答應一同前往。

23日一早,我自成都市武侯區出發,搭乘公交車,輾轉前往40多公里外的中國花木之鄉——成都市溫江區。在溫江汽車站與古明偉宗親會合後,當即與前來溫江市區接我們的古小平宗親取得聯絡。

古小平宗親是溫江區壽安鎮人,花木場老闆。此前從網路上獲得我和廣東汕尾地區海豐縣古梅添宗親的聯絡方式,先後多次與梅添宗親電話溝通,尋找根源。

古小平宗親開車陪同我們在壽安鎮、和盛鎮走訪,先後拜訪了古禮明、古月清、古月祥、古啟建、古禮春等宗親,對先祖入川的有效線索不多,大體上就是從廣東入川,入川祖為三弟兄,已傳第九代,祖輩一直講廣東客家話。

而他們提供的溫江古氏字輩排序詩“文章光世業,禮樂啟家賢;追念新安派,永思明□傳”中的前兩句,與廣東普寧市船埔鎮坑尾樓古氏字輩排序“文章光世德,禮義啟佳傳;敦厚貽謀遠,崇謙聞望聯”中的前兩句,十分相似,唯個別字有不同而音相同或相近而已。

我和古梅添宗親多次研判,雖不敢妄自下結論說這一支就是從廣東普寧市入川的,但最起碼,字輩排序很相近,而且查閱廣東省普寧市船鋪鎮古氏族譜,確有“遷四川”的記述,因年代久遠,沒有記載入川祖的名字及入川時間,難免感到遺憾。而且普寧市船鋪鎮古氏,也是客家人,自廣東省五華縣遷去。

故事:一個鹹鴨蛋,仨弟兄吃了半個月

在採編古氏史料時,獲取到第一手資料、特別是能與祖籍地銜接上的資料,自然是一件激動人心、非常欣喜的事情。當然,我們也會聽到一些很心酸、很感人、很悲壯的遷民故事。

在成都市溫江區和盛鎮,古小平宗親帶領著我們去拜訪85歲高齡的古桂雲姑婆。

桂雲姑婆身康體健,精神矍鑠,聊起天來,思路清晰。她向我們講述著先祖入川的故事:

古小彬尋宗訪親四川行

85歲的古桂雲姑婆(前排中)向我們講述著先祖入川的故事。後排左起:古明偉、古小平、古小彬、古家親戚

先祖古乃禎(音)、古乃賢(音)、古乃康(音),清朝在湖廣填川的政策下,自廣東來四川“插佔”。乃禎公三弟兄抱著進川大發展、開發世外桃源美景的思想,不畏艱辛,辭別故里,加入了進川開發的隊伍。

奈何進川路迢迢,古乃禎兄弟涉萬水,跋千山,篳路藍縷,一路披荊斬棘。箇中艱辛,不是我們所能體會與想象到的。據考,清代入川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粵北經湖南的汝城、桂東、茶陵、醴陵、瀏陽、平江再到長江;第二條是從粵北途經湖南的宜章、郴州、祁陽、邵陽、常德再抵長江。最後,兩路都經長江流域,或經湖北的恩施溯江而上入川。在川東駐墾若干年後,分北上和西進兩條路線遷徙。北上路線,由川東向廣安、儀隴、巴中方向移動。西進部分的在瀘縣、富順、隆昌、威遠等川南地區墾殖相當長時期後,一部分仍然留在川南,另一部分順沱江流域而上,到川西墾殖落業。而沿途所花費的時間,一般都要三個月左右,可謂艱苦備嚐,飽經風霜。

話說古乃禎兄弟,所帶盤纏乾糧等無多,加上道路的確遙遠,途中難有商店,身上吃的僅剩一個鹹鴨蛋了。兄弟仨人只能每頓飯餐之時,用筷子沾沾鹹蛋味、或挾一點點來送稀飯,如此度日,長達十五天之久。

古乃禎兄弟到達在成都溫江縣通順鄉張家碾一帶“插佔”耕種,播下一片希望,勤儉創業,耕讀傳家。

桂雲姑婆還告訴我們:舊時,在溫江壽安鎮、和盛鎮這一支古氏,初一、十五都是吃素,以深切緬懷開基祖在入川路上的艱辛,並讓“一個鹹蛋吃了十五天”的故事代代相傳,教育後代要勤儉持家。

現象:相距40公里,宗親互不往來相識

在溫江區採訪時,我們為了探究該支古氏的源流,採取多走動、多訪問的方式,但宗親們各有說辭,甚至有“遷自古家廟”的說法。但“古家廟”在哪裡?無人知曉,只知道在鄰近的崇州市內。

經古小平宗親聯絡懷遠鎮政府的一位幹部,得知40公里外的“古家崗”有古氏居住。得到這一訊息,我們興奮異常,小平宗親決定冒雨開車前往,一探究竟。

車行半個多小時,開始進入山區,再往前車行約十幾分鍾,豎立在青峰嶺公路旁的標誌牌“古家崗”三個字,耀然眼前。看到“古家崗”,一行人心情無比激動,就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樣親切、溫馨。

在古家崗,我們拜訪了74歲的宗長古永富。據永富宗長介紹,“古家崗”古氏來得比較早,大概是在明朝時期從湖北麻城入川,至今已傳有十五六代,字輩是“希應朝連崇……”。

在交談中,我們得知溫江區古氏宗親和崇州古家崗宗親,此前都互不知情,也沒有相互來往。但願我們的此行,開啟兩地宗親間相互交流的新局面,共同促進古氏文化的發展,弘揚祖德,光耀古氏。

古小彬尋宗訪親四川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