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糾纏千年的漢代儒學正統之爭:今文經勝在朝堂,古文經立於民間

  • 由 龍哥歷史說 發表于 棋牌
  • 2021-07-05
簡介在具體的爭論過程中我們後人可以看到:“今文經”由於出現早於“古文經”,因此他們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寫,把孔子當做“託古改制”的“素王”,“今文經”學派奉為圭臬的最高著作是《春秋公羊傳》,他們主張的“經世致用”和“微言大義”是統治者進行管家

為什麼出現古今文經學之爭

引言

秦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自秦以降,中國結束了延續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自此整個中國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但春秋戰國以來自由活潑、百家爭鳴的學風氛圍與以大統一思想為主要的集權政策明顯相悖

。因此,秦始皇為加強意識形態領域上的統制,實行了“焚書坑儒”政策,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文明精華遭到塗炭。

糾纏千年的漢代儒學正統之爭:今文經勝在朝堂,古文經立於民間

圖|先賢孔子

然而在漢代,隨著國家的統一和對思想領域的放鬆,學術的發展便開啟了重新的發展。在秦“焚書坑儒”的浩劫中一些文人學者冒死保留的珍貴文獻得以重見天日,與時人一起,開始在學術上有了新的探索。

一、緣起於“經今古文”

秦代為強化專制,不僅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焚書坑儒”,抹殺除法家以外的諸家思想學說;

而且還頒佈“挾書令”,規定秉持儒家思想和藏有儒學經典的人要下獄治罪或者處死,

因此有秦一代,儒學成為最大的學術禁區,無人敢傳道教授與儒學有關的任何東西。

糾纏千年的漢代儒學正統之爭:今文經勝在朝堂,古文經立於民間

圖|秦“焚書坑儒”

但萬幸的是,終秦一代只有短短十四年,許多戰國時期的大儒學者還都健在,到了漢代,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的策略,放寬了對於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管理,因此儒學又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漢代有關於儒學的發展和前途問題發生了較大的分歧。並以此分化出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大流派,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鬥爭。

在漢初,儒家學說的發展,只能由那些僅存下來的那批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者主持進行。

儒家的經典著作,只能依靠這些大儒的背誦進行紀錄從而進行再研究。在用當時漢代的隸書進行謄寫,這就是“今文經”的由來。

而隨著人們對於古籍資料的整理和發掘,

尤其是在孔子的舊宅和河間獻王等地點發現了一批戰國時代遺留的儒家經典。這些儒家原典使用戰國時期使用的大篆寫成,因此被稱為“古文經”。

糾纏千年的漢代儒學正統之爭:今文經勝在朝堂,古文經立於民間

圖|周公旦

人們對照後發現,“今文經”和“古文經”不僅使用的字型不同、文章的篇章不同,更主要的是對儒學的解讀和理解也出現了很大差異。

“今文經”的解釋,主要在於“通經致用”,注重對於章句的推衍,並結合“陰陽五行災異”學說和“刑名”學說來發揮“微言大義”。提倡大一統、尊君抑臣和正名分的思想。

大不相同於前者,

“古文經”則注重章節訓詁的鑽研,把儒學經典當做珍惜的研究歷史第一手資料,主張效法古代的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並提出了很多做法。

由於兩者之間有嚴格的界限,因此在漢代開始了長期的鬥爭。

二、“素王”與“先師”的道統之爭

由於“今文經”出現較早,而且在西漢武帝時期為了達到加強集權的目的,開始大力發展儒學,重用了以治“今文經”為長的董仲舒,為其統治提供思想支援,董仲舒先後發表《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著作,提出“大一統”、“天人感應”等影響後世的重要理論,進而把“今文經”的發展推上了官方正統學說的地位,“今文經”在此時期的發展,盛極一時,而“古文經”則遭到了排斥,備受冷落。《漢書》載:

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糾纏千年的漢代儒學正統之爭:今文經勝在朝堂,古文經立於民間

圖|許慎《說文解字》

西漢成帝時,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便下令搜查全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並交由劉向和劉歆父子來負責完成蒐集和整理散落古籍的任務。經過不懈努力,劉向和劉歆父子找到了《毛詩》、《古文尚書》、《逸禮》和《春秋左氏傳》等儒家著名原典。

王莽篡權後,開始實行“新政”,為了尋找理論支援,便開始實行“託古改制”,借用古籍原典中的理論來填補施政的合理性。

劉歆趁此機會將搜尋來的原典呈上,終於將“古文經”立為“學官”,並相繼把《樂經》和《周官經》立為博士。“古文經”在此時期經歷了發展的大繁榮時期。到東漢光武帝時雖重新重視“今文經”,但是“古文經”在民間卻影響甚大。《史記》載:

以考學官所傳,經或脫簡,傳或間編。

在東漢光武帝時期之後,由於“今文經”和“古文經”的爭論越發不可收拾,導致儒家學說內耗不止。

面對道家的不斷髮展和之後佛教的傳入形成的雙重衝擊,儒學的抵抗就顯得力不從心。

於是在兼同“今文經”的“古文經”學家鄭玄的研究下,立於破除各家藩籬,吸收兩者精華,遍注群經,得到了“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的一致認可。

從而使得綿延許久的“經今古文之爭”得到很大的緩和。許慎隨後也為調和兩家矛盾,用了二十餘年的時間,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結構完善且內容充實的字典——《說文解字》:他在此書中收錄西周古文、戰國文字和秦代小篆等諸種文字,為每個文字進行詳細的解讀,從而力圖從架構上消彌兩者壁壘。

糾纏千年的漢代儒學正統之爭:今文經勝在朝堂,古文經立於民間

圖|劉歆

總之,盛行於兩漢的“經今古文之爭”,在東漢時期有了消弭之勢。但縱觀整個中國整個歷史脈絡,歷代統治者習慣以“今文經”的思想佔據官方地位,而“古文經”則在民間風生水起。

三、“聖賢之書”與“祿利之路”

發生且高潮於漢代的“經今古文之爭”,其實質是儒家學派內部的學術之爭、也是儒家內部“利祿之路”之爭;反映在政治上,則是統治階級爭奪最高權力的在思想文化上的衍生。

在具體的爭論過程中我們後人可以看到:

今文經”由於出現早於“古文經”,因此他們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寫,把孔子當做“託古改制”的“素王”,

“今文經”學派奉為圭臬的最高著作是《春秋公羊傳》,他們主張的“經世致用”和“微言大義”是統治者進行管家管理的重要工具,加之與以西漢武帝時期這類統一國家相適應,因此受到此後多代統治階級的使用,並不斷的衍生和進步,但在西晉“永嘉之亂”中,大部分“今文經”的著作遺失殆盡,不過其思想的影響一直都在。到了晚清和民初時期,還被新興的資產階級所利用。

糾纏千年的漢代儒學正統之爭:今文經勝在朝堂,古文經立於民間

圖|鄭玄

而“古文經”由於出現較晚,在很多方面受到“今文經”的掣肘,他們以“周公”為尊,把孔子看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宗師。

“古文經”學派奉為圭臬的最高著作是《周禮》,“古文經”學家不注重與社會現實的結合,偏重於文章訓詁和考證,追求純粹的理論學習,因此與社會政治存在脫節,但是其由於專注學問,在歷代的民間十分受歡迎。因而不同於“今文經”的命運,“古文經”一直在此後的歷朝歷代流傳。

結語

緣起於漢代的“經今古文之爭”,在不同立場下,兩派學者的紛紛著書立說,在不斷摩擦的摩擦之中,產生了許多經典的論述,他們之間的爭辯雖然在東漢有了合流之勢,但是其爭論一直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兩者在學術淵源、觀點立場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是在稱頌先聖事蹟、美化政治制度和在不同方面為王朝統治階級進行服務,並提供與之相適應的理論等問題上,兩者都是相同的。

在促進學術的發展之外,“今文經”和“古文經”雙方以受到統治階級重用為標榜。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論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