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 由 聞是文化 發表于 棋牌
  • 2021-07-04
簡介《虢季子白盤》銘文的結體工穩秀美,用筆靈動,嫻靜端方,一如大家閨秀,單字為了形式美而有不少的變化,努力地使之圓勻齊整,為達到這個目的,不惜把兩字合體,使成為一字,像“五百”、“五十”、“二年”等,因為有一字筆畫太少,會破壞了整體的均衡,所以

四大景盤字怎麼背

《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

金器起源於商代,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略見式微,漢以後差不多絕跡了。西周的金器有飲器如鼎、鬲,食器如簋、簠,洗器如匜、盂等。鐫刻在這些金器上的文字開始很少,後來逐漸增多,到了毛公鼎時最多,達到497字,以後又有了減少的趨勢。這些金器絕不像我們今天的日用器皿一樣平常,大都是王公貴族具有特定象徵意義的禮器,乃是以禮治天下的產物,還有作為隨葬品的明器,因為古人認為人死後和在世時一樣,要享用一生中享用的東西,於是極其重視哀榮,明器的重要性自不必說。比較具有價值的上面都刻有文字,內容有祭祀典禮、征伐記功、賞賜錫命、結盟券書、土地契約、王公訓示、頌揚先祖等方面,涉及到當時國家的宗教、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文字的書寫水平要求也很高,都是當時的代表作品,後世的書法研究者多從這些作品認識當時的書法特徵,書法學習者也從它們之中尋找書法的本體意義,試圖以之矯正某些不良的時風世象。

金文書法繼承了甲骨文象形文字的全部特徵,用筆如刀,出以中鋒,峻爽凌利,起收筆多尖,頗類楔形,點畫稚拙雄厚,形態多種多樣,能見到物象生動活潑的神態,畫面感很強。表示人體、動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較濃的象形意味。取人體形象的文字,頭部常作粗圓點。腿部作下跪形狀。這種字形並不表明此時文字還處於原始階段(這從同時的或較早的甲骨文字即可得知),而只是一種美化手段,是鄭重的表示。絕大多數筆畫渾厚,首尾均出鋒,轉折處多有波折。字形大小不統一,銘文佈局亦不齊整,豎雖基本上成行,但橫往往不能成列。 比甲骨文向前發展的地方是異體字相對要少,書寫的隨意性有了減弱的趨勢,多透過復筆造就一種團塊狀的點畫,還有個別字以厚重的末筆、復筆造成穩重端莊的裝飾效果。字形的大小、長短、寬窄比較隨意,章法上也多半有列無行,純任自然,不像後世那麼追求整齊劃一。

金文書法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傳達出我國先民的雖然原始稚拙卻雄強堅毅的風骨氣韻,它奠定了以古雅蘊藉、平正中和為主基調的審美標準,它確立了書法藝術透過單純到不能再單純的一筆一畫的生命律動表現真情實感的審美形式。在書法上最為重要的幾種是《大盂鼎》、《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稱為四大國寶,最有意義。下面略作說明。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大盂鼎》銘文

一、《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的吉金重器,相傳清代道光初年在陝西眉縣禮村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周朝的成康之際,是少有的安寧階段,這段日子被太史公譽為“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可見,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的穩定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在大盂鼎這樣的傳世重器上出現端莊凝重的文字,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大盂鼎雖不像司母戊大方鼎那樣享有最大的盛名,型制卻沒有什麼區別,造型端莊凝重,古氣森然,在內壁上鑄有銘文29行,共計291字,內容是追思先祖文王攻克殷商,建立國家的史蹟。

《大盂鼎》銘文是西周金文最盛期的書法代表作,中鋒用筆,骨肉停勻,用筆起止銳圓因勢而異,點畫飽滿朴茂,充滿內力,深沉、含蓄、凝練、朴茂,既沉著穩實,又自然蒼勁,起收筆略尖,看上去仍有甲骨遺風,中截豐實,呈明顯的用鋒跡象,直筆略帶楔形,彎筆弧度不是很大,與甲骨不同的是以復筆寫成一些團塊狀的圓點,十分醒目,弧捺作金刀狀,森嚴中不失悠揚的氣韻。“王”字的底橫都作復筆,書寫時宜從中間分向兩邊,對稱安排,成為一個堅實的底座,以示鄭重。點畫的形態多種多樣,運筆的方向也是四面八方,但總不失其雅正端方莊重威嚴,雖是金器,卻表現出濃厚的書寫的意味。

《大盂鼎》銘文的結體舒展大方,體式謹嚴,取勢端莊,行款茂密,瑰麗遹奇,各部分的安排妥貼精嚴,輕重、俯仰、疏密、正斜都能有避有讓,沒有一絲一毫的隨意處,處理得十分精心,總是力求勻整平衡,空間的分割上密下疏,差不多每字一格,一切的變化都寓於大體整齊的行列之中。我們欣賞這幅銘文書法,不但要看出它圓潤、飽滿、遒勁的用筆,有意識地體會它獨具匠心的書體結構,更要領悟到西周強盛期那種凜然不容侵犯的君子之態和正襟危坐、躊躇滿志的王者氣象,學習其莊嚴威武端麗凝重的精神氣質。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二、《毛公鼎》銘文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時的青銅鼎,於清代道光末年從陝西岐山出土。鼎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現藏臺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周宣王在經歷了周厲王的殘暴統治之後,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借鑑了周厲王失敗的教訓,開始重修政德,效法文、武、成、康等先祖遺風。在周宣王的努力下,周朝又有了一段短暫的復甦,各路諸侯開始重新朝拜周天子。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中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記述了宣王中興之後,天下四方動亂,大縱不靜,王命毛公父謹遵先王遺命,輔佐協事,夙夜不息,精勤政務,不荒於酒色,立誓受天保民,為王室盡忠及給予重賞等,是典型的誥命文體。

《毛公鼎》銘文的字型結構嚴整,瘦勁流暢,佈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我們知道,銘文是商周兩代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是研究上古大篆書體的寶貴資料。《毛公鼎》銘文則是這些寶貴資料中尤為值得珍視的上品,被譽為“四大國寶”之一,對它的欣賞和研究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此鼎是青銅藝術發展到極致的精品,它的銘文的長度為現存所有銘文之最,共497字,隨器物的形狀呈弧彎向排列,大體是行列清晰的斜矩形,為鍾銘鼎彝所僅見,洋洋灑灑,有一瀉千里之勢,氣勢磅礴,如繁星滿天,各放異彩,蒼穹碧透,蔚為壯觀。從銘文的字跡上看,作者書寫的態度也正合乎文體的要求:中正、誠摯、恭謹、端方。

《毛公鼎》銘文的書法是大篆書的正體,筆力沉雄堅勁,筆勢自然平勻,筆法運用精熟,筆畫圓潤中和,結字瘦勁自然。用筆純以圓筆中鋒,凝重紮實,立體感強,直畫相對要短,如錐畫沙,曲畫較長,圓融簡靜。用筆逆入平出,起勢略圓,收勢亦圓,略有尖出,但不過分,提按幅度不大,早期金文的象形性特徵進一步減弱,粗細比較圓勻一致,但已經注意到筆畫少的字點畫粗重,筆畫多的字點畫細密,以此取得相對的平衡與人為的自然。有些金文中因為澆鑄的工藝產生的筆畫與筆畫的粘連和塊狀的肥筆,那種略顯誇張的狀態幾乎絕跡,筆畫與筆畫焊接堅實,還能透過拓片見出墨跡的情趣,十分精美。

《毛公鼎》銘文寫於西周晚期,這時的銘文書法已經發展到非常完美的水平,早期的放縱恣肆、剛健沉雄到了這時開始變化,逐漸以整齊勻稱、端莊雅正為審美原則,尤其在結體上非常注意節制,對長短、欹正、大小、縱橫、展促等努力進行調和與控制,不過分突出哪一個方面,試圖在統一中構成和諧、圓融的整體。《毛公鼎》銘文的單字構成和它的章法韻律差不多成反比,這是其它作品沒有的現象,每個單字的理性和秩序與全篇的洋洋灑灑、浩浩蕩蕩相反相成,通篇的銘文如同一條橫亙長天的銀河,造成的是不可一世的雄偉的氣勢、無與倫比的壯麗的景象,井然條貫的行款配合著依器形而斜曲的布白,產生了一種盤旋不絕的流動感,真可以說是古往今來妙用曲直的光輝典範。如果僅依割裱後的拓本看個別的單字,你也許以為這是一種循規蹈矩的平凡之作,可整體一看,這種疑慮便會頓然冰釋,我們不僅要擊節讚歎銘文書家在章法上巨大的藝術自覺性。整體的曲與個別的直、整體的動與個別的靜、整體的綿延不絕與個別的獨立自主、整體的從容牽裹與個別的精雕細刻完全有機地結合了起來,令人欽仰不盡,真如《詩經》所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三、《散氏盤》銘文

《散氏盤》銘文的出現是我國金文書法史上的一個奇蹟,它的點畫、結體、章法以及由此顯示出來的精神內蘊都與其前期的作品有著很大的不同,姑且把它前期的以《大盂鼎》為代表的銘文稱之為正體,《散氏盤》銘文便可以叫做破體了,在認識這個破體之前,有必要對正體做一下概要的說明。

西周早期的金文大多用筆方整,行款茂密,氣度宏偉,端莊嚴正,是純粹的廟堂風氣,西周中期的金文字數增多,許多長篇鉅製都出自這一時期,字跡規整工穩,大小相對平勻,佈局完滿周到,恭王時期的《牆盤》、孝王時期的《大克鼎》可為代表。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把端正恭謹、莊嚴肅穆、平直適度、婉曲合意作為追求的目標,一如仁義道德的謙謙君子,又如一絲不苟的工筆重彩,還如廟堂之音的不容放誕,總之,是把禮樂雅言的工夫做到了家,於是有了《散氏盤》銘文的大瀟灑、大寫意、大自由,因為它的個性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也便倍受推崇,有時還達到了一種不適當的誤解的高度。

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的鼎盛期,實行分邦建國制,周王為天子,代天行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王把王畿之內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擁有了土地,諸侯再把這分來的土地分給卿大夫,卿大夫還往下分給子孫,世代嫡傳,這塊土地便被這些封建領主世襲了。世襲領主要向周天子納貢,出兵,承擔規定的義務。到了西周晚期,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王朝衰弱,又與東夷、淮夷各部落不斷地進行戰爭,諸侯、卿大夫不再尊重周天子,而把精力放在兼併土地,擴充自身實力,以圖稱王稱霸之上。

《散氏盤》銘文就是記載的政治黑暗、暴政虐民的周厲王時期兩個聯姻國在土地移交、和談方面的內容,由人劃撥田地給貴族散氏,把山、河、道路、樹木等自然物作為劃定兩國國界的標誌,同時說明了見證人的姓名、雙方宣誓,共同遵守契約等條款內容,可以認為它是上古的合同書,《周禮》叫做“地約”。周代的人非常聰明,想到要把契約鑄在了青銅器上,免得日後不認賬。毫無疑問,《散氏盤》在史學上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因為可以透過它看清周朝的土地分封制,分封制又是周朝一切制度的核心,認識到這一點對於認識後來的封建社會也有相當的意義。《散氏盤》銘文是鑄在散氏盤的內壁的底上的,19行,共350字。是金文中的鴻篇鉅製,前人把它與《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合稱為四大國寶,可見其重要的程度。現藏臺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銘文的書法不同於前述的金文,有著那麼多典重的考慮,廟堂之氣明顯一濃,它率性而為,別具一格,氣度宏偉,圓融自適,用筆沉著老辣,篆中帶草,筆勢奇宕竦峭,結體不求端正勻齊,而是極盡開張變化。有一種奮然向外、寸土必爭的雄豪之氣。銘文的筆畫純以圓筆中鋒而為,粗壯雄健,朴茂深厚,大氣磅礴,率性適意,渾然天成。既有中原文化的樸質遒勁,又有楚文化的變異詭譎的逸趣,屬於恣肆而放達的風格。

《散氏盤》銘文的中鋒有它自己的特點,圓勁而深入,非常富有立體感。行筆快速而澀勁,後世的顏真卿有“屋漏痕”的比喻,用在這裡可謂正當其時。《散氏盤》銘文沒有絕對的橫畫、絕對的豎畫、絕對的圓畫,它把這些點畫進行了改造,橫畫如同山坡一樣凸凹不平,像小河一樣曲曲彎彎,所謂“無平不陂”,蘊蓄著動感與動勢,也可比喻為一根略彎的鋼筋,崩解的彈力全在筆畫之內。由於要取得橫向的動勢,所以豎畫不做強調,但也起著不容忽視的支撐作用。豎畫都不太長,也不求其爽直,真正體現了“努過直而無力”,像“用”、“井”、“木”等字,但能看出用力集中,如錐畫沙,強烈的立體感就從這些地方體現出來。圓畫總取方圓或是扁圓,甚至可能是三角圓,像“田”、“西”“宮”等字,這種圓完全沒有僵板之態,似行似走,在取得動感的同時妙趣橫生,令你於不自覺間發出解頤的微笑。銘文的點法也可賞可嘆,真是“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各種各樣的點各具異狀,如繁星滿天,斜正方圓煞是齊備,個個具有上下左右的顧盼精神,像“沽”、“涉”字中的三點水和雨字頭。銘文的點畫樸質渾勁,粗壯紮實,正是“藏頭護尾,力在字中”,起收筆都是中鋒的圓渾無跡,中截飽滿充盈,豐實有力,由鋒穎寫出的穿透力從字中耀出了字外,用“力透紙背”來形容還顯不足,簡直是力透銅盤了。《散氏盤》銘文的結體寬扁,多取橫勢,筆勢迅疾,別出心裁。與前述銘文都有極大的不同,它以穩厚自然的點畫創造了欹斜側倚的外形,開始從追求平正整齊中脫化出來,在平穩中寄寓著險絕,又在險絕中不忘平穩,每個單字都有巨大的傾側的趨勢,通篇看來卻和諧平穩,在強烈的質感和力感的映襯下達到了金文中最難得的動態的平衡。如“宮”字的大門十分穩實,兩個“口”卻向右側傾斜,造成了險勢,“宰”字的寶字蓋一如屋脊之勢,無險可說,下面的“辛”字底向右側傾斜,由於框架的堅固使之雖險而不倒。“降”字、“陟”字的左半比較端正,右半卻大大地傾斜,但由於耳刀旁的獨特之勢,反而和右面形成了呼應,使其欲倒而不倒,收到似奇反正的效果。還有“田”字,外圍的勢頭都是右傾,裡面的十字卻基本平正,可謂險中有穩,“門”字的兩扇窗子寬窄不一,形成險勢,但它的兩邊都面向中間,在中軸線兩邊大體對稱,化險為夷了。疏密關係是書法中較難處理的問題,在《散氏盤》銘文中把這對關係處理得好得不能再好,所謂“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以密者愈密、疏者愈疏的原則達到辯證統一,為後世樹立了榜樣。流動和變化是銘文書家精心追求的特色,這一點還體現在一些重複的字上,凡遇重複的字,總能使它結構不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從中可以看出遠古書家的藝術自覺。“封”、“道”、“眉”、“宮”、“田”、“於”、“西”等字都是因勢成形,大小、粗細、欹側都有變化。

在金文王國森嚴莊重、尚禮尚法的肅穆氛圍中,《散氏盤》銘文的章法顯出了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大寫意特點,使觀者感到了自然的真率與精神的自由,就像音樂藝術從自然界的群聲裡抽取樂音,找出樂音間相互結合的規律,用強弱、高低、節奏、韻律這些有著內在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的形象,從而傳達出內心的情感,讓人體會到那種活生生的、流動不息的、富有生命力的美。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喬柏梁:《金文四大國寶及其書法特徵 》

四、《虢季子白盤》銘文

孔子曾說過這樣的話:“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從地下發掘的青銅器來看,此言真實不虛。虢季子白盤屬於周宣王時的重器,清朝道光時期從陝西寶雞虢川司出土,盤為盛水用器,長130。2釐米,造型深厚龐大,盤壁佈滿西周後期流行的環帶紋,內有銘文8行,共111字,曾被當做餵馬的馬槽,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周朝無疑是青銅藝術發展到極致的時代,也是文字開始彰顯其巨大功能的時代,大部分周代的青銅器上都刻有銘文,銘文的書法一字千鈞,美侖美奐,成為那個時期僅見的書法遺存,這是最可寶貴的文化遺產。

漢代的文字學家許慎著《說文解字》,他在此書的序中認定,大篆來源於太史籀為教周時學童所訂的籀文,而籀是周宣王時的史官,他寫的一本字書叫《史籀篇》,書上的文字,被稱作籀書,也就是大篆,這種文字的體勢必然會影響到當時的金文,成為王室器物上使用的標準字型。《史籀篇》其書沒有傳世,所以宣王時的文字遺存對於我們認識籀文大篆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我們來看周宣王時的禮器《虢季子白盤銘》。

西周中期,為了控制西戎,曾把一部分戎人分遷於今山西太原一帶,後來,太原的獫狁發生暴亂,由虢公統帥六師去平定叛亂,勝利之後,虢季子白便做了這個寶盤,以記其事,以銘其盛。子白是周朝安定四方的重臣,盤上說明,他曾於洛水北岸打敗了敵人,消滅了500人,又抓到了50名俘虜。子白凱旋而歸,他向周王獻功請賞,周王在宗廟裡接見了他。周宣王對子白說:“你使敵人聞風喪膽,我要賜給你一匹好馬,還要賜給你弓箭和大鉞,你可以隨時去討伐那些膽敢犯上作亂的蠻人,保土安邦,輔佐宗廟社稷。”子白接受了周天子的賞賜之後,非常高興,為了把這件光榮的事情流傳後代,於是做了這個寶盤以為紀念,好讓子子孫孫永世不忘,把這種光榮繼承發揚下去。

《虢季子白盤銘》的書法有著強列的獨特的風格,它不同於西周早期的《令彝銘》、《大盂鼎銘》那種剛健雄強,甚至也不同於晚期的《散氏盤銘》那種欹側多變,它走上了更加具有理性和秩序、更加有意識地顯示書寫之美的唯美主義道路,後世人透過它去看它後來的秦小篆,竟然發現了它們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繼承關係,於是《虢季子白盤》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虢季子白盤》銘文的用筆仍取中鋒圓筆,線條圓潤停勻,潔淨明麗,柔韌清勁,多力豐筋,起筆藏鋒,行筆流動,有著令人愉快的書寫的意味,收筆無痕,略呈鈍尖狀,極其自然,無論橫豎曲直的線條都不甚長,有意收斂,橫豎的粗細都使之一致。《虢季子白盤》銘文的結體工穩秀美,用筆靈動,嫻靜端方,一如大家閨秀,單字為了形式美而有不少的變化,努力地使之圓勻齊整,為達到這個目的,不惜把兩字合體,使成為一字,像“五百”、“五十”、“二年”等,因為有一字筆畫太少,會破壞了整體的均衡,所以出此一策。在處理左右結構的字時,有時會寫得左高右低,或者左低右高,既服從於整個的長方形的結體,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參差變化,顯示了一定的唯美的意趣。銘文文字的構成有著明顯的簡化的傾向,這一切都預示著後來玉箸篆的平勻婉通風格的形成。

最值得一提的還是《虢季子白盤》銘文的章法,有行無列,字距行距都較大,差不多為其它的西周銘文所無,改變了通常的雄深茂密的格局,由於間距拉大,形成了參差錯落的活潑氛圍。它以靜穆的風韻、文雅的姿態、恬淡的氣質配合著疏疏朗朗、落落大方的布白,工穩而有變化,整齊而不呆板,如同一個個的珍珠被串在一條銀鏈之上,有一種柔和疏秀的和諧美,應該說在金文中別具一格,是與雄渾樸茂相對應的清疏秀美的一路,流動而瀟灑,在大量的具有陽剛之氣的威猛凝重的作品中,顯得尤為突出,為藝之道,全在推陳而開新,《虢季子白盤》銘文的書法無愧於此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