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望江南 • 超然臺作∣有故事的蘇軾詞

  • 由 桃李國學堂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21
簡介”蘇軾面對這位“故人”,不但自己不能陷入“思故國”的悲感,還要勸勉趙庾“趁年華”呢

燕處超然是什麼意思

有故事的蘇軾詞

望江南 • 超然臺作∣有故事的蘇軾詞

望江南•超然臺作

宋·蘇軾

其一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其二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

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紵羅輕。

酣詠樂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

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

春色屬蕪菁。

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春夏時節,蘇軾先後兩次登上密州北城的超然臺,寫下平生僅有的兩闋《望江南》詞。

《望江南》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後來用為詞牌。據說中唐時期李德裕任浙西觀察使 ,為悼念愛妾謝秋娘而改編此調,即命名為《謝秋娘》。唐文宗大和九年(829)春天,白居易閒居長安養病,懷念以蘇、杭為代表的江南美景,依《謝秋娘》句格而做《憶江南》三首,風行一時,出現一批追隨者與模仿者,因而此調又有《憶江南》的別稱 。

正如李白詩中所言,“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之亂引發了人口的大規模遷徙。相比於動盪殘破的北方,江南成為人們嚮往的樂土。晚唐、五代時期《望江南》詞調的流行,反映出當時人普遍存在的“江南情結”,“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韋莊的歌,唱出了人們共同的心聲。

當然,這一“江南情結”的出現,與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經出任蘇、杭二州刺史並在晚年寫下深情優美的“

憶江南

”組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白居易的江南想象和他所倡導的閒適生活方式,影響了晚唐、五代至北宋時期許許多多的人。

對於從杭州移官密州的蘇軾來說,白居易是他由衷仰慕與效法的偶像,江南是他戀戀不忘的第二故鄉 。因此,他在偏僻樸陋的北方山城登上高臺,以《望江南》詞調進行創作,絕非簡單的倚聲填詞,其中大有深意。

白居易以“憶江南”為名,向記憶中調取江南印象,濃縮到最樸實無華卻又無以復加的“

江南好

”;蘇軾以“望江南”為調,除去詞牌名稱的要求,從構思上看,重心確實也是要落在這個“望”字上的。

在密州,蘇軾望見的是什麼呢?是一片尚未流逝的春光。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春風細柔,柳條在風中飄飛舞動,“斜斜”二字展現了柳枝重返生機的柔美姿態,不僅化用唐代詩人韓翃“

寒食東風御柳斜

”的詩句以描繪時景,在風中輕揚的柳枝似乎也像是他逐漸松馳下來的神經。

所以,才有了“

試上超然臺上看

”的閒逸心情。

此處“試”字用得極好:一方面,超然臺前年秋冬方才修葺完工,並由弟弟取《老子》“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為之命名 ,這是蘇軾站在超然臺上迎來的第一個春天。超然臺上的景緻能令人滿意嗎?超然臺上的心情會是怎樣呢?其實都不知曉,是沒有辦法篤定的,所以只能說“試”。

另一方面,自從前年冬天蘇軾來到密州,工作上,由於蝗災、旱災接連不斷,“

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

”,生活上“

齋廚索然,不堪其憂

”,加上身體狀況不佳,常有老病之嘆,總體狀態是比較低沉的。因此,“試上超然臺上看”,也反映出勉勵自己提振情緒、超越困境的主觀意願。

超然臺建於密州北面的城牆之上,向外可以俯視城壕,向內可以眺望全城。蘇軾站在臺上,看到護城河中的水位已經漲到一半,整個山城處處鮮花盛開。“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望江南》詞調的兩個七言句通常要求對仗,蘇軾此處不用對仗,卻透過“半壕水”與“一城花”的數量關係,使得“半壕春水一城花”形成了“

句中自對

”的獨特效果。

蘇軾曾經誇讚盛唐山水詩人王維“

詩中有畫

”,其實他的詩詞也有同樣效果:半壕碧綠的春水,一城豔麗的春花,在空間上高低錯落,在色彩上對比強烈,寫景極具層次感。最後輕輕宕開一筆,讓視線投向遠方,流連在彌濛春雨籠罩下千家萬戶的屋瓦之上,作為超然臺所望之景的收束,給明亮的色彩蒙上一層暗淡的色調,彷彿心頭揮之不去的悵惘。

下片首句“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

”,透露出以下幾個重要資訊:登臺的時間,是在寒食節之後;從“酒醒”二字,可以推知蘇軾在超然臺上四處眺望時的狀態,其實是在醉中;“諮嗟”直接點明酒醒後的慨嘆之情;一個“卻”字,透露出竭力遏制情緒而終歸失敗的過程。

寒食節是冬至之後的第105天,在清明節前的一或二日。熙寧九年二月二十九日是清明,這一天應該就是《望江南》的寫作時間。

唐宋時期,寒食節是盛行於民間的重要節令,典型習俗是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寒食”之意即是如此。這個節日起源甚早,據說與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被焚死綿山而命令全國民眾禁火有關,在後世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祖掃墓的重要活動,一度成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那麼,蘇軾酒醒之後油然而生的慨嘆,內容會是什麼呢?答案正在下一句“

休對故人思故國

”。

古典詩詞中的“故國”常指故鄉,蘇軾所思的“故國”,是遠在數千裡之外的眉山,那裡有父母與妻子的墳墓,寒食節理應祭掃。然而自己仕宦漂泊,遠隔千山萬水,回鄉掃墓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蘇軾站在超然臺上極目眺望“

煙雨暗千家

”之時,視線盡處、心靈深處,必然浮現故居的影像。如此,他之所以喝酒喝到沉醉,也就不難理解,那無非是借酒澆愁而已。可是,畢竟不能永遠陶醉在朦朦朧朧的狀態,酒醒之後,終是免不了一聲長嘆。

所幸熙寧九年(1076)在密州的這個春天,有位“故人”陪伴在他的身邊。此人名叫趙庾,字成伯,早年曾經擔任眉州丹稜縣令,丹稜與蘇軾的故鄉是鄰縣,同屬眉州管轄,兩地相距不到百里。去年冬初,趙庾來到密州,接替劉庭式擔任通判,做蘇軾的副手。蘇軾見到這位曾在自己家鄉做官的趙庾,倍感親切,稱其為“故人”。

趙庾為人“

簡易疏達,表裡洞然

”,酒量好,有詩才,蘇軾與他雖為上下級,性情相投,相得甚歡,你唱我和,不亦樂乎。蘇軾每次去趙庾家,都會登堂拜見趙庾的母親,趙庾則讓自己的兒女們站在蘇軾旁邊,行晚輩之禮。

清明時節漂泊異鄉,酒醒後湧上心頭的故國之思,要不要向這位曾經與自己走過同一片土地、看過同一片風景的故人傾訴?是否可以和他聊聊岷江碧青的江水、綿延千里的雪山?蘇軾分明很想這樣做,卻用理性提醒自己不要這樣做,不能一味沉浸在個人情緒之中,不能讓自己的心情影響了今日的歡聚。寒食固然因為祭掃而成為思念的節日,寒食之後改用新火,卻也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既然一切都是新的,何不調整心態,迎接新的開端,姑且試著用這新火烹煮新茶,看看能否品出一種全新的滋味?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對仗極為工穩的這兩個七言句中,分別嵌入醒目的“故”和“新”兩個字,而且在句中重複使用,上句以“故人”對“故國”,下句以“新火”對“新茶”,天然工巧,既表現眼前實景,又凸顯複雜心境:時間總在流逝,生活總要繼續;“故”與“新”在此時強烈對照而又重疊交纏,“故”與“新”也必然在此際漸行漸遠,讓人無能為力。所以,人所能做的,最好是從理性上自我調整:“休對”,暗示所有的過去都不曾在人的心中真正離去;“且將”,強調要努力用新的自我迎接新的未來。這樣做,誠然是勉為其難,但這也許才是古人設定“寒食”節日的真正用意。

在情境中寫作,用意志力寫作,而不是一味被動地跟隨情感走向,沉浸在情緒的宣洩之中,這是蘇軾的一個特點。既然登上超然臺,就要努力做到“超然”。因此,雖然他將“諮嗟”這個帶有消極色彩的情感詞彙置於《望江南》“過片”的重要位置,但是經過理性調適,最終為整首詞安排了“

詩酒趁年華

”這樣一個上揚的結尾:既然徒思故國無益,那就趁著眼前的好時光,飲酒作詩吧。

蘇軾對時序流轉有著特殊的敏感,“時間”可以說是蘇軾生命與文學的重要課題。他曾在寫給好友李公擇的信中說:“

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

” 寒食節在暮春,春花盛放之後旋即凋零,天氣迅速轉暖;重陽節在暮秋,秋葉染成燦爛金黃之後迅速飄落,很快進入蕭瑟寒冬。基於對“四時之變”的強烈感受,蘇軾強調寒食與重陽這兩個節日一定不要虛度,要用詩與酒去填滿生命中這些美麗的時光。

這不僅是在勉勵自己,更是在勸慰“故人”。趙庾比蘇軾年長十餘歲,已屆花甲之年。蘇軾曾在和作趙庾的詩中說“

我擊藤床君唱歌,明年六十奈君何

”,趙庚每次醉酒高歌,唱完之後,都會油然而生遲暮之悲,感嘆一句:“

明年六十矣!

”蘇軾面對這位“故人”,不但自己不能陷入“思故國”的悲感,還要勸勉趙庾“趁年華”呢。

至此,回味首句“春未老”,不僅可以看到蘇軾對衰老情緒的積極消解,還能感受到他作為朋友的體貼與溫暖。……

節選自楊春俏所著《有故事的蘇軾詞》

(即將由人民東方出版社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