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是心靈的智慧,心念的覺悟就是成佛

  • 由 彭富春 發表于 棋牌
  • 2021-06-18
簡介念是人的心靈所出現的念頭

一個如加一個心讀什麼

慧能所說的自心是個體的心,同時就是個人的此心,也就是每個人此時此地的心靈的活動。既然心是當下活的心,那麼成佛的問題便不是一個一般世界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人此時此地的問題,並且主要表現為一個人瞬間的心靈的問題。

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是心靈的智慧,心念的覺悟就是成佛

作為現實活動的心,心表現為念。念是人的心靈所出現的念頭。此念頭不是空間性的,而是時間性的。它可看成是時間的最小單位,亦即一剎那,一瞬間。念是心的每時每刻的活動。一念如同閃電,短暫而迅速。

雖然念頭有限,但它會念念相續,在時間中綿延,而形成無限。事實上,人的心靈就是有限念頭的無限活動。念可以分為前念、今念和後念。前念是過去之念,今念是現在之念,後念是將來指念。

一念雖然極其短暫,但其可以決定迷誤,決定生死。所謂迷誤和覺悟就在一念之間。慧能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般若品》)

他又說:“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般若品》) 佛與眾生看起來距離甚遠,但其實也就是一念之隔。因此,人要時時處處觀照自己的念頭。

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是心靈的智慧,心念的覺悟就是成佛

消除心念的迷誤就是要消除其貪嗔痴等念頭。 “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 (《懺悔品》) 此為消除愚痴之念。“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 (《懺悔品》) 此為消除驕誑之念。 “ 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懺悔品》) 此為消除 嫉妒 之念。

慧能要求人的念頭不住於法。“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定慧品》) 不住也就是無滯。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疑問品》)於是,心念之間就沒有間斷,而無礙相續。“念念無間是功。” (《疑問品》)當人的心念無迷時,就能覺悟。

一念之間就完成了從迷誤到覺悟的轉變。心念的覺悟就是成佛。“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懺悔品》) 心念自見本性的修行就是佛性的實現。“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般若品》)

心念一定要和口唸區分開來。所謂口唸,是口唸出聲來,所謂心念是心去行動。佛教中的行一般指心的造作,也就是心靈的意志活動。但慧能所說的心行是真心的完全實現。唯有心行,心念才不是假的,而是真的。

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是心靈的智慧,心念的覺悟就是成佛

慧能認為,修道的關鍵不在言語,而在心行。“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唸。口唸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唸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般若品》)

在人的身語意三業中,心是根本性的。心規定了身和語。如果有心行的話,那麼必定有身體的行為和語言的表達。如果沒有心行的話,那麼即使有語言的表達和身體的行為也是無意義的。

迷誤之人只是口說,而不心行。 “世人終日口唸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般若品》)口說心不行,不僅不能明心見性,而且反倒加重和加深掩蓋了自己心靈的迷失。

與迷人的口說心不行不同,智者不僅口說,而且心行。迷人與智者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是否心行。 “迷人口唸,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般若品》)

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是心靈的智慧,心念的覺悟就是成佛

心行是般若智慧的真正實現。這在於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是心靈的智慧。只有當心靈實行了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時,般若智慧才是真的,而不是假的。

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是心靈的智慧,心念的覺悟就是成佛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路,標題為編者所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