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3步打造孩子解決問題策略,讓孩子遠離數學解決問題“恐懼症”

  • 由 胡說評教育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14
簡介生:把測燈泡的體積轉化成了測水的體積策略分析:解決問題時,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方法,就是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形成的

什麼是分數乘法

保羅.哈爾莫斯說過:“數學家存在的理由,就是解決問題。因此,數學的真正組成部分就是問題和解。”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習數學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事實上,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人們也總是要面臨和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而今,“解決問題”已成為國際數學教育領域的主題之一。我國自2001年實施課程改革以來,突破了以往解應用題的侷限,拓展為貫穿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和機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領域的“解決問題”。這裡的問題,已不僅僅侷限於純粹的數學題,它還包括以非數學題的形式呈現的各種問題,其核心是學生必須透過觀察、分析、思考、猜測、嘗試、合作、交流、推理、驗證等富有數學思維的活動才能解決。因此,解決問題的策略,其重要性日子突顯。

什麼是“策略”呢?《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講究鬥爭藝術,注意方式方法。

在數學中,對策略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一般把“策略”理解為能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從不同的方法中,經過思考,選出最優的或最合適自己的那種方法,甚至是幾種方法的組合運用,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3步打造孩子解決問題策略,讓孩子遠離數學解決問題“恐懼症”

圖片來源網路

轉化,是人們解決問題時經常採用的策略,它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能把原本未知的、很難、繁瑣的問題轉化成已知、容易、簡單的問題。

因為轉化過程中用到的方法不計其數,所以,數學的目的不在於教方法,而在於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悟轉化的策略,並能主動、靈活地加以應用,最終內化為一種思維能力。

這樣,無論是今天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學習,還是將來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學生都能自覺地加以運用,成為一個有策略的人。同時,在教學中滲透轉化的本質――恆等變換。

鏡頭一:開啟視野,多角度看問題

時間:1879年

地點:愛迪生的實驗室

人物:愛迪生和他的助手阿普頓

對話:愛迪生――阿普頓,你測一下這隻燈泡的容積。阿普頓――太難了!燈泡的形狀一點也不規則,我算了一個晚上也沒有算出來。

師:愛迪生到底用的是什麼方法呢?

生:我想愛迪生的方法,應該是拿一個量杯,裝入一些水,然後把燈泡全部按入水中,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燈泡的體積。

師:你能檢驗這個結果嗎?

生:只要有實驗材料就行。

(師取出實驗材料,請一名學生上講臺做實驗,實驗成功了)

師:(追問)這是把測燈泡的體積轉化成了什麼?

生:把測燈泡的體積轉化成了測水的體積

策略分析:

解決問題時,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方法,就是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形成的。因此,面對問題,能夠主動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它,是解題策略形成的前提條件。

怎樣幫助學生開啟視野呢?在課堂中,教師以“愛迪生巧測燈泡體積”的歷史故事引入。做實驗的目的,是期望透過可觀測的事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觀察、思考過程中檢驗和理解這個解法,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3步打造孩子解決問題策略,讓孩子遠離數學解決問題“恐懼症”

鏡頭二:把目光落到已有知識和經驗中

師:你們能想一想,說一說,在生活和學習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轉化嗎?請四人一個小組討論。

生彙報,師彙總:

組1:我們組找到了3個:①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②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③推導圓面積公式時,把圓轉化成長方形。

組2:我們組想到了4個:①計算分數除法時,把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②曹衝稱象,曹衝把稱大象化成稱石頭。剩下的兩個第一組說過了。

師:好!只說前面小組沒有說過的。

組3: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時,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

組4:烏鴉喝水,烏鴉把空氣佔的體積轉化成了石子的體積。

組5:簡便運算經常會用到轉化。比如:1+2+2+4+……+99+100=(1+100)×50=5050,把一長串加法轉化成簡單的乘法。

組6:赤壁之戰裡的草船借箭,諸葛亮把難題“沒有箭”轉化成“用草船向敵人借箭”。

組7:要測一棵大樹有多高,把測樹高轉化成測樹影的長,在透過對比,我們就可以得到樹的高度。

師:同學們說了這麼多,相信你們對轉化已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你們覺得自己會用這種策略嗎?想不想親自嘗試一下。

生:想!

策略分析: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翻閱了一到十二冊的教科書,發現轉化這種策略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學生們早已接觸並使用過,只不過當時他們是在無意識地運用這一策略,並沒有徹底地、清楚地認識它。

課堂上,在出示和簡要分析了3個以前教材中運用轉化策略的範例後,組織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合作,尋找學習、生活中曾經用到過轉化的地方。果然,學生找到了很多。如此一來,不但在新舊知識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而且能溫故知新,學生已能清楚地看到其中轉化策略的運用,並認識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前解決的問題、結果或方法,隨時都可以為我所用,拿來解決新的問題,於是增加了一個看問題的角度。

鏡頭三:巧設習題,迫使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

題目1:白酒和紅酒各一杯,兩者分量相同。現從白酒杯中舀一瓢羹放入紅酒杯中,調勻後,舀回一瓢羹放入白酒中。問白酒杯中所含的紅酒是否少於紅酒杯中所含的白酒?

(生解答後,全班交流)

生:如果最後把兩個杯中的紅酒和白酒進行分離,因為白酒杯裡的紅酒來自紅酒杯裡失去的那部分,而紅酒杯裡失去的那部分正是被白酒代替了的那部分,所以,答案含量一樣多。

生:如果最初白酒和紅酒的分量都很少,少到只有一瓢羹,那麼從白酒杯中舀一瓢羹,白酒就全部被舀光了,這一瓢羹倒入紅酒杯中,混合後,在舀一瓢羹回白酒杯中,最後當然含量一樣多。

計算方法(略)

3步打造孩子解決問題策略,讓孩子遠離數學解決問題“恐懼症”

圖片來源網路

策略分析:

這個問題,可以用常規演算法來做,也可以另闢蹊徑。教師用這道題的目的,一方面,在於考察學生能否自覺地運用轉化策略,以及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是要三思而後行,多個角度考慮,選取最合適的方法,還是讀了題目後,不假思索地提筆就做;另一方面,因為這題如果用計算方法很繁雜,迫使學生必須從其他角度著手,進行思考和解答。

總之,成功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面對一個問題,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正如G.波利亞曾指出的那樣:“掌握數學就意味著善於解題,不僅善於解一些標準的題,而且善於解一些要求獨立思考、思路合理、見解獨到和有發明創造的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