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09
簡介顏真卿的《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盧雍題跋並書寫、宋馬存所撰的《顏魯公祠記》《重修離堆山忠賢祠記》《鮮氏神道碑銘》《鮮氏里門碑》等,構成了新政離堆文化的主旋律,也是盛唐文化在新政綻放的一朵奇葩

何謂離堆山離堆山在什麼地貌條件下產生試析其一般的發展形成過程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儀隴新政離堆

離堆,指江河邊與母山似斷非連的半島形山體。儀隴縣新政嘉陵江離堆(簡稱新政離堆),與樂山烏尤離堆、洪雅岷江離堆、都江堰離堆並稱四川內河四大離堆。據《四川省志·文物志》載,新政離堆居蜀中四大離堆之首。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新政離堆山

新政離堆風景秀麗,環境清幽,是理想的旅遊休閒勝地,每年三月踏青,九月登高之日,遠近遊客三五成群,結隊來此遊覽,分享美妙的大自然風光,真是其心怡怡,其樂融融。

新政離堆,位於儀隴縣城新政城南約3公里的嘉陵江西岸,高數十米,長約1000米,寬約250米。由北奔騰而來的嘉陵江在此急轉彎,繞著離堆再向西南流去,懸崖陡峭,激流回撤,波濤洶湧,峰巒千古,峭壁嶙峋,蒼松翠柏,天水一色,油然而生“勝似縹緲祥雲間,孤堆虛無仙人攀”之感。同時,因為它有懸崖陡峭、激流回撤、波濤洶湧的一面,所以它又是千里嘉陵江航道上的險灘之一。千百年來,此處被船家們視為鬼門。於是,人們在離堆建壇設廟,企盼神靈能鎮住河妖而保佑南來北往的行船平安。因此,自漢代以來,離堆山香火不斷,道教盛行。而道教文化的發展,又促進了新政古鎮的繁榮。

新政離堆聲名遠揚,不僅因為它是四川內河四大離堆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據史料記載,唐鮮于氏簡任隆州(今南部縣)刺史時,舉家定居新政,其子鮮于仲通,少時不學無術,至加冠之年尚不知四書五經,常遭父親言斥杖責。鮮于仲通痛心疾首之餘,獨上新政離堆,鑿石構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終於大器晚成,在唐開元二十年(732年)舉進士高第,後來做官至京兆尹【為唐三輔即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之一,相當於今日首都的市長】。繼後數百年,新政鮮于氏成為巴蜀望族(新政鮮氏家族,在唐、宋、元三朝出過多名進士,數人在朝為官。鮮于仲通、鮮于叔明、鮮于炅先後任京兆尹。據《辭海·歷史人物》載:“新政鮮于氏一脈,自士簡公在當時落籍茲土(儀隴新政),不計年而子孫相代,三世尹京,二子專城,一門載榮,堪稱巴蜀望族”,為新政離堆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鮮于仲通之弟鮮于叔明,出任商州刺史時,於嘉陵江西岸離堆山,奉旨置“景福宮”,後為“忠賢祠”,鄉人稱“離堆觀”。

離堆東岸嘉陵江邊磐石之上,有九曲流杯池,池水源於桂花井,水從石罅中溢位,澄清明淨,冬暖夏涼,沏茶煮飯,其味甘醇。流杯池之左,有一石室可容一人,就是當年鮮于仲通讀書之處。而更為重要的是,新政離堆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摩崖石刻《鮮于氏離堆記》,它是顏真卿留在四川唯一的書法遺蹟和墨寶。

顏真卿的《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盧雍題跋並書寫、宋馬存所撰的《顏魯公祠記》《重修離堆山忠賢祠記》《鮮氏神道碑銘》《鮮氏里門碑》等,構成了新政離堆文化的主旋律,也是盛唐文化在新政綻放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顏魯公的墨寶,是世上罕見的珍寶。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顏真卿任刑部侍郞期中,於唐肅宗上元年(760年),因上疏忤旨,被謫貶為蓬州(今儀隴大寅鎮)長史,他入蜀取道摩崖石刻嘉陵江去蓬州赴任,途經新政鮮于昆弟早年的離堆故宅。適逢鮮于仲通之子鮮于昱以成都兵曹取急歸覲,兩人邂逅相遇,同遊歡敘,當晚便留宿在離堆山鮮于氏舊居。顏真卿與鮮于仲通、鮮于叔明弟兄倆在京相識已久,情誼甚篤,當晚回首往事,心潮起伏,感慨萬端,乃貿然命筆寫下了這篇七百九十言的《鮮于氏離堆記》。

碑文如下:

鮮于氏離堆記

唐·顏真卿

閬州之東百餘里,有縣曰新政。新政之南數千步,有山曰離堆。鬥入嘉陵江,直上數百尺,形勝縮矗,欹壁峻肅,上崢嶸而下洄洑,不與眾山相連屬,是謂之離堆。東面有石堂焉,即故京兆尹鮮于君之所開鑿也。堂有室,廣輪袤丈,蕭豁洞敞,虛聞江聲,徹見群像,象人村川壩,若指諸掌。堂北磐石之上,有九曲流杯池焉,懸源螭猶,蹙噴鶴咮,釃渠股引,迾坐環溜,若有良朋,以傾醇酎。堂南有茅齋焉,遊於斯,息於斯,娶賓朋於斯,虛而來者實而歸。其齋壁間有詩焉,皆君舅著作郞嚴從君、甥殿中侍御史嚴侁之等美君考槃之所作也。其右有小石廬焉,亦可蔭而踆據矣。其松竹桂柏冬青雜樹,皆徙他山而栽蒔焉。其上方有男宮觀焉,暑之曰“景福”。君弟京兆尹叔明,至德元年十月,曾在尚書司勳員外郎之所奉置也。君諱向,字仲通,以字行,漁陽人,卓爾堅忮,毅然抗置,《易》有之曰“篤實輝光”,《書》不云乎“沉潛剛克”。君自高曾已降,世以才雄,招徠賢豪,施捨不倦,至君繼續,其流益光,弱冠以任俠自喜。尚未知名,乃慷慨發憤於焉卜築,養蒙學文,忘寢與食。不三四載,展也大成,著作奇之,勳以賓符,無何,以進士高第,驟登臺省。天寶九載,以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中丞,持節劍南節度副大使和節度事、劍南、山南西道採訪處置使,入為司農少卿,遂作京兆尹。以懺楊國忠貶邵陽郡司馬,十有二載秋八月,除漢陽郡太守。冬十有一月終於所任官舍。悲夫!雄圖未展,志業已空。葬於縣北,表附先瑩,禮也。君之薨也,冢子光祿寺丞昱匍匐迎喪,星言泣血,自沔潮峽,湍險萬重,肩槁足跼,扳笭引軸,凡今幾年,皸瘃彰目,因心則至,豈無僮僕,皋昱之季。曰:尚書都官員外郎炅,克篤前烈,永言孝思,懇承先志。反葬於茲,行道之人孰不跋。而真卿猶子曰紘,從父兄故偃師丞春卿之子也,嘗尉閬中,君故舊不遺,與之有忘年之契。叔明、昱、炅亦篤世親之歡,真卿因之又沗憲司之僚,亟與濟南蹇昂,奉以周旋,益著通家之好。君兄允南,以膳司封二郎中;弟允藏,以三院御史,皆與叔明首末聯事,我是用飽君之故。乾元改號上元之歲,秋八月,哉生魄,蝟自刑部侍郎以言事懺旨,聖恩全宥,貶貳蓬州,沿嘉陵而路出新政,適會昱以成都兵曹取急歸覲,遭我於貴州之朝。留遊締歡,信宿陘峴,,感今懷昔,遂援翰而志之。叔明時刺商州上,炅又申掾京兆,不同躋陟,有恨何如。

《碑帖敘錄》載:“《離堆記》,唐寶應元年(762年)刻,顏真卿書,石已殘缺,清嘉慶間(1796—1820年)發現,已存殘五塊共四十七字。旋又失去一塊,只存四石,存十三字”。《鮮于氏離堆記》已被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列為四川名碑之一。

1985年1月,儀隴縣文管所考古工作組前往離堆發掘清理,重新發現崖刻四塊,除第一塊早年損毀,第二塊字跡全無外,第三塊尚存“德、也、然、克、舍、不、倦、尚、未、知、寢、與、食,薦、無、何、州、大、都、度、副、大”22字,第四塊尚存“處、置、德、人、忠、貶、邵、陽、太、守、十”11字,第五塊尚存“之、歡、奉、以、封、二”6字,共存39字,字徑均9釐米左右。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部分碑文石刻

殘碑所剩之字,雄健渾厚,蒼勁典雅,古樸俊逸,神韻盎然,將顏真卿一生書藝之精髓融匯其間。原碑雖不可複製,但顏書的筆意書風和凜然氣勢毫無消減,不失一份珍貴的書法藝術精品,是顏真卿中年時期書法藝術作品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實物珍品,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85年3月12日,儀隴縣人民政府將摩崖石刻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四川省文化廳下拔專款,修建“魯公祠”,對摩崖石立刻嚴加保護,使之永放光彩。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將摩崖石刻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監察御史盧雍(字師邵,明代江蘇吳縣人,正德間中進士,授御史,共書文俱佳,擅楷、隸、行、草諸體。正德十三年,官巡按四川)題跋並書寫的馬存所撰之《顏魯公祠記》,刻在一塊長2。1米、寬0。805米、厚0。164米的石碑上,碑首呈孤形,碑陰刻後人仿作唐吳道子所繪觀音立身像。

碑文如下:

顏魯公祠記

上元中,顏魯公為蓬州長史,過新政,作離堆記四百餘言。書而刻之石壁上,字徑三寸,雖崩壞剝裂之餘,而典型具在,使人見之凜然也。元符三年,餘友強叔來尹是邑,始為公作祠堂於其側,而求文以為記。餘謂仁之勝不仁久矣,然有時乎不勝,而反而所陷焉者,命也。史臣論公晚節偃蹇,為奸臣所擠,見殞賊手,是未必然。公孫丞相以仲舒相膠西,梁翼以張綱守廣陵,李逢吉以韓愈使鎮州,而盧杞以公使希烈,其用意正相類爾。然於數公終不能有所傷,而公獨不免於虎口。由是觀之,士之成敗存亡,豈不有命耶?而小人軒然自以為得計,不亦謬乎?且吾聞古之尚友者,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誦其詩,讀其書,思見其人而不可得。則方且欲招屈子於江濱,起士會於九原,蓋其志之所願,則超然相慕之數千百載之後,而況於公乎?公之功名事業,已絕於人,而文字之妙,亦不可及,因其名書之所在而祠之,此昔人尚友之志也。嘗試與強叔登離堆,探石室,觀其遺蹟而味其生平,則公之精神風采,猶或可以想見也夫。

右宋馬存氏魯公離堆祠記也

元符三年春正月望日記

離堆有祠以公書刻在巖壁,慕其忠節而立也。巖故有石室為二鮮于所居,公與之遊,為之書,又志其墓,其賢可知。今數百年,石室與巖刻猶存,魯公祠廢為老氏居久矣,分巡劉金憲成德請復之,進仲通、叔明以並祀焉,題曰忠賢祠,保百年之下,聞其風而興起,其為風教助不小也。

正德戊寅中秋日監察御史吳郡盧雍謹撰

離堆山頂,原有一座明清時期多次毀而重修的忠賢祠,祠堂是專為顏真卿、鮮氏兄弟建造。祠內今存清道光年間重修祠時所立的一塊記事碑,碑高1。42米,寬0。85米。碑面字跡比較完整,系道光十年(1830年)端午日忠賢祠落成時,由保寧府教諭李義德撰文,新政壩縣丞沈壽榕以隸書寫成的建碑祠。

碑文如下:

重修離堆山忠賢祠記

離堆山舊有顏魯公祠,建於宋馬存,閬中尹唐庚為之記,明僉憲劉成德復,里人鮮于仲通、叔明兄弟並祀之,而易其名曰“忠賢”。御史盧雍重書唐公之文,並跋。其廢興之由於後,碑存而祠之廢也久矣。餘友沈琅珊少尉仗氣愛奇士,匹權新鎮丞,至則訪魯公離堆記,而模糊不能卒讀,搜剔苔斑,復得十許字,為建摩崖亭以覆之。求忠賢祠故址不可得,因商諸邑人士,即山麓佛宇旁,僧寮數楹,拓而新之,中奉魯公、二鮮及馬公、唐公、劉公、盧公,而仍曰“忠賢”。夫魯公精忠大節,史冊昭垂,豈籍一祠以傳不朽,故吾思古之忠臣烈士,即一言一行之微,其精神尚足以自壽於千古,而況摩崖剔蘚,手勒碑銘,其文字之光怪陸離,有足壯今古之觀而增山川之秀者,則魂魄必式憑之,而顧坐視其淪沒於荒煙蔓草中,與尋常無聞之人同類而共盡也,好古者當不其然,抑餘囗者記焉。古人舉事,具有深心,凡無關於勸懲者,事雖奇而心略,然則過斯祠者,觀廟貌之重新,思前輩之軼事,當必有油然而生其忠義之感者,若第籍江山之勝,縱遊觀而恣吟眺也。豈惟非琅珊表忠之心,亦大負邑人士相與有成之至意也已。

賜進士出身敕授文林郎保寧府教授墊江李義得謹撰

敕授登仕郎權南部縣新政壩縣丞浙西沈壽榕敬書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建

悠久燦爛的新政離堆文化,引無數文人騷客膜拜,並留下了大量詩詞歌賦。如唐代詩人元稹、杜甫、顧況、岑參、高適、李端、司空曙等,南部縣令新政知縣李澍,宋朝鮮于侁、李曾伯、四川簡陽名士黃從舜等古代名人作了歌詠離堆的詩詞。當然,現代人歌詠離堆的就更多了。

以下摘錄幾首詩歌:

題鮮于秋林園

唐·司空曙

雨後園林好,幽行迥野通。

遠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

客醉悠悠慣,鶯鳴處處同。

夕陽自一望,日暮杜陵東。

次韻鮮于子駿遊九曲池

宋·蘇轍

天高山海近,春盡草生池。

禾黍多新恨,川原自昔時。

花存故苑麗,樵出舊城隳。

莫望瓜洲渡,曾經駐佛裡。

離堆斜陽

宋·李曾伯

斜陽蕭觀一聲鍾,

詞客登高第一峰。

為我急鳴憑羯鼓,

令人深省在金鏞。

喚醒塵世三千界,

風破煙樓二十重。

暫歇莛撞乘月上,

煉丹釜鼉遣雲封。

離堆連雲

清·李澍(道光南部縣令新政知縣)

離堆突兀映斜曛,

遙指山頭不斷雲。

諸峰易迷七里霧,

數峰擬住三茅屋。

林巒斗絕形無偶,

千謫客來不思辭。

苦雨悽風荊棘裡,

摩崖碑面滋苔紋。

離堆懷古

黃眾舜

名勝流傳此,空餘草木黃。

顏公遺蹟在,思物倍淒涼。

這些著名詩人、書法家、畫家,描寫、刻畫新政離堆的詩詞歌賦和墨跡繪畫,充分體現了離堆悠久的歷史、渾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嘉陵江文化特徵,為遊客提供了一道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於一身的風景線。

徜徉儀隴縣城,可領略“中國十大宜居縣”山水園林城市的優美環境;遊覽新政離堆,可品味“四川四大離堆山”中華民族文化的饕餮大餐。正如書法大師顏真卿所言:“遊於斯,息於斯,聚賓朋於斯,虛而來者實而歸。”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方誌四川 篆刻:殷智

供稿:儀隴縣地方誌辦公室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影片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片、音影片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誌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