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演進的規律

  • 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09
簡介章太炎先生是近代最先揭出此一歷史真相的學者,他在《中國宰相制度變遷法則》一文中,從官名的變遷上揭示古代相權變遷的規律是:宰相最初都是君主身邊的內朝中人,因君主疑心外朝大臣不忠而起初甚得君主信任,以制約外朝大臣,慢慢地代替原來的外朝大臣,自己

封建專制君主制的特徵是什麼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演進的規律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歷史長達兩千年之久,它的演進規律是什麼?我覺得就是四個字:尊君卑臣。主要理據是:

第一,政權的轉移方式體現了尊君卑臣原則。禪讓、世襲和革命是古代政權轉移的三種方式。在這三種方式中,儒家主張的是禪讓和革命兩種,法家主張的是世襲。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已經證明,禪讓只是早期儒家的一種回憶,三代之後就沒有真正的禪讓了。“革命”也是早期儒家對三代歷史的解釋,三代之後就沒有出現符合早期儒家所謂的“革命”條件的“革命”。真正行於兩千年之間、為多數人認可的,是法家的君權絕對、世襲不已的主張。最後連董仲舒、韓愈、宋代理學也都接受了法家的理論。

第二,皇權和相權的關係是沿著“尊君卑臣”的原則演進的。章太炎先生是近代最先揭出此一歷史真相的學者,他在《中國宰相制度變遷法則》一文中,從官名的變遷上揭示古代相權變遷的規律是:宰相最初都是君主身邊的內朝中人,因君主疑心外朝大臣不忠而起初甚得君主信任,以制約外朝大臣,慢慢地代替原來的外朝大臣,自己成為新的外朝大臣。君主又對他們開始不放心,故伎重演,以身邊內朝之人去制約外朝大臣。如此迴圈,代代不已。

第三,治國理政愈來愈神秘。在宰相制存在的情況下,皇帝的決策具有較大的公開性。朱元璋起廢除宰相之後,皇帝決策的公開性大大減弱。

明朝設立廠衛制度和清朝創設密摺制度,都增加了君臣關係的神秘性。明朝有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政治。廠衛,即直屬皇帝的偵查審訊機構,有自行處理罪犯的特權,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其中東、西兩廠,多由司禮監的太監掌控,錦衣衛則多由皇帝的心腹擔任。他們擁有對臣民生殺予奪的權力,因而可以嚴刑拷打、隨意逮捕臣民、窺探人們隱私。

清朝創設了寄信上諭制度,在釋出聖旨的程式和內容上增加了神秘性。寄信上諭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旁人誰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給吏部尚書的,也是直接寄信給吏部尚書,此外無人得知。國家的決策管理活動都變成了秘密而不再公開!這種秘密政治就是法家提倡的“術”,不是一種制度。

清朝不採明朝廠衛制度,但創設了密摺制度。它是一種大臣向皇帝直接陳奏機要密事,奏文直接遞送皇帝,不再經過內閣轉呈,而皇帝的批事也直接下達奏事大臣。密摺制度使得同僚變成了“特務”,誰都有打小報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勝防,於是只好老老實實。

清朝創設密儲制度,增加了皇位繼承的神秘性。從雍正帝開始,皇帝親寫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封藏於匣中安放在乾清宮中“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另一份則由皇帝儲存。待老皇帝死後,大臣們將在兩份諭旨取出對證無誤,新皇帝是何人方才揭曉。

第四,君主獨斷程度愈來愈加深。

一是皇帝詔書制定和頒行程式愈來愈簡單,皇帝獨裁程度增強。在唐代,一切政令皆由宰相擬定,送皇帝畫敕;在宋代,則是宰相先向皇帝上札子,先得皇帝同意或修改,再正式擬旨。而到了明朝,一切詔令皆出皇帝,內閣大學士只替皇帝私人幫忙,全部責任在皇帝。明代內閣表面上擁有過去宰相票擬的權力,但其實質不過是皇帝的秘書機構,不是最高政務機關,尚書六部也非其下屬,內閣不得獨立向六部發號施令。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軍機處辦事號稱有“勤、速、密”三個特點。其中“密”是指軍機處的雜役人員,都是15歲以下目不識丁的孩童,皇帝見軍機大臣時,太監不能侍側,各部院大臣不得擅入軍機處,軍機大臣也不能私自交接外臣,以保證機密不致外洩。

二是皇帝為集權而將官僚體系碎片化,以便於控制大臣。清代的六部尚書不能真正成為所在部門的行政首長,因為他的副手侍郎也可以越過他單獨向皇帝上奏。這樣一來,尚書就管不著侍郎。

三是制約君主的封駁權不復存在。明朝廢宰相,另設六科給事中來行使封駁權。雍正初為加強皇權,六科併入都察院,與監察御史合稱“科道”,同為言官,有進宮諫諍之權,職掌抄發題本,稽核奏章,監察六部、諸寺、府、監公事,其封駁之權有名無實,只監督大臣官員,不監督皇帝。

四是明朝將廷杖制度化,顯示君主具有隨時可以剝奪臣下生命之威。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對朝中的官吏實行的一種懲罰,最早始於東漢明帝,明朝將其變成一種制度。

五是清朝大臣爭相自稱“奴才”。清朝之前,大臣寫進呈皇帝的奏疏時,都自稱“臣”,到了清朝大臣的奏摺,對皇帝則自稱“奴才謹呈”“奴才跪奏”,接到皇帝的聖旨,則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清朝皇帝要求旗人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是想強調皇帝與旗人之間是一種“你屬於我”的主奴關係。漢人原本連自稱奴才的資格都沒有,後來爭著自稱奴才。從臣變成奴才,意味著先秦以降的有著“從道不從君”內涵的公共性君臣關係,退回到奴隸制禮制強調人身依附的私人性主奴關係。

按照歷史發展規律,封建社會末期的君主專制應該由個人獨斷逐漸向分權、制衡的方向發展,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卻背道而馳。這也是近代落後捱打的一個原因吧。

郝鐵川 來源 法制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