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成像藥物“點亮”腫瘤,更早、更準確檢測出癌症

  • 由 蔡綺純腫瘤科普 發表于 棋牌
  • 2022-12-22
簡介NIR-nCLE原理示意圖: 在活檢針的管腔內用靶向NIR示蹤劑標記的單個惡性細胞的檢測為了確定NIR-nCLE是否可以區分人類腫瘤中的腫瘤和正常肺組織,研究人員對5名進行了肺癌切除術患者的切除標本做了NIR-nCLE引導的活檢

玻璃線道和節瘤如何檢測

當CT掃描檢測出可疑的結節之後,通常進行組織活檢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一般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提供診斷結果。

臨床中,可疑結節組織的活檢並不總是有效的,當結節太小而無法看到和移除,或者結節難以接近等情況出現的時候,活檢的診斷率就會大幅下降。因此,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診斷方法,希望能夠更早、更準確地檢測到癌症,畢竟,

早期發現

與成功治療的機會密切相關。

2021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團隊與ON TARGET實驗室合作開發的

“點亮腫瘤”熒光顯像劑

,被FDA批准用於卵巢癌手術,作為手術期間識別癌性病變的附加物。這種藥物被稱為CYTALUX,能吸引卵巢癌組織,然後在暴露於熒光燈下的時候把癌變組織照亮,使外科醫生更容易找到並更精確地切除癌變組織。在該專案的三期研究中,有接近27%的患者檢測到了至少一個在手術過程中透過視覺或觸覺等標準檢查沒能發現的癌性病變。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探索了在活檢過程中實時檢測肺癌的方法,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成像藥物“點亮”腫瘤,更早、更準確檢測出癌症

論文首頁截圖

這項新研究使用實時體內細胞成像平臺CELLVIZIO和熒光顯像劑CYTALUX,可以在細胞水平上檢測癌症。這項新技術被命名為“NIR-nCLE”,代表了兩種現有技術的協同整合,透過直接靶向腫瘤細胞,NIRnCLE可以準確地檢測到非常少量的癌細胞,並且還提供具有二進位制讀數(存在或不存在熒光細胞)的影象,把腫瘤靶向NIR成像和光學內窺鏡檢查推上新臺階。

成像藥物“點亮”腫瘤,更早、更準確檢測出癌症

NIR-nCLE原理示意圖: 在活檢針的管腔內用靶向NIR示蹤劑標記的單個惡性細胞的檢測

為了確定NIR-nCLE是否可以區分人類腫瘤中的腫瘤和正常肺組織,研究人員對5名進行了肺癌切除術患者的切除標本做了NIR-nCLE引導的活檢。他們特別選擇了具有

微小磨玻璃影 (GGO)

的患者。GGO是診斷性活檢中最具挑戰性的肺部病變,因為它們通常是早期腺癌病變,其軟組織結構不易與正常肺實質區分開來。與實性結節不同,GGO 不能透過透視和支氣管內超聲看到,並且沒有技術可用於 GGO 的實時視覺化。結果,NIR-nCLE的總體敏感性達到100%,特異性達到92%。之後,研究者擴大了檢測人數,在100 個人評級中沒有假陰性診斷 ,總體診斷準確率為96%。

成像藥物“點亮”腫瘤,更早、更準確檢測出癌症

具有代表性患者的術前和術中成像,GGO用紅色箭頭標記 。 病變無法透過白光成像識別,但在 NIR 成像上清晰標記。

研究人員還有一個重要發現,NIR-nCLE在與正常肺成纖維細胞以 1:1000 的比例共培養時可以檢測單個惡性細胞。這個發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腫瘤中含有大量的非癌成分,包括腫瘤相關的纖維化。即使在纖維化程度非常高的腫瘤中,NIR-nCLE也能夠檢測到惡性細胞。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還存在

侷限性

。比如,在活檢過程中需要評估呼吸變異、血液迴圈和運動偽影對技術功效的影響;後續需要確定明確識別惡性腫瘤的熒光強度的閾值。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方法可用於幫助

早期診斷

其他癌症型別,目前他們正在和行業合作伙伴開創其它針對腦癌、乳腺癌、肉瘤、頭頸癌和泌尿道癌的靶向檢測。

參考文獻:

1、Janos Laszlo Tanyi et al, Phase 3, randomized, single-dose, open-label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afolacianine sodium injection (OTL38) for intraoperative imaging of folate receptor positive ovarian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1)。 DOI: 10。1200/JCO。2021。39。15_suppl。5503

2、Gregory T。 Kennedy et al, Targeted detection of cancer at the cellular level during biopsy by near-infrar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0265-z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