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心理學家:一個人90%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導致的

  •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棋牌
  • 2022-12-18
簡介無需權衡對於人們而言,金錢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影響,首先是你可以掌握到資源的數量,缺錢的人一定要對花錢的地方不斷權衡,這就代表了他的生活品質將不斷下降,有錢的人利用金錢享受生活,而沒有錢的人卻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努力生存

每天都很傷心怎麼辦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唯有經歷過失敗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卻常常發現,唯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為失敗容易讓人徹底萎靡,只有成功才能帶來下一次的成功。

科學家曾進行了這樣一場實驗,他們設計讓社會等級低的老鼠連贏社會等級高的老鼠6場,在那之後,等級低的老鼠一下子就變得非常有勇氣,而這便是成功者效應的前身。

心理學家:一個人90%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導致的

這個效應還有一個名字叫作成功強化效應,指的是成功和自信將形成良性迴圈,越是成功就越為自信。

據相關研究表明,一個人90%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導致的。

無需權衡

對於人們而言,金錢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影響,首先是你可以掌握到資源的數量,缺錢的人一定要對花錢的地方不斷權衡,這就代表了他的生活品質將不斷下降,有錢的人利用金錢享受生活,而沒有錢的人卻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努力生存。

心理學家:一個人90%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導致的

沒有錢不光代表著生活質量差,同時還代表著你在多項選擇中都將失去自由,就例如9年義務制還沒有正式實施的時候,很多窮人都因拿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窮人家庭的孩子一定要綜合考慮,選一個熱門且實用的專業,而有錢人家的孩子則可以憑著內心的熱愛去選擇一個並不實用的專業,比如哲學,藝術類專業。

這關係到機會成本

缺錢將意味著人們需要面臨著更高的機會成本,一旦選錯便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心理學家:一個人90%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導致的

另外,缺錢還會拉低人際關係的質量,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夫妻二人的經濟實力較低,即便遇到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也會不斷的爭吵,因為每一分錢都關係到了兩個人日後的生活,而這顯然會影響到彼此的感情。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已經在金錢上超支了,可他們仍要購買昂貴且高質量的禮物。

如果沒有錢,你就必須要付出遠超出你水平的物質支出,但如果不支出,你就必須要犧牲一部分對他人的關懷。

在捐錢這件事上窮人和富人的態度也是不同的,窮人本身金錢少,他們捐錢難能可貴,而富人最不缺的就是錢,對於他們而言,捐款不過是舉手之勞。

心理學家:一個人90%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導致的

有錢可以提升生活質量,還可以解決絕大多數與他人有關的問題。

稀缺者心態

金錢對人的第2個影響是塑造稀缺心態,稀缺會控制你的大腦,正如飢餓的人每分每秒都想吃東西一樣,缺錢的人不光缺乏了實際上的金錢,他的心理狀態也將日益匱乏。

假如我們在金錢上獲得了稀缺心態,就很容易出現管窺之劍的短視抉擇,這是難以逃避的,因為貧窮的經歷會讓人的心智容量不斷下降。

貧窮的人總是對各種事情高度關注,一旦看到了打折

免費的宣傳

腦內的多巴胺就會不受控制的啟用,從這個角度來看,窮人其實是理性的經濟學家,因為他們總在不遺餘力的尋找更加便宜的價格。

心理學家:一個人90%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導致的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窮人不光喜歡打折和免費的東西,他們還向往有錢人的生活模式,比如模仿著有錢人那樣購買價格極端高昂的商品。

沒錢將耗費大多的精力控制住消費的衝動,而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終歸是有限度的,假如短期內做出太多抉擇,無論是內心還是精神,都將面臨自我耗竭。

缺錢的人渴望花錢,減肥的人渴望吃東西,沒錢的人遠比有錢人更喜歡消費。

一味的消費並不利於沒錢的人存錢,這反而會讓沒錢的人永遠走不出貧窮的困境,這便是稀缺陷阱。

心理學家:一個人90%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導致的

成功的馬太效應

有錢的人比沒錢的人擁有更多比較優勢,就比如銀行行長的兒子會比普通職員的兒子更有勇氣也更加自信,特別是當他們知曉了彼此的財富地位之後,更是在氣勢上差異巨大。

如果你有了錢,你就不會再用過去的眼光評價自己了,此時的你將認為自己有能力。

金錢上也遵循馬太效應,貧窮的人只會越來越窮,而富者則會在無窮多的選擇中變得越來越富。

總而言之,有錢的好處非常之多,如果你有了錢,你就能解決生活中90%的煩惱,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這種金錢觀念的呢,我是一名諮詢師,如果你遇到情感心理問題,私信我,我和你聊聊。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