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 由 西部新資訊 發表于 棋牌
  • 2022-12-17
簡介圖|劉朝先靜靜看著葬洞中的棺木發呆不過現在的鬼師也和守墓人劉朝先一樣留著兩份工作,除了在送棺材入洞時要主持儀式外,平時還要在山裡放羊

下葬穿著有什麼講究

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鎮,有一個黑漆漆的陰森山洞,裡面放滿了密密麻麻的棺材,常人唯恐避之不及,卻有一個老頭,每天在山洞裡外穿梭。

每天早上六點,他都會從山洞裡走出來,然後到了晚上,他又一個人摸黑回到山洞裡。

外界都以為他是個居無定所的流浪漢,卻不知他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位守棺人。

“守棺人”,顧名思義,就是守護棺材的人。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貴州安順守棺人劉朝先

假如讓你每天晚上守著一山洞的棺材入睡,要開出什麼價位的工資你才願意去呢?

每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答案,而這個老實巴交的貴州男人,他的答案是300元。

別人上班都是為了掙錢,他上班反而還要貼錢,為了能守護山洞裡的棺材,他白天還得去山下打工,掙來的錢才夠生活。

只有這樣,他才能把守棺這份工作堅持做下去。

那麼,劉朝先作為守棺人,到底圖的是什麼?

守棺人

“你看!那是一對父子,孩子還沒長大,當爹的就已經來了這兒,他還以為要過很久才能見到孩子,結果啊......”

劉朝先停住腳步,一邊抬手指向一個方向一邊感概說道:

“沒過多久孩子也來了。”

劉朝先所指的方向,果然有一處和別的地方不太像的光景:一具小棺材立在另一具正常大小的棺材上。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在向來訪的記者介紹

劉朝先笑了笑,又補上一句:

“你們看這像不像兒子在父親的肩頭騎大馬?父子倆是團聚了,孩子媽媽的日子就難過嘍!”

這裡不僅僅有這一大一小兩具棺材,碩大的山洞放滿了棺材,一眼看過去根本數不過來。

而這並不是什麼電影場景,也不是什麼恐怖故事,是個真實存在的地方。

劉朝先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苗族漢子,他有兩份工作,其中一份就是看守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棺材。

這裡的棺材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的還是層層疊疊地堆在一起,一時間數不清山洞裡到底有多少棺材。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在一層層的棺材面前,劉朝先顯得很渺小

劉朝先很清楚地知道這裡棺材的數量,一共是567具棺材。

隨著村裡老人的逝去,這裡的棺材數量當然還會增加。

把棺材放進洞中安葬,是世代居住在這裡的苗族群眾的一種習俗,俗稱為“洞葬”。

這一習俗曾經在苗族村寨中廣泛流傳,但是將之一直保留到現在的村落並不多。

劉朝先看守的這個山洞,就在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鎮桃花村。

桃花村距離平壩城區並不算遠,大約有二十多公里路程。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坐在葬洞前

劉朝先對於這個棺材洞相當熟悉,他知道,從城區到桃花村的路上某處,只要停下來遠望一處山峰,就能看到那個位於半山腰的洞穴。

他還知道,曾經有一些人在這個洞穴中居住過,就在那些看似渺無人煙的山林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小村落。

由於交通不便,貴州許多偏遠山區的村莊經濟發展落後,同時也保留著一些從前的風俗習慣。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地方漸漸褪去了昔日的模樣。

比如在桃花村的中央,有一個小廣場,現在這個廣場已經開始施工,推土機在來來回回的挖掘、平整。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桃花村的廣場工地

當地政府已經決定要在這裡開發旅遊產業,所以這個小廣場就成為停車場的最佳地點。

在這個小廣場周圍群山環繞,停放棺材的洞穴就在其中的一座山上,當地村民稱作老熊山。

山洞的入口頗為隱秘,如果沒有當地人指路,外地人很難發現。

一座20多米高的山坡上,有一個幾乎看不出來的洞口。

在洞口前幾十棵茂密的大樹長得枝繁葉茂,而這裡距離那個將會熱熱鬧鬧的停車場並不遠。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在工地上幹活的劉朝先

除了守棺人之外,劉朝先的另一份工作,就是在工地上挑土方,他如同一個穿梭在陰陽兩界的使者。

白天,他從工地上挑走一擔又一擔土方,機器的轟鳴一直伴隨著他。

夜晚,他靜靜地走進人們的安息之地,檢查山洞裡的情況是否正常,有時還要清點一下棺材的數量。

沿著懸崖邊的階梯一路走上去,彎彎曲曲,約百步之遙,走到頂端就能看到洞穴的洞口。

從洞口望進去,黑色的棺材群映入眼簾。

這個洞穴並不算大,曾經有考古隊到這裡進行過詳細的測量,整個洞長約45米,寬約24米,洞內高低尺寸不一,最高的地方大約為21米。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攀登石梯

初次來到這裡的人,會為洞內密密麻麻的棺材而震驚,這個場面看起來非常壯觀,但是並不令人感到十分害怕。

這個洞裡的567具棺材大都儲存得不錯,考古工作人員對這些棺材進行過詳細的測量和分類。

洞內的棺材並不都是普通棺材長條四方形的模樣,還有一些船形棺、圓木棺、栓棺、方形棺、梯形棺等造型各異的棺材。

所謂船形棺,就是用一段整木挖鑿而成的棺材,其整體形狀就像一條船。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葬洞中的棺木

這種棺材最早發源於秦代,漢代時較為流行,現在非常罕見,是珍貴的文物,這個洞穴中現在儲存有三具船形棺。

圓木棺的製作方法和船形棺類似,同樣是用一根完整的樹幹劈開後掏空製成。

死者下葬時被放入中間,然後上下兩塊木板合上,外面用山藤或者麵條牢牢捆住。

栓棺就是原木棺的簡易版,製作方法和用料都要簡單一些,貧窮人家大都用這種棺材。方形棺和梯形棺則和現代棺材十分類似。

為了辨明這些棺材的年份,在1987年,貴州省考古所專門組織過科考人員來這裡進行碳14測定,還為這些棺材編了號。

編號為516號的棺木是距今年代最久遠的棺木,大約距今1110年左右,年代上下差約為80年。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葬洞中的棺木

彼時是唐朝中期,當時這第一具棺木被放進了這個洞穴,此後1000多年,新的棺材不斷被抬入,這些棺材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變得老舊,又有更新的棺材被送進來。

這裡的棺材洞成為了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標本,在我國西南貴州一帶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其歷史和風俗傳統都可以從棺材洞中得到一些資料。

在1987年的這一次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專門對這裡的文物進行過清理和編號,在編號為415號的棺材內,發現了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

那是一條彩色蠟染衣裙,後來被命名為“鷺鳥紋彩色蠟染百褶裙”。

穿著這條衣裙的人是一位成年女性死者,她的袖口處還發現了一把蠟染刀。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據專家分析,這位女性生前很可能是一位蠟染高手,他們推測這件衣裙就出自於她之手。

經鑑定,這件衣裙是宋代的文物。

這也是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彩色蠟染服飾,就這在服飾的製作工藝來看,已經相當高明,它為考古工作者研究中國古代蠟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國寶。

現在這件衣裙被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內,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根據不同棺材形狀、材質以及在棺材內發現的陪葬物,科學工作者們能夠推測出當地墓葬風格的變遷,當然還有這個村莊悠長的歷史。

在當地,村民們大都不知道這樣的風俗到底從何而起,但是他們都知道一個關於棺材洞的傳說。

劉朝先也曾經對來訪的記者講起過這個傳說,關於這個棺材洞的來源。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葬洞中的棺木

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劉姓祖先去世了,這位祖先的後人們經過商議,決定將他安葬在一個風水不錯的小坡上。

就在下葬那一天,風雲突變,大雨導致了山洪暴發。

為祖先出殯的一行人四處逃散,一時沒能顧得上把棺木帶走,山洪將棺木沖走,不知所蹤。

在山洪停歇後,村裡的人便急著去尋回祖先的棺材。

但是不管他們怎麼找都沒能找到,全村人上下出動,在村莊附近和河流的下游整整尋找了三天三夜,無意間才在這個山洞內找到了祖先的棺材。

當時村裡的巫師告訴大家,棺材之所以會到山洞中,是因為祖先不願離開故土。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在那之後,劉姓族人去世之後,都會將棺材放置到這個山洞中,漸漸地就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不過人們也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村既然有這麼長的歷史,而且規模還不小,為什麼洞中卻只有500多具棺材呢?

劉朝先對於記者的疑問,耐心解釋起了箇中緣由。

儘管這個風俗流傳已久,村裡世世代代也生活過許多人,但要是所有逝去的桃花村人都把棺材放進山洞中,那麼這個山洞恐怕早就被塞滿了。

要想把棺材放進山洞,也是有一些規矩的。

他還打了個極為生動的比方:

“大家都知道大城市好,比如北上廣,外地人在這些地方打工、生活,但是真正能留在這些地方買房買車的外地人畢竟是少數。”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葬洞中的棺木

苗族人普遍認為,人死之後也是有房屋的,這就是那些棺材,用來放棺材的山洞就是一座冥界之城。

而這個“城市”並不是人人都有資格進入,只有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劉姓族人死後,其棺材才能“進城”。

其他不夠資格的或者是死在外地的族人都不能將棺材放入,他們只能實行土葬,當地人稱為“下鄉”。

當然,這樣一件重大的事,也有相應的流程和規則,一般來說,將棺材送入洞穴時,需要一位“鬼師”主持並做法。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靜靜看著葬洞中的棺木發呆

不過現在的鬼師也和守墓人劉朝先一樣留著兩份工作,除了在送棺材入洞時要主持儀式外,平時還要在山裡放羊。

而且隨著時代進步,現在也很少再有這樣的儀式了。

劉朝先自幼生活在桃花村,自己又是這裡的守棺人,見過無數次鬼師舉行的儀式,他對於這些流程相當熟悉,對於洞內的棺材也相當熟悉。

許多年前生活在桃花村的劉氏家族是一個大家族,後來發展出4個分支,現在成了4個村民組。

放置在山洞中的棺材,也按這4個分支分割槽域擺放。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葬洞中的棺木

劉朝先說,老祖宗最講究規矩,就算已經生在不同的世界,也要講究規矩。

在第四區,棺材的擺放就沒有那麼講究了,當地人將這一區域稱作“自留地”,放在這裡的棺材不用講究什麼長幼尊卑,可以隨意地“雜居”在一起。

山洞的最深處是“禁地”,凡是因為患上重病而去世的劉氏族人的棺材,就會被放到這裡。

越是病得嚴重的人的棺材,就越是要往洞穴深處擺放。

例如,如果有位族人因為患上肺結核去世,那麼他的棺材將被放進山洞的最深處。

曾有專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種“禁地”的存在能夠避免瘟疫、疾病的大規模傳染,是一種樸素疾病預防觀念的體現。

葬洞雖然算不上很大,但是裡面的地勢卻高低不平,哪怕是劉朝先也覺得十分不便,平日裡檢查同樣得爬上爬下。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靜靜看著葬洞中的棺木發呆

這就難免遇到站立不穩的時候,每當此時,劉朝先都會扶著旁邊的棺材——對此他並不介意,反而還會一路扶著棺材前行。

這些棺材在他眼裡沒有任何恐怖的色彩,僅僅是可以幫助他站穩的扶手,也像是自己的朋友一樣,可以搭把手。

對於山洞中那些年代久遠的棺木,劉朝先並不知道他們的來歷。

但是對於一些近現代的棺木主人,他卻非常熟悉,一個一個都能說得出姓名,也知道他們因何而亡。

有一具大棺材和一具小棺材放在一起,那是一對夫婦,丈夫過世的時候,因為家裡貧窮,就連一副大點的棺材都買不起,而且那具棺材連漆都沒有上。

許多年後妻子也過世了,孩子們為母親打造了一具碩大的黑漆棺材。

整整比多年前市區的丈夫的棺材大了一圈,或許棺材裡還有一些陪葬品。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檢查葬洞中的棺木

劉朝先想著,雖然生前他們過的是不同的日子,但是此後終究還是要挨在一起。

還有一具小棺材立在一具大棺材上,劉朝先說,小棺材裡是兒子,大棺材裡是父親。

除此之外,一些家族的棺材會重重疊疊地落在一起,這就像一家人在另外一個世界重新團聚在一起一樣。

現在,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族人們也會來到洞穴裡祭祀先祖和親人。

這些逝去的人都曾經是劉朝先認識的熟人,他記得他們的模樣,記得他們的經歷。

當他們逝去後被送到洞穴中,來看望他們最多的人也是劉朝先。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坐在葬洞中休息

有專家曾經仔細研究過苗族洞葬的習俗,得出的結論倒和桃花村這個洞穴來源的傳說有幾分相似之處。

專家認為,這種習俗的初衷是因為苗人的先祖不願意將自己的棺木入土,因為他們總希望有朝一日,子孫後代能將自己的棺木送回故土。

不過這個故土並不是傳說中的桃花村,很可能連貴州都不是,而是遠在黃河流域的某座城池。

這裡所指的先祖也並不是傳說中的那位劉姓祖宗,而是更為久遠的一支部落。

這個傳說的年代一直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當黃帝大敗蚩尤後,將九黎部落從中原逐出,生活在這一代的苗人就是這些部落中分支的後裔。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黃帝戰蚩尤場景繪畫(區域性)

而且在苗人中還有一種傳說——苗繡和蠟染的圖案,就是根據苗族先祖當年在中原居住的城池地圖所演化而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還鄉”有著特別的堅持,生前希望自己能“衣錦還鄉”,即便不能,在死後也希望可以“落葉歸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桃花村的劉氏家族規定,在外地的族人不能將棺材送進山洞,其實也是在堅持“扶靈還鄉”的意思。

劉朝先自己的祖輩也在這個山洞中,他的家族頗為龐大,棺材都疊在了一起。

他不但知道哪具棺材是自己爺爺和太爺爺的,就連曾曾祖父安葬在哪一具棺材也知道,他認為自己家族中的人將棺材送進山洞是理所當然的事。

現在劉朝先的母親仍然在世,但是他不確定自己的母親過世後要不要也將棺材送到這裡。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正在檢查葬洞中的棺木

他想要找個機會好好和母親商量一下這件事,在他看來,這些年已經不再流行將棺材送進洞了。

現在,文物管理局每個月會支付劉朝先300塊錢工資,而劉朝先在漫長的歲月中,也養成了固定的工作流程。

每天除了清點棺材之外,他還會在洞口的長凳上靜坐一小時,這是他在為劉家的祖先們“守靈”,也是他每天的例行工作之一。

不過,僱傭劉朝先的包工頭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劉朝先太愛錢了,每天在工地上挑土方能拿150塊,偏偏還要為了每個月300塊錢再去當個守棺人。

不過在劉朝先看來,自己並不是為了掙錢才當守棺人的,他就是想自己的祖先不被小偷打擾,能夠安息長眠。

為此,他還多次找文物局溝通,最後裝上了一扇鐵門。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劉朝先鎖上鐵門

2011年6月10日,村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享年89歲。

這位老人去世後,親人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將棺木送進了洞穴中。

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被送進山洞中的劉家人。

現在,桃花村的人大都會選擇土葬。

這個古老的棺材洞也被當地開發為旅遊景點,人們來到這裡,有的是獵奇,有的是想看看歷史的痕跡,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遊人們總是很快就會離開。

只有劉朝先在這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守著。

那麼,桃花村葬洞為什麼會需要守棺人?

早些年,有些心懷不軌的人認為有些棺材裡的陪葬品很值錢,曾經出現過數起偷盜事件。

棺材洞還因為失火被燒燬過多具棺材,為了保護這裡的文物和歷史遺蹟,當地的文管部門特意設定了這個職位。

貴州最後的守棺人:白天工地幹活,晚上回葬洞守著567具棺材入睡

圖|葬洞

如今,劉朝先已經年近古稀,也許隨著旅遊開發的推進,會有更為專業的安保人員來接替他的工作。

到那時候,也許“守靈”也已經不再有任何含義,洞穴中的棺材也就僅僅是歷史文物,對於生者再無任何情感上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飛速轉變。

桃花村的棺材洞變成了歷史遺蹟,人們聞名而來,打卡後滿意地離去。

人群來來往往,唯有劉朝先願用一生守護這裡。

就這樣,劉朝先或許成為了桃花村乃至整個貴州省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位守棺人。

宣告: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