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棋牌
  • 2022-11-30
簡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彭甦組織現場調研活動“袁院士愛吃川菜,特別喜歡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和水煮肉片

袁隆平為什麼講四川話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趙紫萱

5月23日,袁隆平先生辭逝後的第二天,成都郫都區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內人頭攢動,市民們拿著黃白相間的花束,自發排成一條長隊,安靜前往獻花以寄哀思。作為袁老的四川老熟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彭甦站在一旁迎來送往,眼眶猩紅、談起袁老的離世,不勝唏噓。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市民前往弔唁 哀思漫過稻田

下午2時,天氣不似夏日的悶熱,科技園外稻穀青悠,農民們挽起褲腿正在忙碌著。在園內的科技館處,人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很難過……”張阿姨哽咽著紅了眼圈,緩了緩,她告訴記者,自己年近70了,今天是帶著女兒和孫女來弔唁。“我經歷過災荒年,我知道我們那麼大一個國家,大家要吃飽真的很不容易,袁隆平先生很偉大。”張阿姨說,她們三人開車一個小時左右來到這裡,就是為了給袁老再獻上一束花。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科技館外市民排隊獻花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市民將自己栽種的花做成花籃提到現場

隊伍長龍里,還有帶著紅領巾的女孩,她說要穿得莊重些來送送袁爺爺;有默默用筆寫下“袁老:功在千秋,名存萬古”的青年;有慢慢向女兒講述袁隆平故事的一位父親,他告訴他的女兒,這是他的偶像,這是行行業業的人都應該學習的榜樣。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科技園外的稻田上農民正在忙農活

愛吃川菜、悔棋耍賴 偉人也是普通人

在科技園內,記者採訪了袁隆平的“老熟人”彭甦。彭甦不僅是袁隆平團隊中的一員,也是袁隆平的合作伙伴。回憶起第一次見到袁隆平,彭甦說:“見面之前誠惶誠恐,見面後發現他和藹可親,當袁院士得知我是四川人的時候,就立馬就用四川話和我對話。”彭甦告訴記者,袁隆平很有語言天賦,見四川人說四川話,見湖南人說湖南話,見到外國朋友就說英語,能在方言和外語中流利切換。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彭甦組織現場調研活動

“袁院士愛吃川菜,特別喜歡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和水煮肉片。”在彭甦的眼裡,袁隆平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

“他很害怕孤獨,希望學生能陪他多說說話。”彭甦說,袁院士平時很喜歡和學生下棋,偶爾還要耍賴悔棋,他還開玩笑說“學生不能悔棋,我是老年人了,你不能跟我比”。在大家的印象裡,袁隆平是偉人,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一位父親在科技館內給女兒講述農業知識

未到過新園區 但寄予這裡更重要的使命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是2005年組建,最早的園區在郫都區的犀浦鎮,袁隆平去過三次,分別在2005年、2007年和2012年。

新的園區是2018年開建的,2019年搬過來,這邊建的規模比原來的更大,也更漂亮,於是彭甦把新園區的照片發給袁院士,“袁院士說這裡建得那麼漂亮,他一定要過來看看,但現在已經成為他未了的心願了。”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雖然袁隆平沒來過新園區,但他對於這裡卻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彭甦告訴記者,以前他們是跟從袁院士做雜交水稻的研發,解決的是水稻高產的問題和人們吃飯的問題。但是現在光種水稻很難讓農民致富,所以他們現在也在按照袁院士所倡導的“種稻致富”的模式在做,就是在種水稻的同時,讓每一畝田的產出產值要上萬。

“袁院士當時在我們的園區建成後題詞,一次性題了三個,這是前所未有的。”據彭甦介紹,除了“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和“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還有一個是“袁隆平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袁隆平團隊成員、四川老熟人追憶:他的“禾下乘涼夢”,在農業科技領域將薪火相傳

彭甦透露,在袁隆平心中,有一個深藏心底的願望,他一直希望有一個青少年農業教育科普基地,他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農業、不從事農業了,他希望有這麼一個基地,讓青少年們認識農業並能投身農業。於是在成都這個基地裡,大家就盡力去踐行青少年教育這塊工作。

如今,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外,來來往往人潮不息,田間依然有人勞作,稻田依舊生長,在這片土地上、鄉野中,無數的中國科研人還在不斷努力,而這無數科研人的事業和信仰,也必將代代薪火相傳。

本文來源:封面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