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 由 桃李國學堂 發表于 棋牌
  • 2022-10-25
簡介孔子說,如果“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秉公辦事之外,還需要執法者有一顆事事公正、賞罰分明的心,比如伯氏這樣的大族,被剝奪田產而舉家粗食淡飯,卻沒有怨恨管仲,並且還是“沒齒無怨言”,可見管仲的德行就這樣使人心服口服,可見管仲在執政的

召忽二字怎麼讀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撰文 | 王來寧 責編 | 馮李子

大家好,我是來寧老師,今天我們繼續解讀《論語·憲問第十四》第9、16、17三則。

一說到中國古代的宰相,管仲是無法忽視的一個人物。後代的史學家評價齊國爭霸歷史的時候,不甚推崇齊桓公,而推崇管仲,就是在於沒有管仲,就沒有齊桓公。不是沒有這個人,是沒有那個歷史作為的那個歷史人物。

有人會說,孔子其實是對管仲的為人懷有批評的。的確,《論語·八佾》:“ 管仲之器小哉!”

因為是說管仲排場大,而且還養了一大堆家臣。鐘鳴鼎食,家裡的裝修規格跟國君一個級別,家裡有的是國宴上才有的設施。這在儒家看來,的確個人私德有失。可是,作為有治政經驗的孔子,當然明白政治家是要做成事情的,不能單單討論道德的是非。政治講的是平衡,是治國安民,講的是中庸和諧,個人道德則講的是是非。

14.9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有人問孔子,鄭國的宰相子產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

“惠人也”

,是個有恩惠於人的人。

“惠”就是為民造福之意,這是君子之“德”,孔子為什麼如此稱讚呢?據《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子產從政的第一年,實行改革,要改變鄭國懶散寬鬆的樣貌,鄭國百姓的就誦歌叫苦:“收我衣帽,徵我田稅,誰殺子產,我就跟誰!”過了幾年之後,大家從改革中受益,於是大家就誦歌歌頌:“我有子弟,子產教誨。我有田疇,子產增殖。子產而死,誰能繼續?”子產嚴格治政,旨在惠民,也的確使民獲益了。所以獲得了孔子的稱頌。

對方又問子西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就他呀,就他呀!” 當時鄭國和楚國都有一個子西,這裡並不知道具體說的是哪一個,可從孔子的回答來看,好像都有些不以為然,只不過孔老師不願背後說人家的壞話,只是說:“他啊!他啊”,就不說了,繞過去了。

對方又問到管仲。孔子非常認真地回答道,

“人也”

,他是個有仁德的人。他當政時,

“奪伯氏駢邑三百”

,剝奪齊國另一個大夫伯氏的大片良田,沒為公有,伯氏一家雖因此窮困,只有粗淡飯可以吃,卻

“沒齒無怨言”

,(沒齒:終身。)不怨恨管仲,所以孔子稱讚他是一個能夠稱為“人”的人。

孔老師輕易是不談一個人是“仁”人的,這裡卻直言管仲是個“仁者”,可見讚許至高!可我就不明白了:管仲沒收了伯氏的田產,頂多說明他司法公正,跟“仁”有什麼關係?

孔子說,如果“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秉公辦事之外,還需要執法者有一顆事事公正、賞罰分明的心,比如伯氏這樣的大族,被剝奪田產而舉家粗食淡飯,卻沒有怨恨管仲,並且還是

“沒齒無怨言”

,可見管仲的德行就這樣使人心服口服,可見管仲在執政的能力之外,還有某種感動人心的力量,因此孔子才稱頌他說,管仲,

“人也”

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聯合諸侯,尊王攘夷,管仲在保護周代禮樂文明,減少各國衝突紛爭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在傑出政治家的行政過程當中,都有某種感動人心的、或者說一種沁人心脾的感動的力量,鄭國的子產、齊國的管仲,無不如此。

“管仲相齊”,是一個相當傳奇的故事。想當初,齊桓公是齊國原來的公子小白,小白和公子糾都是齊襄公的弟弟,齊襄公無道,政局混亂,小白和糾怕受到牽連,就選擇了逃亡。小白由鮑叔牙輔佐逃亡莒國,公子糾由管仲、召忽輔佐逃亡魯國。

後來齊國大亂,齊襄公被殺,新上來的國君也好景不長,幾個月之後,又被齊國的大夫給殺了。之後就要立國君,立誰?有兩個候選,一個就是公子糾,一個就是公子小白,他們倆是兄弟。於是就約定,誰先回來就立誰。

公子小白衝破層層阻撓,用計搶先回國即位,立為國君,接著興兵討伐擁立公子糾的魯國,逼迫魯國殺死了糾,糾的輔臣召忽自殺殉節。而管仲由於鮑叔牙的舉薦,成為了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齊桓公的宰相,並且輔佐他成為了春秋時代的霸主。

這真是一段波譎雲詭的歷史,值得討論的、議論的點太多了,孔子的學生當然也多有討論,我們看看子路和子貢這兩大弟子是怎麼看的。

14.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shào)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問孔老師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

“召(shào)忽死之,管仲不死”

,召忽自殺以殉主,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好像比不上召忽。所以管仲應該不算是仁人吧?”

這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此,孔子是怎樣回答的呢?

孔子說,

“桓公九合諸侯”

,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會盟,“九”表示多次。這當然是他的實力夠強,可關鍵是這

“九合諸侯,不以兵車”

,並不是憑藉他的武力而達成的,那是怎麼達成的呢?關鍵在一個人:

“管仲之力也”

,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如其仁,如其仁”

,他的仁德就是這樣的。這就是管仲的仁德。

孔子看來,管仲以和平的手段會合諸侯,解決爭端,使人民免遭戰爭之若,這符合西周文化的“德治”精神,而且管仲輔佐齊桓公稱載天下,實際上打的是“尊王攘夷”的旗幟,這團結了華夏民族,使之免遭外族的侵擾和奴役,功莫大焉。

孔子為什麼不譴責他不殉死,反而稱讚他的功勞?

“仁”,也不只是“臨難一死報君王”而已。

孔子從來都不是格局狹小的人,他無限推崇的“仁”,不僅是關乎個人的道德境界,還應該體現在事功之上,也就是後來王陽明主張的“在事功上磨練”。那些做出大事業,為人民帶來福祉、消除災難的人,才稱得上是“仁者”。

當初管仲不死,反而為相。相,有輔助、引導的意思,他引導本來為人和品格都很不錯的齊桓公走上正道,以其坦誠和道德風範,再加上大國的威懾力,保有了天下幾十年的和平。

春秋時期,可以說是戰爭不斷,各國都有自己的私心、自己的企圖,所以“春秋無義戰”,打來打去,受苦的是老百姓,所以孔子非常不贊同用武力,而希望推廣德行、推廣禮樂之治,使天下安寧。結果,管仲當時幫助齊桓公做到了。因此夫子講“如其仁,如其仁”。

14.17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pī)發左衽(rèn)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dú)而莫之知也。”

子貢的觀點跟子路差不多。甚至可以看成是接著子路的問題繼續往下提問。他質疑道,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身為公子糾的太傅,

“不能死,又相之”

,不能為他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不但不死,還去輔佐公子糾的敵人,這像話嗎?算不上一個仁者的做法吧?

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

“霸諸侯,一匡天下”

,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

“民到於今受其賜”

,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恩惠。

從結果上看,管仲、召忽兩人有不同的示現,召忽示現一個忠義之士,所以能為自己的主上、自己的主人而殉節,這是勇。管仲能夠忍死,忍著不死,他發現公子小白他做了齊桓公,這個人的心量很大,很有賢君的素質,所以管仲看到這個可以幫助他。幫助他的目的,不是為了圖自己的名利,而是為了施仁愛於天下。

更重要的,管仲活下來,不僅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而且掃除了夷狄,若是沒有管仲,我們今天的人都得

“被髮左衽”

,穿夷狄的衣服,梳著夷狄的髮式,成為夷狄文化的後裔了。身為華夏子孫,管仲使我們儲存併發揚自己的文化,具有無比崇高的價值,千萬不能輕視。

所以對管仲,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諒,遵守信用,這裡指小節小信。孔孟都認為,義之所在,是大信,必須遵守,小信則可以變通,一味固守就是“諒”,不過就是

“自經於溝瀆(dú)而莫之知也”

,在水溝裡自殺,不被人知道他是誰。可我們不要以匹夫匹婦的尺度去衡量管仲這樣的人。

管仲首先考慮的並不是自己的名節,可能他自己會遭天下人唾罵,你看連子路、子貢對他還不理解,還覺得管仲不如召忽那麼仁。所以在當時應該有不少的人,認為管仲不仁。孔子則指出,管仲他沒把個人名節看得很重,他以所謂的“春秋大義”,贏得了其他的諸侯國的尊重,不是靠著自己打仗實現的,將天下萬民的福祉擺在首位,沒有自己,只是心存天下,這個是仁人。

孔子的意思是說,為了更遠大的目標,暫時的在小節上被人唾棄,最終也不失為一個高尚的人,對嗎?

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啊!讓我想到了《哈利·波特》中格林德沃的信條:為了更大的利益。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願意從兩個不同的層面試著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思考。

首先,古代儒家是堅持“民本”思想的,從“對民眾的好處”這個角度評價的話,管仲不為“己”而為“民”,的確是高於關注名節的召忽的。

其次,跳出“民粹”立場,我們可以思考:即使目的是良好的(正義的),手段或過程就可以是卑劣的(不正義)的嗎?拉美的獨裁者皮諾切特說:僅靠自由是保障不了自由的,保障自由的是我的鐵鞭和槍炮。在他執政期間,僅僅是政府殺害的就有兩千多人,無故失蹤的還有一千多,他的國家當時的確很繁榮。對此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呢?

抱歉,這個問題我實在不知道答案,只能不斷深入地去思考它,希望有朝一日,你們能夠告訴我。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媒體轉載請聯絡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絡我們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本文作者:王來寧

高階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任教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自2013年始,面對高一高二學生教授《論語》《孟子》課程。

“《論語》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師生對話的形式,將古老的論語和網際網路時代洋溢的青春對接, 是具有“學生氣質”的《論語》解讀。

課程大綱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欄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責編 馮李子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美編 薛宇

「《論語》青春版」48 管仲:一個令孔子愛恨交加的人 | 講經典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