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從不足1萬畝到1090萬畝 保護性耕作為我市沃野良田持續豐產蓄能

  • 由 長春釋出 發表于 籃球
  • 2022-10-15
簡介“以玉米種植為主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大多是農機大戶,種植方式普遍採用保護性耕作

樹整地面積怎麼計算

臨近中秋,黑土地即將迎來豐收季,在陽光和雨水的滋潤下,田野裡的玉米挺直了“腰桿”。與日益茁壯的玉米相伴的,還有去年留下的一層秸稈,這也是我市多年來推廣保護性耕作的標誌性特點。

2022年中央1號檔案提出,實施保護性耕作8000萬畝。我市趁熱打鐵,今年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1090萬畝,超額完成省裡下達的1056萬畝保護性耕作任務。這一綠色可持續種植方式的推廣應用,解開了黑土地保護的“密碼”。

我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2000萬畝左右,佔耕地總面積四分之三以上。近年來,我市將保護性耕作列入全市首選和主推的農業生產重大新技術。

為什麼要主推此項技術?長期採用傳統機械滅茬為主的耕整地方式,導致土壤出現水蝕風蝕加劇、黑土層變薄、有機質含量下降、耕層板結硬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刻不容緩。

2010年,我市出臺了《關於積極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意見》,明確了長遠發展規劃、任務目標、推進舉措,將其作為保護黑土地、積極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難題的切入點。

從最初的不足1萬畝,發展到現在的超千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快速增長的背後,是我市持續的強力推進,更是農民的高度認可。如今,我市榆樹、農安、公主嶺等地,都跨進了全省保護性耕作整縣推進行列,推廣面積超過適宜耕地的70%。

一場透雨過後,農安縣三崗鎮的一片農田裡,玉米鉚足勁兒生長。“這片地用的是保護性耕作技術,今年長勢不錯!”亞賓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常亞賓來到田邊,檢視玉米結穗情況。

保護性耕作技術對於常亞賓來說並不陌生。“剛開始推廣時我就用了,當初只有10多畝,現在8000多畝都用了這項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常亞賓結緣的十幾年,助推合作社不斷髮展壯大。現在,亞賓種植合作社還將這項技術廣泛應用到低產地塊,“鹽鹼地上採取保護性耕作,每公頃照樣能得兩萬斤玉米!”

亞賓種植合作社十幾年間取得的成績,正是我市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一個縮影。從2011年開始,我市把推廣保護性耕作作為糧食生產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級農業部門實施目標管理,逐級分解細化,明確耕作地塊、補貼標準、驗收流程,探索出適合不同區域、土壤條件、機械水平和氣候特點的秸稈還田技術模式。

從不足1萬畝到1090萬畝 保護性耕作為我市沃野良田持續豐產蓄能

保護性耕作為黑土地持續豐產蓄能,成片的玉米為農民帶來豐收的希望。

補貼拉動 吊起農民“胃口”

任何一項重大農業新技術的推廣,都需要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在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中,我市強化農民購置保護性耕作機具的扶持政策,優選一批作業組織和專業大戶進行重點扶持,引導保護性耕作形成規模化。

“按照今年的補貼政策,合作社經營的8000畝土地,每畝將獲得幾十元的補貼。”榆樹市佔會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宋佔會道出保護性耕作政策補貼的重要性,“除了可以減少投入,合作社還可以透過補貼專案對農民進行引導。”

為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從2011年開始,我市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予以重點支援,主要用於保護性耕作機具累加補貼、示範區(點)建設及遠端電子監測終端裝置補貼和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經費,在政策上形成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我們更注重發揮縣(市)區的主動性,制訂相應的配套政策。”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購買免耕播種機和深松追肥機,我市實行累加補助政策,極大調動了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購買保護性耕作機具的積極性。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農戶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實現機具共享、互利共贏,帶動規模化經營、標準化作業。

組團引領 “主力軍”壯大農機隊

保護性耕作技術離不開農機配套。近幾年,我市免耕播種機以每年超過1000臺的速度增長,保有量已由2010年的不足100臺,增加到現在的1萬臺,在全國地市級城市中,我市牽引式玉米免耕播種機保有量位居第一。

“以玉米種植為主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大多是農機大戶,種植方式普遍採用保護性耕作。”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數量的不斷增加,將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不斷擴大,從而解放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在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把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作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重點傾斜物件;落實農機專案時,以扶持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作為首選;資訊服務上,為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搭建平臺……隨著適度規模經營的不斷髮展,新發展起來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成為保護性耕作的主力軍。

截至2021年年底,我市農機服務組織已發展到4639個,實施全程機械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設超過300個,實現了6個糧食主產縣(市)區所有鄉鎮全覆蓋,並向村級延伸。在榆樹、農安等地,還組建了一批以推廣玉米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為主的協會和合作社。

以點織網 “尖子生”帶頭示範

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是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點。如何突破技術推廣初期的瓶頸?我市根據農業技術推廣規律,以建立保護性耕作示範區為抓手,將種糧大戶、合作社作為重點推廣物件。

“每公頃地少用了200公斤肥,蓄水保墒、抗倒伏的效果特別好,秋收能增產5%左右。”10年前,位於農安縣前崗鄉的農緣農機合作社試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當年的結果讓合作社負責人李忠餘感到驚喜,無論是整個生長期,還是秋後產量,都遠遠超過傳統種植方式。如今,農緣農機合作社的保護性耕作“版圖”擴大到7000多畝,“成本減少了,收成增加了,耕地土質改善明顯。算下來,每公頃地能增收兩三千元。”種植大戶的示範,讓農民看到了這項技術的效果。

從2016年開始,市農業農村局在全市範圍內建立示範點100個,覆蓋全市所有適宜鄉鎮,每個縣(市)區建立一個示範區,各地透過抓典型、樹標杆、重示範,以點帶面,紮實穩健地推廣保護性耕作。

技術指導 傳遞綠色“訣竅”

舉辦技術培訓,積極探索保護性耕作選單式整合技術指導服務;實施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十百千”行動培訓計劃,到各縣(市)區巡迴開展技術講座;多次召開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中耕深松追肥機具現場會,在關鍵作業時節釋出技術要點……如今,我市各級農業部門都會定期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重點村屯進行指導服務,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

今年,各縣(市)區利用春耕整地前的農閒時間,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組織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班110次,培訓人數超過25000人次。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黑土地保護,為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邁向100億公斤階段性水平作出突出貢獻。

預計到2025年,全市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將達到1200萬畝以上,推廣面積達到適宜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的80%以上,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性耕作政策支援體系、技術裝備體系和推廣應用體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