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中國書法史》: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理解“篆引”

  • 由 談藝錄 發表于 籃球
  • 2022-10-10
簡介一、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周人發祥也有神話痕跡

橫字怎麼寫?

接著讀我們的書法史,看西周書法史。學習西周書法,首先要研習西周文化,所以,本篇分成兩部分: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和理解“篆引”。

一、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

周人發祥也有神話痕跡。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周的先祖就是后稷,名字叫“棄”,原因是他來路很神奇,竟然是他的母親(姜原,也稱姜嫄,帝嚳的元妃,也就是正妻,所以,周人也是“五帝”的嫡傳子孫)踐踏了巨人的足跡而後懷孕最後生下了他,於是家裡人很害怕,把他“棄之隘巷”,但牛羊和飛鳥不但不踐踏他,而且保護他,於是家人驚異,又抱回家撫養,這才有了周人一族。

《中國書法史》: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理解“篆引”

(姜嫄像)

按照《史記》記載,周代的歷史周武王滅紂(公元前1046年)開始,至戰國(公元前256年)周赦王死掉,

傳國君32代37王,

共歷790年,即傳說中姜子牙保周800年的所謂“八百年周”。

《中國書法史》: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理解“篆引”

(周代世系表)

這裡最需要注意的重點是

后稷是個農業天才

,他的這種特質決定了

周代文化的基礎是以農業生產生活為基礎的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周二族一北一西同時發祥,始祖契與后稷同時在舜、禹部落聯盟中任職。其後商文化如日中天,日益強盛,周人卻回竄於戎、狄之間;當商人滅夏立國之時,周人還混跡於戎、狄之間,向土地求生存;在商王朝衰末之世,周人剛剛在岐山立足謀求發展。在商王的淫威下,周人舉步維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176頁)

也正因為這個由民族特性決定的原因,

周代文化具有強烈的務實精神和秩序感。

所謂務實精神,也就是一種嚴謹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的外在形式是秩序。

秩序不僅體現在週而復始、節奏規律的生產生活中,也體現在政治制度中,也體現在社會道德及倫理規範之中,當然,也體現於人們的日常觀念乃至於整個精神世界當中,自然也就體現在藝術領域中。

所以,周人有了自己的

禮樂文化

,這與商人的巫祝文化是有所區別的。這種禮樂文化一直傳承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調。

《中國書法史》: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理解“篆引”

(傳承至今的禮樂文化)

周禮的核心內容是四個字:“親親”、“尊尊”。親親,為親其所親,代表社會的血緣關係;尊尊為尊其所尊,指社會的政治關係。這四個字組成了周(西周)王朝嚴格的等級秩序。

不要小看這四個字,這實際上奠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最看重的兩個字:“秩序”,它影響政治、經濟、當然也影響文化,它雖然從反面導致藝術的創新性不足,但也同時形成了中華民族藝術的底色。簡言之,

周代文化的總特徵,就是“秩序”。

當代社會,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書法界開始興起不講“秩序”的創新,於是凌亂的、張牙舞爪的、突破的、遊戲性的、玩樂性的所謂“書法”越來越多,並且被加了一個雅號“醜書”,與傳統包含秩序美的書法相頡頏,這些書法不為大多數傳統國人接受,其根本原因,在於“秩序”兩個字融入中國人的血脈,刻入了中國人的骨髓。

這個根,在“周代”。

同時,周人也是熱愛藝術的,《禮記·曲禮下》說“大夫無故不徹懸,士無故不徹琴瑟。”這裡的“懸”,就是編鐘,是樂器。也就是說,周人(當官的人和讀書人)只有偶然遇到“災患喪病”的時候,才會撤掉樂器,反之,則會經常演奏。這種對藝術的熱愛,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它的根,也在“周代”。

《中國書法史》: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理解“篆引”

(編鐘)

二、理解“篆引”

先說“篆”

,這個字,《說文解字》釋為“引書也”,是個形聲字。本義是運筆書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書者,引筆而著於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書,而謂史籀所作曰大籀,既又謂篆書曰小篆。”王筠《說文句讀》說:“運筆謂之引,《丨部》曰:‘引而上行’,‘引而向下’是也。”這實際上都是把“篆”和“引”混為一談了。

但其實,“篆”不等於“引”。

裘錫圭認為“篆”應當是“瑑”的假借,“瑑”的本義是

在玉器上雕刻花紋。或者泛指雕刻圖案花紋,又借指所有描畫製作的圖案花紋。“篆”與“瑑”同義,“篆”字從“竹”,應當是眾“箸於竹帛謂之書”的意思而來,是具有圖案花紋特徵的篆書書體的專用字,是漢代傳抄時的改作,秦以前無其字。

《中國書法史》: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理解“篆引”

(玉器上的花紋)

再說“引”

,“引”字《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開弓也。”這當然不是筆法,理解“引”,主要是理解其中的“丨”。啟功先生經過考證,認為“引”。就是“劃線”,“劃道”。“

引”字用於筆法,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中鋒”用筆。

也就是說,用“引”法寫字,無論是橫行、豎行、斜行還是圓轉行筆,都要中鋒行筆,即毛筆的筆鋒一直在筆畫的中間行走,要做到這一點,書寫者就必須握正筆桿,使筆桿與紙面始終保持垂直的狀態,圓轉時要靠手指的捻動和手腕、手臂的和諧配合,保證筆毫不發生扭絞,仍然以中鋒運轉。

《中國書法史》:理解周代的文化特徵,理解“篆引”

(篆書“末字六法”中的中鋒行筆)

現在我們把“篆引”作為專用名詞,是用來衡量古文字象形符號系統之內各種書體的式樣特徵、風格美感、彼此間的關聯及發展變化等。其中的“篆”代表篆書線條的等粗、排列組合中的等距、等曲、等長,式樣的轉曲擺動之類似圖案花紋的特徵;“引”代表書寫的轉引的“中鋒”筆法。

“篆引”問題很重要,理解了“篆引”,其實就理解了篆書筆法,理解了篆書筆法,其他各體書法的筆法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筆法問題解決了,書法也就基本上入門了。

下一篇,我們來說早期篆書的典範美。

(【跟著布丁讀書法史】之10,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