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道是什麼?《道德經》這章終極解讀,讓你大開眼界

  • 由 有無相合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17
簡介眾多成員互相抱團形成一個大眾整體,只要“一”的形態不改,不分裂成更多別的整體,那麼這個整體就能成為一個母體,能成為有名分的、實際存在的某物

道的本義為什麼

道是什麼?《道德經》這章終極解讀,讓你大開眼界

一、釋讀

(一)萬物的存在形式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有一種物象,是由眾多成員共同形成。這種“大眾合一”的象,比天地的產生還早。

【繡呵,繆呵,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

眾多成員互相聯絡纏繞成一個“大眾合一”的存在,只要這個存在始終不改,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母體。

(釋文完)

1、有物昆成

“物”是東西、物件、物象等,此處指物象。所謂物象,即物的樣子、輪廓、形態,是一種象。

“昆”是眾多。“成”是形成。

“昆成”是大眾共同形成,即大眾合一的意思。

因此,“有物昆成”即:有一種物象,是大眾合一的象。

2、先天地生

什麼是天地?天地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

甲骨文之前只有“天”字,沒有單獨的“地”字。因為天地並立,天和地共用一個“天”字。

“天”的字形從甲骨文至今幾乎沒變,由“大”和“一”組成。下面的“大”表示大眾,是地;上面的“一”表示一個整體,是天。

所謂“在上為天,在下為地”,意思是說:萬物共同形成一個大眾整體;在上和對外,表現為“一”的形態,是天;在下和內部,萬物各顯其象,表現的是“大眾”形態,是地。故言“大一”,又言“天地並立”。

比如,一塊石頭是由眾多混合物和細菌等合成。在外表現為“一”個整體,是天;在內部,各種混合物和細菌等各顯其象,互相纏繞,各盡其責,是“大”眾的形態,是地。

因此,天地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任何一人一物一花一葉,都自成一方天地。大乘教中觀派把“一方天地”稱為一個世界,所言“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正是因此而來。

“大眾合一”的象為什麼比天地的產生還早?之前的文章舉過森林的例子。

森林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萬物為了各自生存的需要,互相抱團凝聚形成的,因為任何萬物都不能單獨存在,更不用說生存。

一株植物要生存,首先要有立足之處,所以要與大地抱團;植物要呼吸、要進行光合作用,就要與空氣和太陽抱團;植物要吸收養分,就要與動物抱團,因為動物的排洩物是植物所需的養分。動物要生存,同樣需要大地、空氣和太陽等,還需要以植物的葉子或果實為食物,所以也要抱團。當許許多多的動植物與大地、空氣等抱團形成一個整體時,一片森林也同時形成。

也就是說,一片森林的形成,是從“大眾合一”的象開始的。只要這個“大眾合一”的存在不改,不分裂成別的整體,就始終有一天能形成一片森林,一個大眾整體。

這時我們說,這片森林就是森林中所有萬物的母體。所謂母體,意思是其中包含眾多成員,但表現出來的卻是“一”的形態。比如,一輛汽車是一個母體,其中包含發動機、方向盤、車輪等眾多成員,但表現出來的卻是“一”的形態,是一輛汽車這個母體。

按:《道德經》中有6個“母”字,都是“母體”的意思。

天地的形成與此類似,先有“大眾合一”的象,然後才有“大眾合一”的存在,所以“大眾合一”的象比天地的生成還早。

道是什麼?《道德經》這章終極解讀,讓你大開眼界

3、獨立不改才能為母

“繡”的本義是五色、各種顏色,後引申為用各種顏色的絲線在布帛上綴成圖案,也就是眾多成員共同形成的意思。

“繆(móu)”,十束麻互相纏繞在一起形成的一股繩索叫繆。這是“繆”的本義,後引申為纏繞的意思。

“繡呵繆呵”即:眾多成員互相聯絡纏繞,也就是抱團的意思。

“獨”是單、單一、只有一個。“立”是存在。

“獨立”即:只有一個的存在。因為這個“一”是由眾多成員組成,所以“獨立”在這裡表示“大眾合一的存在”,即一個大眾整體。

眾多成員互相抱團形成一個大眾整體,只要“一”的形態不改,不分裂成更多別的整體,那麼這個整體就能成為一個母體,能成為有名分的、實際存在的某物。

好比上面森林的例子,只要一個整體不分裂,最終會形成一片森林,成為森林中所有萬物的母體。任何萬物都是這樣形成,包括一塊石頭、一個人、一個國家、天地宇宙等等。

“天”字上面的“一”,就是指一個母體,一個整體;下面的“大”就是指大眾萬物。只要上面的“一”不改,就能成為下面那個“大”的母體,故言:“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

所謂“天上”,就是指上面的“一”個母體;所謂“天下”,就是指下面的“大”眾。

按:“天”本身就包含地,從上古一直到春秋時期都是這個意思。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陰陽家的出現,天的含義才逐漸改變。

道是什麼?《道德經》這章終極解讀,讓你大開眼界

(二)道大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不知道這種“大眾合一的存在”叫什麼名,起字為“道”。

【吾強為之名曰大。】

我硬性給“大眾合一的存在”起名叫“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大是指能延伸、能擴充套件,延伸擴充套件就是行往,行往就是“逝”,故言“大曰逝”。只要大眾始終朝著一個整體的方向行往,整體就能長久存在,長久包括時空的長遠、久遠,故言“逝曰遠”。空間和時間上的長遠、久遠,能遠到無法看見、無法到達的程度,只能類推,類推即“反”,故言“遠曰反”。

(釋文完)

1、何為道?

任何萬物都是“大眾合一的存在”,也就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包括一粒基本粒子、一個人、一朵花、一片葉子等等。

所以道是什麼?道就是“大眾合一的存在”,即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一個母體的形式。

所謂“道生一”,說的就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所產生的是“一”,一個整體的“一”。

按:後續的章節會陸續補充,這個“一”也就是一個有名,是第1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有名”。

所謂“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說的就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是可以引導、可以匯入的;不同的引導方向或者匯入的大眾不同,最終形成的整體也不同。

比如,一家企業是由人、物、客戶等大眾形成的一個整體,當匯入的成員、數量以及匯入的方向不同,就會形成不同型別和規模的企業。同樣,對於石頭而言,當匯入的混合物、數量以及匯入的方向不同,就會形成各個種類和大小不同的石頭。

2、道為何大?

道之所以大,原因有二。

(1)道是大眾合一的存在,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整體肯定要比任何成員都大,所以道大。

個體是渺小的,當無數渺小的個體匯聚成一個整體時,就會變得強大。比如,地球在太陽系中只相當於一顆塵埃,在銀河系中甚至連塵埃都算不上。但正是無數渺小的星體匯聚成大眾,才形成了宇宙。宇宙的力量和規模都大到我們看不見的程度,只能靠推測。

(2)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是任何萬物存在的形式,所以道大。

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是普遍性的,一部手機、一杯水、一家企業乃至天地宇宙等等,莫不都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存在。

道是什麼?《道德經》這章終極解讀,讓你大開眼界

3、遠則反

為什麼“遠曰反”?

傳世本和帛書本中,“反”和“返”混淆,全都是“反”。但在楚簡本中,“反”和“返”不混,此處是“反”字。

“反”的意思是類推。為什麼要類推?因為只要大眾始終朝著一個整體的方向行往,整體就能長、能久。

好比宇宙。宇宙的大,表現在時間和空間的久遠和長遠,大到人類無法看到,只能靠類推。

又如天長地久。雖然我們看不到以後,但能類推,百年之後天地依然存在。包括在我們出生之前,雖然沒有親眼看見,但依然能類推天地也是存在的。

再如侯王的國家,只要大眾同向,國家就會久、會長,侯王雖然看不到以後,走不完每一寸疆域,但可以推測出這個結果。

(三)域中四大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道是萬物的存在形式,所以道大。天是“一”的形態,大眾要朝向“一”行往才能長久,所以天大。地是“大”的形態,是“一”的主體,沒有“大”則沒有“一”,所以地大。王代表的是某個具體的大眾整體,所以王大。一個大眾整體有四大,王是其中之一。

(釋文完)

“域”是疆域、領域,不僅指“國家”,還包括任何一個領域。

比如,一家企業是一個“域”,如果只有一個老闆,那老闆就是這個“域”的“王”,是整個企業的代表。

對於侯王的國家而言:

(1)國家只有成為一個大眾整體,也就是要合於道,國家才能長久,所以道大。

(2)一個大眾整體,在上表現為“一”,一個母體,一個國家,是天。整體意志是大眾全體共同利益的體現,任何人都必須服從整體意志,朝向這個“一”行往,整體才不會散架,所以天大。

(3)一個大眾整體是由大眾形成,大眾是國家的主體,沒有大眾就沒有國家,因此國家要以大眾為大,所以地大。

(4)侯王是國家的代表,身兼兩職。在上代表整體、代表天,在下代表大眾、代表地,所以王大。

這個道理是普遍性的,包括個人、家庭、企業乃至萬物和宇宙,而不是僅適用於治國治民。《道德經》之所以多以治國治民為例,是因為在春秋時期,成功的概念是建功立業,與現代不同。所以諸子百家都要談治國治民,否則就沒人理會你的理論。

(四)合於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合於地(地即大眾),地要合於天(天即一個整體),天要合於道(道即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道要合於大眾自己形成的樣子。

(釋文完)

1、人法地

地是指大眾。所謂大眾,不是僅指人群,而是包括大地、空氣、動植物、太陽等在內的大眾萬物。

“人法地”就是指人要合於大眾,要與大眾抱團才能存在。

2、地法天

天是指大眾形成的整體:在上為天,表現為整體,是“一”的形態;在下為地、為“大”眾的形態。整體意志是大眾全體利益的體現,所以地必須合於天,朝向天,否則整體就會散架,謂之“不道”。

比如,地球是大眾萬物組成的整體,表現為一個整體,是天。大眾萬物是地,大眾的共同利益是能在地球生存,所以要保護地球不被損毀。大眾的共同利益表現為整體意志,高高在上,誰也不許違抗,叫天意不可違。

3、天法道

天是一個整體的形態,地是大眾。天強調的是整體表現,地強調的是大眾主體。

道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包含大眾和母體,即地和天,所以天要合於道。

4、道法自然

道是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大眾才是主體,有什麼樣的大眾就有什麼樣的整體。不同的大眾、不同的數量以及不同的聯絡結構等等,會形成不同的整體。所以道要合於大眾自己形成的樣子。

比如,人和動物雖然都是由碳水化合物等大眾形成,但因為大眾數量不同、大眾的聯絡結構不同等,所以形成不同的整體。

道是什麼?《道德經》這章終極解讀,讓你大開眼界

二、辨析與道理

(一)思路總結

【1】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2】繡呵,繆呵,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

【3】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4】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5】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1句】“大眾合一”的象,比天地還早。

【第2句】“大眾合一”的存在,如果一直不改,這種存在就可以形成天下的母體。

【第3句】“大眾合一的存在”形式,起字為道。

【第4句】“大眾合一的存在”形式,硬性起名叫大。大是延伸擴充套件,是行往,朝著一個整體的方向行往就能達到長久之遠,長遠久遠只能類推。

【第5句】道是萬物的存在形式,所以道大。天是“一”,地是“大”,“一”是“大”的意志體現,“大”是“一”的主體,所以天大、地大。王代表的是某個具體的大眾整體,所以王大。因此,一個具體的領域中有四大。

【第6句】人要合於大眾,大眾要合於一個整體,某個整體要合於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要合於大眾自己形成的樣子。

(二)道為何物?

道是宇宙萬物能夠存在的原理。

這個原理是什麼?即:

僅且必須成為一個大眾整體的形式,萬物才能存在,否則就不能存在,不成東西。

本章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