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延伸拓展,積累知識

  • 由 愛笑的凡婦俗女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08
簡介圖解結構:第10課 紙的發明本文講述了沒有紙之前人們用文字記錄事件的不便以及紙的發明過程,說明中國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霧字有幾筆

現在已經開學一個周多了,由於這學期時間緊,老師講課的速度也增加了不少,這不基本語數英都已學完了第一單元了。

今天咱來繼續分析第三單元的學習重點。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延伸拓展,積累知識

第三單元的主要是介紹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熱愛傳統文化,熱愛祖國。

第九課

古詩三首

作者簡介

王安石

:背誦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今江西撫州)。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的成就,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著《王文公集》《臨川先生文集》等存世。

杜牧

: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字牧之,號攀川居士,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在晚唐成就頗高。著有《樊川文集》。

王維

: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因其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

“王右丞”。王維的詩明淨清新、精美雅緻,以山水詩最為後世所稱道。曾繪《輞川圖》,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有《王右丞集》。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鳥鳴澗》《使至塞上》等。

主題思想

《元日》寫出了我國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描寫了春節除舊迎新的情景,描繪了永珍更新的景象。

《清明》這首詩透過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詩人的愁苦情緒和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思鄉情的千古絕唱。詩人透過描寫自己獨在異鄉

,在重陽佳節想起了遠方親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表達出他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

圖解結構: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延伸拓展,積累知識

第10課 紙的發明

本文講述了沒有紙之前人們用文字記錄事件的不便以及紙的發明過程,說明中國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圖解結構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延伸拓展,積累知識

蔡倫介紹:

蔡倫(約62- 121)東漢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郡治今湖南郴州)人。發明用樹皮陳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所造紙張有“蔡侯紙”之稱。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麻紙

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由東漢蔡倫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是一種大部分以黃麻、布頭、破履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強韌紙張。

拓展延伸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造紙術

西漢初年我國發明瞭造紙術。

1986 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漢景帝時的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稱蔡侯紙”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印刷術

隋唐時出現了雕版印刷。

868年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紀初,北宋平民畢異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發明早了四個多世紀。東傳朝鮮、日本,西傳埃及、歐洲,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儲存,是一一 個重大貢獻。

火藥

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唐中期書籍記載了製成火藥的方法。唐末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

“突火槍”,13世紀傳人阿拉伯和歐洲。火藥的發明和傳播,改變了中世紀的戰爭模式,是軍事史上劃時代的一。 件大事。

指南針

戰國時人們製作出指示方向的儀器

“司南”,後來用磁石指南原理製成指南針。北宋指南針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人阿拉伯和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為歐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第11課 趙州橋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讚美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圖解結構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延伸拓展,積累知識

拓展延伸

趙州橋又稱

“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城南

汶河上。中國現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橋。隋開皇大業年間

(581- -618)李春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一

座複線鐵路、公路兩用橋,也是長江上的第一座 大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一橋”。 是武漢市的標誌性建築。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

,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千米,比連線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千米,是浙江省東北部城市快速路的重要構成部分。

港珠澳大橋是連線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

55千米,其中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千米,海底隧道長約6。75千米,是世界第一跨海大橋。

第12課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本文介紹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課文透過對畫上任務、場景等細節的介紹,詮釋了《清明上河圖》能夠名揚中外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圖解結構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延伸拓展,積累知識

拓展延伸

張澤端

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畫卷簡介

《清明上河圖

)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

,描繪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以及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的人,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整幅畫拉開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和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

後段,描繪的是汴京市區的街景。市區街道熱鬧非凡,人物眾多,個個形神兼備

,極富情趣。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各色人物好幾百個,牛、馬、騾、驢等牲畜幾十匹,船隻幾十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這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這一單元除了古詩要求背誦外,其餘的就是閱讀理解就行,字詞依舊是學習的重點,不僅要會寫、會讀、會組詞還有多積累四字成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