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風物|蒲江濤:唐時壁州鎖秋月

  •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03
簡介壁州以山置名是在唐高祖武德八年,當時作為唐代行政區域版圖上的一個州,直到北宋熙寧五年才廢止,已經成為通江古代歷史文化的見證,前後存續的448年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肌理和呼吸

關樹扶疏敲鐙吟什麼意思

文/蒲江濤

千里如雪照巴山,唐盛壁州鎖秋月。

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眾所周知,唐朝行政劃分推行“道州縣”三級制,當時以山名州。壁州以山置名是在唐高祖武德八年,當時作為唐代行政區域版圖上的一個州,直到北宋熙寧五年才廢止,已經成為通江古代歷史文化的見證,前後存續的448年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肌理和呼吸?

一個朝代成就一座山

壁山在縣治以南,與縣治一江相隔。唐武德八年(625年,史見《太平寰宇記》),通江“以縣西一里壁山為名”,升格為壁州,州治所在地在今日諾江鎮。

風物|蒲江濤:唐時壁州鎖秋月

壁州

武德七年(624年)二月二十八日,洋、集二州獠民反叛,攻陷隆州晉城。武德八年,唐高祖李淵發兵平亂,劃出巴、集二州部分土地置壁州,管轄通江、符陽、白石、廣納、太平五個縣,隸屬全國當時十道中的山南道(梁州乃道治所在地)。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又把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壁州隸屬山南西道(興元府乃道治所在地)。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始寧郡,乾元元年(758年)恢復為壁州。在此期間,壁州幾經分合、升降與廢興,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州置縣併入巴州。

風物|蒲江濤:唐時壁州鎖秋月

山南道行政區劃圖

州治所在地諾水縣以水置名,諾水源出陝西南鄭縣之青石關,流經眾山入縣界,南流向東折身注入達州的渠江,東邊支流叫宕水,西邊支流名諾水。大險溪,在縣東百里。又有小險溪,下流俱入於渠江。《志》雲:縣西九十里有清浴溪,下流合於巴江。

壁州除了壁山,當時還有諸多名山載入地方史。得漢城山在壁州古城以北九十餘里的萬山中,峭絕千仞,宛如掘起的崖塹,有一夫當關之勢,相傳漢高祖據此以通餉饋。

得漢城山對面一有石城,方圓三里,相傳為三國時關羽兒媳鮑三娘所築,故名擂鼓城。歌籟山在今四川通江縣東,唐杜佑《通典》卷175壁州廣納縣記載,“歌籟山在縣東七里,上有城,極險峻”;《方輿紀要》卷68通江縣記載歌籟山在“縣東六里”,下有諾、宕二水,水石相激,聲如呼諾。

三花山便是今日的方山,相距壁州城西南六里。突出眾山,其形如鬥。東北八十里處還有六峰山,東六十里處有大鐘山,突起萬山中。城南二十里處的銅缽山,當時盛產銅而命名。

朱元鄉與竹峪鎮接壤處的包台山,突兀一方,高出眾嶺,適合登高遠眺,形似待放的蓮花而得名,故有詩曰“離開竹峪難為關,除卻包臺莫好山”。

壁山以西一江之隔的千佛崖,據說是由一代女皇武則天捐出胭脂粉錢所修建。相傳幼年時代的武則天,曾經隨時任利州都督的父親武士彠來壁州,在此度過了美好的童年。

武則天稱帝后,感念壁州百姓當年對她的照顧,省出部分胭脂粉錢,命人修建了千佛崖,祈佑蒼天賜福壁州的百姓。壁州百姓同樣感謝武則天,便在州治以西的城門外,修建了一座五駕馬車並駕齊驅的石橋,據說當時稱為武媽橋,如今名為五馬橋。

還有紀念宋資政殿大學士中大夫、四川宣撫使安丙業績的安公祠;明萬曆年間知縣魏卦建了文昌廟,清咸豐時進行重建,後改為娘娘廟,香火不絕,等等。

壁州,一座興於唐初的石頭城,興衰與榮辱,列入歷史典籍裡。

歷代刺史成就一座城

在唐朝“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行政版圖上,壁州在巴蜀之地,雖然相距長安不太遠,但因偏居秦嶺以南,中間隔著米倉山。兩重大山的阻隔,加壁州管轄的範圍狹小,人口又不多,經濟相對較落後,由此成了帝王將相、達官貴族,以及備受打壓者的流放之地。

風物|蒲江濤:唐時壁州鎖秋月

開元15年地圖

太和三年(829年)二月,唐文宗聽信王智興讒言,任命勇敢善戰、氣蓋三軍,剛在前線作戰立功的石雄為壁州刺史。唐朝宰相李藩,因為沒有感謝推薦他為天官侍郎的李昭德,被昭德奏諫黜為壁州刺史。

光啟二年(886年)三月,唐僖宗任命護駕有功的王建遙領壁州刺史一職,開創了將帥遙領州鎮的先河。哪知,王建對此很不滿意,於是糾集各方勢力攻佔蜀地,並於天覆七年(907年)建立了大蜀,史稱前蜀高祖。

之後,於慎思、唐彥謙也曾貶任壁州刺史。唐彥謙赴任後的某一個黃昏,曾夜潛壁山寺,放眼壁山春日“夜合庭前花正開,輕羅小扇為誰裁”的景緻,面對身後古寺“高高山頂寺,更有最高人。定起松鳴屋,吟圓月上身。雲藏三伏熱,水散百溪津。曾乞蘭花供,無書又過春”的景象,不由得悲從中來,悽然曬出了內心“策策虛樓竹隔明,悲來展轉向誰傾”的迷茫與喟嘆……

真正燦爛壁州的時光,當屬唐代名相鄭畋抱病留居壁州的歲月。從他所著《壁州新建山寺記》一文中,可以窺見唐時明月輝映壁州的盛況。

中和三年十月,鄭畋卸下宰相一職,換來次子鄭凝績擔任壁州刺史的機會。他在鄭凝績、侄兒等人的陪伴下,一路到達天高皇帝遠的壁州。

風物|蒲江濤:唐時壁州鎖秋月

通江縣佛爾岩石窟

此後一年間,鄭凝績“峻以御下,清以滌己,修飭政理,安調黎元”,在壁州創造了“吏不為奸,市肆豐溢,民淳歲捻,寬泰樂輸”的政績。鄭畋也在這裡迎來了自己安寧的晚年,得以享受“父子歡笑,適於旦夕,高散無累,樂其幽曠,遨遊壁山勝境之所”的天倫之樂。

此前,有人在壁山“鑿石架篁……高懸旗幡”,修建“峭壁危棧”,鄭凝績“乃於舊亭東隅建構佛宇,召僧匡信主其事”,大興寺廟規模,“為堂三間,徘徊為門,為廊二十六間……廊外為僧房、皰廚十數間”,並在寺廟外“立真室精舍”數十間,這些“精舍”剛好“負山面江,雄壓勝地”,實乃家父鄭畋日常起居最佳的場所。

對於遠離戰火、鐵血殺戮和朝廷紛爭的鄭畋來說,壁州城下“日月光照,風雨所交,鍾梵松篁,鏗鏘滿聽,千家甍棟,歷歷在眼,晨煙夕豔,輝燦戶庭”,正適合自己每天抱病撫須,飽攬眼前的勝景,暢抒人生最後的清靜。

孰料,次年一詔聖旨,鄭凝績改調天彭(今彭州)任刺史。此時,璧山寺內佛像還未配齊,計劃中的“引泉濆瀑,開巘構閣,輝朱軒於雲際,架丹楹於雲表”也未完工,倉促之餘找來“法像、碑揭、侍衛”安放於寺內,又“特命良匠,嚴飭新以纓絡珠金”,最終在七月八日“迎禮於新室,眸容慈相,拱衛完嚴”。新建壁山寺,當是鄭畋有生之年最後的大事,之後隨子前往彭州,並在彭州病逝。

風物|蒲江濤:唐時壁州鎖秋月

通江縣城以西千佛崖的千佛屏

明英宗天順年間,當地鄉紳在城南建四賢祠,同堂受祀的除了南宋抗元名將向佺、明監察御史向翀、通判向閣三位通江本籍人,還有鄭畋,足見他在民間的影響。

四賢祠已經毀於民國時期,壁山寺院業經幾翻毀壞和重繕,終於今日再現當年的盛況。

一根竹鞭改變一個人

唐朝流行壁州鞭。這種竹鞭生在斷裂的壁巖中,其實就是斑竹和水竹的地表莖,最適合做馬鞭。因為盛產地在壁州,所以又叫壁州鞭。

當時交通不發達,這種鞭的產量又少,所以就成了貢品,主要獻給皇上、宰相和重臣,可以說是十分名貴,千金難求。羊士諤便因採得這樣一根竹鞭而如獲至寶,欣然賦《野夫採鞭於東山偶得元者》一詩曰:“追風豈無策,持斧有遐想。鳳去留孤根,巖懸非朽壤。苔斑自天生,玉節垂雲長。勿謂山之幽,丹梯亦可上。”可見當時的人們都為擁有這樣一根壁州鞭而自豪。

可就是這樣一根壁州鞭,不僅成為“肇事者”,還引出了兩位詩人“以鞭自喻”的精彩對吟。

唐憲宗元和五年的一天,元稹和劉士元先後投宿華陽縣敷水驛,兩人為爭一間廳房發生爭執。劉士元拿起手中的壁州鞭,不僅打傷了元稹的臉,還轟動了當時的朝野。

劉禹錫聽說此事後,寄贈了一隻文石枕和一首詩給予元稹褒獎和鼓勵,元稹隨後回贈了一根壁州鞭和一首答謝詩。元稹在《劉二十八以文石枕見贈,仍題絕句,以將厚意》一詩中說:“枕截文瓊珠綴篇,野人酬贈壁州鞭。用長時節君須策,泥醉風雲我要眠。歌眄彩霞臨藥灶,執陪仙仗引爐煙。張騫卻上知何日,隨會歸期在此年。”

他巧借一根竹鞭的描寫,由衷感謝劉禹錫仗義執言。劉禹錫再以《酬元九侍御贈壁州鞭長句》一詩回覆元稹,他在該詩中依然以這一根竹鞭為話題:“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贈比雙金。初開郢客緘封后,想見巴山冰雪深。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

劉禹錫對這根壁州鞭的甚贊,其實就是讚揚元稹能夠守住正直不阿、堅貞不屈的節操。正是他們共同的志趣和操守,兩人後來一直保持著唱和關係。

風物|蒲江濤:唐時壁州鎖秋月

通江縣城以西千佛崖內的七級佛塔

不僅如此,這樣一根壁州鞭,還引發了政壇的震盪。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記載:貞元九年(793年)二月的一天,有人給宰相陸贄贈送了一根壁州鞭,卻被陸贄斷然拒絕了。唐德宗為此託人告訴陸贄:“卿清慎太過……如鞭靴之類,受亦無傷。”德宗認為陸贄清廉謹慎得太過分了,勸他收下馬鞭、長靴之類無傷事體的小贈品。

陸贄不但再次拒絕了德宗皇帝的建議,還給出了拒絕的理由:“監臨受賄,盈尺有刑,至於士吏之微,尚當嚴禁,矧居風化之首,反可通行!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

他說自己身居相位,本身就是風俗教化的倡導者,一旦賄賂的途徑經他之手被打通,收受馬鞭和長靴的賄賂之風便會愈演愈烈,最終發展到贈金送玉。

他之所以拒絕別人贈送的馬鞭、長靴等物品,就是帶頭自律自制,守住“拒賄”防線,防止“鞭靴之類涓流不絕”而致“溪壑成災”,最終止住行賄之人因與自己產生私情而提出過分的請求,避免由此滋生的腐敗和給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他還告訴世人“不受乃其常理”,意思是說不接受他人禮品和錢財才是常理。

眾所周知,涇原之變發生後,德宗倉皇出跑,眾臣紛紛避開皇帝唐德宗四下逃逸了,只有陸贄、盧杞、白志貞、趙贊等十幾個大臣跟著他。陸贄作為主心骨,陪伴德宗逃到奉天后,在那裡組織了流亡政府,並全權安排逃難中的政治運作。他在當宰相期間,為唐朝後續發展做出了各種改革建議。

沒想到,一根小小的竹鞭,再次引發了德宗對陸贄的惡恨。德宗雖然欣賞陸贄的才能,但不喜歡他從來都不懂得迎合自己,老是給自己提意見和缺點,這讓唐德宗非常不高興。

貞元十年(794)十二月,德宗憑藉陸贄是否接受這一根壁州鞭的言論,趁機罷免了陸贄的宰相職務,把他降為太子賓客。次年四月,陸贄再次被貶為忠州別駕。

在忠州,陸贄一待就是十年。在這十年間,陸贄深居簡出,人皆不識其面,直到去世。陸贄貴為宰相而嚴拒各級部門的“進貢”於門外,堅守“不擾為安、不取為與、不害為利”的為政之道,最終換來後人對他一生“清正廉潔,不貪為貴,份外之財,分毫不取”的評價。

壁州,伴隨唐朝的滅亡,歷經時代的變遷,終於在北宋熙寧五年消失在中國行政版圖上,再次恢復了她本來的稱謂——壁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