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 由 顏威說歷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30
簡介魯迅的“立人”魯迅小說入木三分地揭示了皇權專制體制下麻木、愚昧、迷信、守舊、卑怯、順從、軟弱、偽善、狡猾以及奴性十足的國民

革加顯念什麼

《故鄉》

魯迅的《故鄉》創作於1921年,最初發表於《新青年》雜誌第九卷第一號,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故事的開端就是從一個遊子返鄉將到未到時寫起。他羈旅於“遠哉遙遙的異地”,今天他回到時時縈繞於夢中的故鄉,看到的卻是蒼涼蕭條的荒村,心情是多麼矛盾。他這次“回鄉”的目的是為了“永別”故鄉。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就在這蒼茫陰晦的色調中,當母親一提起“閏土”這個名字時,讓他眼前一亮,像一個陰鬱幽暗的舞臺上,忽然燈光通明,深藍色的天幕上出現了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一望無際碧綠的西瓜田。

就在這童話般的神奇絢麗的背景下,“我”的理想中的“小英雄”——智慧而勇敢的少年閏土亮相了,他項帶銀圈,手捏鋼叉,是那樣生氣蓬勃,機靈無畏。閏土在“我”的心目中就是“美麗的故鄉”的象徵,是我最景仰的“小英雄”,也是“我”希望的寄託。不管故鄉的現狀是怎樣的“蕭條”,“沒有一絲活氣”,但只要生氣勃勃的閏土還在,只要他還有當年用鋼叉向碴盡力刺去的勇氣,還有當年裝弓捕雀的智慧,“我”就不會感到心的“悲涼”。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就十分關注閏土的現狀,當母親告訴他,閏土的“景況也很不如意”時,當過了幾天一個瑟索而勞瘁的閏土站在他面前時,“我”不僅沒有頹傷,而是顯得那樣興奮。

生活的“不如意”並不要緊,只要不逆來順受,仍然拿出童年時代使“我”欽佩得五體投地的智勇向逆境搏擊,只要瑟索勞瘁的外形中的心臟仍像昔日似地躍動,就能在坎坷中迎來坦途。直到閏土稱“我”為“老爺”時,他才“打了一個寒襟”,像一盆冰水劈頭蓋臉地淋下來,使 “我”從希望的高峰跌入失望的深淵。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閏土已經不是昔日的閏土了,他不光外形變了,這個昔日的“小英雄”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壓榨下,已經變成了“木偶人”。

既然少年閏土以及閏土和“我”的友誼是故鄉“美麗”的象徵,那麼現在閏土變了,“我”和閏土的不可逾越的隔膜產生了,故鄉也就顯得黯然失色,無所留戀了。

在《故鄉》中,魯迅運用最多的手法就是對比,首先是故鄉對比。

魯迅記憶中的故鄉是:色彩明快、豔麗、富有生氣,是一幅“神奇的圖畫”。但現實中的故鄉卻是:荒涼、沉重、窒息。陰晦的天氣,冷風嗚嗚

響,“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魯迅記憶中的閏土是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跟“我”說話時毫無拘束,送“我”貝殼和羽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懂得許多生產和生活知識,在“我”心中簡直就是一個小英雄。

但現實中的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已經變作灰黃,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戴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反應遲鈍,神情呆滯,滿臉愁苦。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如今的閏土已經被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內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該如何擺脫現狀。他要了魯家的“香爐和燭臺”把幸福的希望寄託在神靈身上,希望神靈能幫助他擺脫現實的窮困和痛苦,希望能交上好運,改變這苦難的現狀。

那麼,是什麼把這個活潑伶俐、勇敢能幹的少年變成為一個愁苦不堪、遲鈍麻木的“木偶人”呢?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造成的,是那個黑暗的社會。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魯迅的《故鄉》不僅對當時民眾逆來順受、麻木軟弱悲嘆與控訴,將舊中國弱肉強食的社會本質和國民奴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更是揭示出這種國民劣根性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千百年皇權專制體制造就的。

雖然革命推翻了清朝,但社會現狀根本沒有一絲的改變,中國廣大的民眾日益貧困,依然過著飢寒交迫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還是那個專制暴政的社會,還是那個皇權專制的體制。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皇權專制體制

皇權專制體制是“集權”與“獨斷”的“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收天下之權歸於一人”的體制,是權力不受限制的國家和社會管理體制。

這一體制在擁有等級特權龐大的官僚利益集團支撐下,以郡縣制為基礎,自上而下實施嚴密的大一統治理。其最主要的兩大職能:一是年復一年向全體平民徵收賦稅;二是一切都是為維護權力的絕對掌控。

求穩、維護統治是皇權專制體制的第一要旨。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與皇權專制制度相伴而生的,乃是等級森嚴的官僚體制。官僚制度源之於皇權,服務於皇權,是保障皇權絕對性、保障皇權控制社會的國家機器。

各級各類官僚都不過是君主的工具,而國君則是那個手握乾坤、發號施令的人。在國家權力的執行中,皇帝的個人意志,他的思維的隨意性,他的興趣愛好,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情緒發洩,他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時刻發揮著重要作用。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在皇權專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將土地資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如果老百姓要種地,必須接受地主的高額地租剝削。向全國的“編戶齊民”徵收繁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

這樣,就使得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能夠掌握強大的物質力量,以支援其皇權專制統治。

在皇權專制制度下,人們惡之最甚者,莫過於天下沒有一個人被當作人看待。皇帝也不是人,而是神。人們對皇帝只能像奉若神靈一樣,無限崇敬,頂禮膜拜。

廣大的臣民,儘管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別,但對於皇帝來說,都是奴隸。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在皇權專制獨裁的淫威下,人的本能就是服從,人的精神狀態只能是“臣誠惶誠恐”,“小民死罪死罪”。

皇權專制體制有著極強的生存力和穩定性。它設計精密、機制完備,長於操控權力場域中“法”“術”“勢”這三大要素,生成了無形卻緻密的制衡網路,透過宗法血緣為代表的連結點將統治者的意旨傳輸到所有末端。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為確保自身不受威脅,這張大網對內包羅全部社會成員,大行體制化、同質化之道,對外封閉自守、嚴防死守,竭盡全力殘酷處置形形色色的異己分子。

對付民眾,則透過監視、處罰、鼓勵相互揭發等手段使之始終處於惶恐、驚悚、互不信任的心理壓力之下。對付官僚,則將升遷、貶謫無序化,使賞功罰過帶有極大的隨意性,賞罰在時間上、方式上無規律可循,加深官僚的惶惑感。時刻警示全體官民牢記自己脊樑已斷,終生為“奴”的本質屬性,終而喪失主體人格及自我意識。

所以,魯迅說要改變民眾悲慘奴隸般的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而改變這腐朽的社會制度,就必須先“立人”。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魯迅的“立人”

魯迅小說入木三分地揭示了皇權專制體制下麻木、愚昧、迷信、守舊、卑怯、順從、軟弱、偽善、狡猾以及奴性十足的國民。而每一個國人要過上自由、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亦“首在立人”。

人格的獨立是以個人的獨立為前提和條件的,沒有個人的獨立,人格的獨立就無從談起。魯迅認為,只有首先把“個人”從“群體”中分離出來,人的生命個體性得到承認,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得到承認,才能逐漸實現個人的獨立。

《故鄉》這篇小說收錄在魯迅的《吶喊》文集中,點選直接購買《吶喊》。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詩漫】魯迅-吶喊 精裝版

檢視

兩個版本,都可以。

再讀魯迅的《故鄉》:皇權專制體制、弱肉強食的社會與民眾的奴役

魯迅作品精選:吶喊 作者魯迅的書 煤炭工業出版社精裝塑封

檢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