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如何對孩子進行美育教育?這本《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裡有答案

  • 由 京報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26
簡介《萬壑松風圖》南宋 李唐在“閉感”外,作者還提出了一系列頗為別緻的概念,如在“第五章 斑斕的底色”裡提出“框架律”“重複律”“對比律”“和諧律”“委婉律”,這五種形式的界定提供了欣賞、讀解與把握藝術品的方法

以美育代宗教可行嗎

“要好玩,要創造,要永久”一語來自文獻學學者喬秀巖,作為一種學術座右銘,指向了一種學術與人生的態度。讀罷王新新著的《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雖然此書針對的是孩子,文字簡潔易讀,但內涵並不簡單,而且其蘊含的內質,與這九字箴言,也差可比擬之了。

如何對孩子進行美育教育?這本《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裡有答案

《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王新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

首先說“好玩”。書中全以父親(作者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帶領女兒學習的視角切入,為了貼合孩子的特點,作者往往放低姿態,譬如教女兒觀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作者給出的方法是貼紙,感受畫面的“音樂”:

王希孟的長卷《千里江山圖》,接近十二米長,我教我女兒,就把這個畫卷複製品展開,給她一些蝴蝶圖案的貼紙讓她誦讀《夜雨寄北》這首詩,每念一個字就貼一隻蝴蝶,根據連綿起伏的山巒和若隱若現的路徑,在畫面上,像拼貼畫一樣,起起落落,高高低低地排列拼貼,宛如五線譜,非常有音樂感,有意讓她無意識地感知中國長卷婉轉的形式意味。

讀到這一段,一幅父親與女兒在青綠山水長卷前俯身或屈膝貼蝴蝶貼紙的場景就躍然而生了。或者也可以說,無論是讀詩還是觀畫,美育過程都是在日常的趣味裡展開的。

其次說“創造”。作者是一位藝術學學者,所以在教育過程中,也會將自己的藝術理論應用起來,甚而教育過程也會使他產生“妙悟”,使他得以“創造”。

作者在“第一課 敏感的感覺”裡,舉出透過詩畫來學習的八種感覺,先舉“視覺”“觸覺”“味覺”“聽覺”“膚覺”,以感覺器官來分類,注重感受性,較為新鮮。但是能展示作者的創造性的卻是之後的段落,在“通感”這一大眾熟稔的概念之後,作者忽然提出“閉感”。“通感”為各種感覺的會通,前面所列五種感覺的開放與融合,但是“通感”之後有“閉感”。作者隨即提到,這是他相對於“通感”提出的新概念。這其實也是一個概念的“歷險”。“通感”意味著開啟所有的感覺。如果將這些感覺一一關閉呢?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閉感”這一概念或方法,嘗試了這些可能性。作者發現,“閉感”即放大。由於關閉了其他感覺的通道,猶如將單個的感覺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因而獲得了細緻入微的獨特效果,反而對藝術品有了更深的認識。正所謂關上了所有的門,卻打開了另一扇門。譬如讀唐代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一詩,此詩的結尾“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向來是被反覆分析的名句,作者認為,正是因為在前面十句裡,作者使用了“閉感”的手法,極力渲染“湘靈鼓瑟”的聽感,視覺反而得以“放大”,所以偶然瞥見這千古難逢的“風景”。錢起的這一神來之筆,可以說是“閉感”的結果。這一闡釋不僅可以用於理解作品,而且也生動地詮釋了藝術的一種可能的創造過程。

除了新創概念,另一重“好玩”在於“詩畫融通”。雖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已是大眾的常識。但是如何以詩解畫或以畫解詩或畫詩互解卻還是一個開拓較少的領域,大多隻是停留在感受性與描述性的階段。作者以“詩畫融通”為目標,所舉例皆是詩畫並置,互相發現。如上述“閉感”的闡釋與應用,除錢起的名詩外,又舉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為物件,作者分析此圖具有“北宋山水畫黝黑如椎碑的特點”“刻寫山體,正是用密實重疊的小斧劈皴,塑造出銅雕鐵鑄的效果,引入觸控其山岩質感”。如此一來,透過五種感官的感覺以及“通感”“閉感”的方式,作者實際上已經找到了一種闡釋藝術品的新方法。

如何對孩子進行美育教育?這本《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裡有答案

《萬壑松風圖》南宋 李唐

在“閉感”外,作者還提出了一系列頗為別緻的概念,如在“第五章 斑斕的底色”裡提出“框架律”“重複律”“對比律”“和諧律”“委婉律”,這五種形式的界定提供了欣賞、讀解與把握藝術品的方法。譬如“框架律”,作者以杜甫的名詩《絕句》為例,認為杜甫將不同的“空間”組合起來,因而獲得奇妙的效果。而不同的“空間”,則又可以比擬為中西繪畫裡的“框架”。

以繪畫觀詩,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黃鸝鳴翠柳”,是中國工筆花鳥,如同宋徽宗的《梅花繡眼圖》;“一行白鷺上青天”,乃寫意山水;“窗含西嶺千秋雪”,是西洋油畫風景特寫,如同馬蒂斯的《開著的窗戶》;“門泊東吳萬里船”,乃焦點透視規範的油畫風景。全詩詩中有畫,前後兩聯,框架不同,體現完全不同的空間組織方式,很容易給孩子生動展示中西繪畫的形式差異。

如何對孩子進行美育教育?這本《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裡有答案

委拉斯凱茲《宮娥》

在對此詩的講解裡,作者應用其視覺文化知識,創造了“框架律”的形式概念,因而富於趣味地解讀了這首名詩。

最後說“永久”,意思是書籍或寫作具有“永久的價值”。我想將之引申為作者的目標,也即作者在卷首提出的“美育之道”。前述種種“詩畫融通”,種種“好玩”與“創造”,皆可以說是“途徑”,目標是通往一種“全人”的教育,也即養成“健康、完整、和諧的人格”。因此,此書的目標並不僅僅止步於詩畫的鑑賞教材,或者兒童教育,而是形成一種既傳統又現代的人格。這既對應中國古代君子的教養,又對應西方的公民的素養。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紀之初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其目標也是以藝術作為培養人格,建立現代國民的基本素養與人格。王新在此書裡提出的目標亦是如此。

“要好玩,要創造,要永久”這九字箴言,知難行亦不易。這本《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既寄有一位父親愛護孩子的初心,又實施了作者進行“全人教育”的志向,更難得的是融合了一位學者在藝術鑑賞與藝術理論領域探索的經驗,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並且讀後——按照作者提出的“微妙感”——或者“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著作。

(原標題:要好玩,要創造,要永久 讀王新《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

流程編輯:U06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