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過年走親訪友時 禮儀規矩如何遵守

  • 由 廣西日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9
簡介李曉徵是中國家庭教育(高階)指導師,也是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她說,外國朋友給的禮物或爺爺奶奶鼓勵晚輩拆紅包,那就大大方方當面拆,但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還是講究不當面拆紅包,家長應該教育孩子遵循這一習俗

朋友生小孩發紅包祝福語怎麼說

寒假來了之話題篇

南國早報記者 蔣曉梅 黃婧 實習生 馬薇

如果說期末考試是學生學習情況的“晴雨表”,那麼春節串門時,孩子的言談舉止則是家庭教育的“試金石”。每到春節前,一些家長都臨時抱佛腳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但一些傳統禮儀是否要全部照搬,也讓他們感到糾結。近日,南國早報記者採訪了教育專家、禮儀專家,探討過年期間有哪些禮儀需要注意,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將傳統禮儀與家庭教育有效融合。

1 困惑一:紅包能不能當面拆?

按中國的習俗,過年時長輩少不了會給晚輩打紅包。過去,會有一套比較講究的禮儀,如紅包要雙手接,要對長輩說祝福語,不能當面拆紅包等。現在,如何做才能既傳承了傳統禮儀又體現良好的家教,家長們對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吳女士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家裡一位親戚過年時給姑姑的孫女打了個紅包,小孫女當場就拆開了,發現只有100元,很失望地說“才100元啊”。那一刻,親戚的臉漲得通紅,姑姑也很尷尬,立刻訓斥孫女不懂道理,孩子當場就哭了,一時間場面混亂。

“因此每次過年前,我都會對兒子耳提面命,拿到紅包不能當場拆。”市民吳女士說,平時他們比較隨意,不太注意讓孩子守規矩,不臨時抱抱佛腳,生怕孩子會做出令人尷尬的事情來。“雖然現在不像過去那麼嚴格守禮,但不當面拆紅包,拿到紅包要道謝等一些基本的禮貌還是應該注意”。

不過,對於當面拆紅包的事,市民秦女士並不那麼在意。她表示現在過年打紅包就是圖個吉利,沒必要像過去那麼講究。以她家為例,春節爺爺奶奶給了孫子一個壓歲包,還會鼓勵孩子直接拆開,就是希望看到孩子驚喜的表情。

專家觀點:中華禮儀學者、弘禮禮儀學院院長創辦人孫劍虹先生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傳統禮儀其實也在不斷更新。春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發紅包是民眾普遍熟知的傳統習俗,紅包寓意著祈福平安圖吉祥,發紅包是要講究一些規矩的。

李曉徵是中國家庭教育(高階)指導師,也是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她說,外國朋友給的禮物或爺爺奶奶鼓勵晚輩拆紅包,那就大大方方當面拆,但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還是講究不當面拆紅包,家長應該教育孩子遵循這一習俗。她提醒,如果提前告知後熊孩子仍不配合,家長不能因為覺得沒面子就當面訓斥孩子。首先應該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跟大家致歉,再把孩子帶到沒有人的地方,單獨跟孩子講道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首先應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能一開始就批評孩子。

2 困惑二:過年聚餐晚輩是否最後動筷子?

親人聚餐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環節,按照古代傳統,就餐必須先等長輩坐下晚輩才落座,長輩動筷後晚輩才能就餐,如今是否還要遵循這樣的傳統禮儀,也讓不少家長困惑。

“如果其他孩子都動筷子開吃,就我拘著孩子不允許夾菜,場面也很尷尬。”家長劉女士講起了她去年的一次春節聚餐經歷。那天,她們和其他兩家人一同去姨媽家拜年。由於要做的菜比較多,很晚了還沒有開席,姨媽招呼大家先吃。其他兩家人聽到孩子喊餓,就開始給小孩夾菜了。

由於出發前,劉女士先跟兒子說好了,長輩不動筷子小孩不能先吃,兒子就問:“不是說長輩不動筷子我們不能先吃嗎,為什麼其他小朋友就吃起來了。”劉女士說,當時她覺得有些糾結,她想讓孩子守禮,但在那樣的情境下拘著孩子不動筷子,顯得太特立獨行。

家長黃女士則沒有那麼多糾結,她認為社會在進步,長輩落座晚輩才能落座等形式太過死板守舊,孩子餓了就可以先吃,彼此之間都是親戚,長輩不會和孩子計較這些流於形式的東西。

專家觀點:孫劍虹認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很多人已經漸漸淡化這些就餐禮儀程式。“傳統禮儀是可以變通的,但進行家庭教育時還是要遵循禮儀規則。”孫劍虹認為,在家庭教育中,不主張家長向孩子傳遞先動筷落座的做法,若是晚輩因特殊原因違背了就餐的程式,要有禮貌地說明原因並向長輩表達歉意。“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孫劍虹說,如果父母講禮儀做到位了,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也是家風的傳承。

李曉徵認為,現在有些家庭非常民主,不一定要等到長輩上桌後晚輩才落座,但有些傳統家庭仍然嚴格地堅持長幼有序。家長需要提前瞭解所拜訪的家庭,再提前告知孩子,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就餐規矩。但不論去什麼樣的家庭吃飯,一些就餐的禮儀,如不能隨便亂翻菜、不能把自己喜歡吃的全夾到碗裡等,還是需要教導孩子。

3 困惑三:

親戚稱謂搞不清怎麼辦?

在串門時,面對各種親戚關係和錯綜複雜的輩分稱呼,許多人也頗為迷茫。而對於是否有必要弄清輩分稱謂,也存在一些爭議。有人認為只要禮節到了就好,稱呼對不對無傷大雅;也有人認為搞清稱謂很重要。

市民黃女士說,小時候和父母走親訪友,見面打招呼時,父母都會第一時間告訴她,這是誰誰誰,和自己是什麼關係,應該稱呼對方什麼。在黃女士看來,這是一種體現家族親情的儀式感,也是對對方的尊重。“該怎麼叫就怎麼叫,不能說覺得對方年齡小就籠統喊弟弟妹妹。”黃女士認為,如果搞不清親戚稱謂,就容易亂了輩分。

然而市民李先生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只要自己態度誠懇有禮貌,稱謂只是一種形式,不需要太拘泥。“親戚關係不復雜的小家庭還好,大家族的一些親戚關係,不好好推算都搞不明白。”他還認為,萬一對方年紀小,你也按輩分稱別人為長輩,這樣對年輕人來說也是略顯尷尬。

專家觀點:孫劍虹認為,現在許多人對於親戚輩分之間的稱謂不是很熟悉,這是需要注意糾正的。對於傳統輩分的稱謂,歷來要求都是比較嚴格,稱呼不能含含糊糊,這是對人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輩分稱謂是要一代傳一代的,如果這一代人不注重,下一代人更不會注重,這容易形成一個倫理道德的混亂。

在李曉徵眼中,搞清楚親戚的關係,對孩子成長很有意義,因為在家庭系統中,孩子需要知道長幼順序,這對家庭良性運轉很有意義。如果家長確實搞不清楚輩分,可提前做些功課。如果要見的親戚太多,實在記不住稱謂,可以請一個認識的長輩跟著做這趟拜訪。

記住這些禮儀 過年串門不踩雷

相關連結

發紅包:錢不能過手,要用紅包包起來;不能當面拆紅包,不禮貌也不吉利;紅包的金額也有講究,一般都圖個吉祥的數字諧音。另外,晚輩給長輩封紅包,一般金額都比較大,寓意孝順長輩表達感恩之情;而長輩給晚輩的紅包叫利是,金額大小不限,更多是圖個吉利祈福平安,希望孩子能平安吉祥。

餐桌禮儀:餐桌禮儀要遵循“長者先幼者後”的原則。這個原則包括了就餐的位置、落座動筷的順序等。一般來說,中座位、觀景位、面門位等是給長者或尊者坐的。就餐時,通常是請長者先動筷,表達的是晚輩的一種敬畏之心。如果餐桌是可以轉動的,當有新上的菜餚端上桌時,也應先轉到長者面前,讓他們先動筷子品嚐佳餚,以示對長者的尊重。

輩分稱謂:姨姨和姑姑不能搞混淆;不能把表哥稱為哥哥,把姐夫也稱為哥哥;把爺爺奶奶叫成外公外婆,或外公外婆叫成爺爺奶奶也是不適合的。對方是哪種身份和自己是什麼關係,要弄明確,不然不僅鬧出笑話也有大不敬之意。

(根據孫劍虹觀點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