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從退稿到高評分,《離觴》好在哪裡?

  • 由 廣州日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8
簡介著名評論家洪治綱,作家、資深媒體人蕭耳,以及本書作者楊怡芬,圍繞長篇小說《離觴》,討論歷史、日常、女性等話題

籬觴什麼意思

不用訴離觴,

痛飲從來別有腸。

既然活著,

就該好好活著。

《離觴》的動人之中,

不乏力量。

02:00

近日,“大時代洪流中,女性的獨立和哀愁——楊怡芬《離觴》新書分享會”在杭州純真年代書吧舉辦。

從退稿到高評分,《離觴》好在哪裡?

著名評論家洪治綱,作家、資深媒體人蕭耳,以及本書作者楊怡芬,圍繞長篇小說《離觴》,討論歷史、日常、女性等話題。本次分享會由蕭耳主持。

《離觴》裡面有形色各異的青年男女,他們跟隨自己的心與愛,各自選擇了自己的人生路徑。

《離觴》塑造了李麗雲、潘綺珍、秦怡蓮、宋安華等追求獨立的女性群像,她們清醒且堅韌,富有女性力量。小說書寫動盪時局下人們的生存與愛戀,作者的敘述非常自如,極有腔調,自始至終讓讀者如同坐在臺下看戲。明明是生離死別,卻哀而不傷,明明是亂世,卻總讓人覺得生死有命。

從退稿到高評分,《離觴》好在哪裡?

《離觴》作者楊怡芬

談到《離觴》的題目,楊怡芬憶起自己被退稿的經歷,當中就題目改動所做的工作,亦可窺見小說重點的一斑:“我原來的第一稿叫《潮音》。第一稿被退回,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總編輯韓敬群老師覺得這個書名不夠好。第二稿的時候我又換了一個名字,還是跟我們普陀山有點兒關係的,叫《世間音》,但是韓老師還是不太滿意,覺得不夠有味道。失意和詩意,離別之際,其實還有一些悲壯,‘世間音’並沒有顯示出來,然後韓老師選擇了‘離觴’,離別的酒杯,其實也就是離別的宴會,‘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特別有豪邁的味道。這就是《離觴》這個名字的由來。”從書名的選擇,到定稿,隱隱約約透露著書中地域與歷史之間的拉扯、權衡。

從退稿到高評分,《離觴》好在哪裡?

著名評論家洪治綱

《離觴》是一種特定歷史、特定地域之下的寫作。洪治綱認為,《離觴》正面地觸及了歷史,“《離觴》有它的特殊性,這些人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中,所以不得不正面去寫。不寫這個歷史,人物的氛圍就出不來,就沒有一個必要的活動空間。所以這可能也決定了這部小說的處理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洪治綱肯定了楊怡芬處理歷史的能力,“我讀完後感受最深的就是小說裡面所有小的史實細節都非常準確。我在閱讀的過程當中,特別注意環境跟人物的關係,我要看作家怎麼去處理那麼多的史料、人物的貼合度如何。讀完之後,我覺得還是非常縝密的。這部小說的故事,越到最後越精彩,同時寫了浙江在特殊時期非常重要的歷史記憶。”

十年創作,十年甘苦。楊怡芬承認讀了很多相關史料,而且試圖透過自己的努力填補一個小空白:“渡江之後的解放戰爭是很少被寫到的,南方雖然也有戰爭,但是沒有長江以北那麼激烈。那個時期的南方,我覺得在我讀到的文學作品裡反映的比較少,所以我想填補這樣一個小空白。”

從退稿到高評分,《離觴》好在哪裡?

從日常出發,抵達非日常

在歷史敘述的基礎上,蕭耳談到了十分重要的日常書寫,“讀這本書,有一點特別觸動我的,就是作者對於這些歷史和人物日常的書寫。寫小說需要非常真實而準確地抓住那個時期的日常細節,比如說街道、布料、甚至耳環等等,書中寫到大量的日常細節。我很看重對日常生活的書寫,比如當時人的一種時代的意識,包括楊怡芬講的抗戰空軍飛行員,倫理困境等等,我對那些東西特別有共鳴。作家應該怎樣把握一個準確度?準確度是必須的底線,可是很多作家沒有做到,而這本書確實做到了,作者寫得用力、到位。”

從退稿到高評分,《離觴》好在哪裡?

作家、資深媒體人蕭耳

洪治綱十分認同對日常細節、日常經驗的寫作,“一個作家處理日常的能力,其實是一個作家非常基本的能力。所有的小說都是從日常出發,然後一定要抵達的是非日常狀態,反正一定要超出我們常規,要不然我們沒必要去讀小說,看日常生活就夠了。《離觴》讓我們看到了日常,也讓我們看到日常之外的東西。”

對於小說家來說,筆下的日常,是精心鋪排,但也是下意識的自然流露。楊怡芬認為,“小說有兩種走向,一種走向是傳奇,還有一種走向是日常。我很喜歡《紅樓夢》,我覺得日常性裡面可以包含很多東西,所以我自己寫的時候很看重日常生活這一塊。”為了更加了解舟山的民俗,楊怡芬在舟山民俗協會工作三年,從普通會員一直到理事,做田野調查,“我有一陣子非常入迷人類學,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想用做人類學的方法來處理。在這個地方,那個時候他們吃什麼穿什麼,他們的生活習俗。而實際落腳點很小,就是舟山。”

“人總是要吃飯穿衣,即便在身處戰爭中。在我的小說裡,在那段新舊交替時期,只要戰火還沒有直接燒到家門口,人物們的日常生活就會照常展開。”楊怡芬說。

從退稿到高評分,《離觴》好在哪裡?

《離觴》

楊怡芬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吳波

影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戴雨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