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 由 姜中聊文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4
簡介俗話說得好:“藝術來源於生活”,《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的時代背景是清朝,從某個角度來說,或許聽妻入獄制度一直到清朝時期都存在,只不過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取締了,以至於很少人知道

氵刀是什麼字

自從母系社會以來,人們就生活在了一起,開始逐漸形成一個小社會。經過幾百年、幾千年的發展,有能力的人便在這個社會中制定了一些規則,使得社會逐漸趨於完善,而這個規則便被稱之為“法”。

古代的法由三部分組成,“氵(水)”代表著執法如水一樣公平;“廌(zhi四聲)”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明辨善惡是非的神獸;“去”則代表著去除罪惡。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無論任何時代,最直接消除罪惡的手段都是“死刑”,古代的秋後問斬就是死刑的一種。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罪犯被執行死刑前,都會允許他的妻子同住監獄。

被執行死刑的罪犯不是罪大惡極嗎?為何還會這樣做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其中的緣由,或許會改變你對古代“法”的三觀與認知。

歷史上“刑”的發展

奴隸社會時期,君主、皇帝、國王、諸侯王和貴族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對一些不守規則的人,處罰的方式也比較的簡單,大致就有兩種,一種是處死,另一種就是奴役。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處罰的方式也就多了起來。比如,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據記載它的刑就有三千條,其中包括死刑、斷足、宮刑和肆刑。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秦漢時期,朝廷刑罰的目的也不再單純是為了殺人而殺人,主要是為了懲治邪惡和震懾不軌之效。漢武帝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就曾因為李陵的事情被劉徹處以死刑,但最後卻以“宮刑”來代替。

歷史在不斷進步,一些統治者也在積極尋求對刑罰的變革,最終形成了“以積極改造犯人”為目的的理念。比如,隋朝時期的《開皇律》、《大業律》,其中所記載的的刑罰就仁慈了許多。

後來,甚至出現了法外開恩、大赦天下一說。時間來到宋朝時期,針對死刑犯“刑前”的權力,則慢慢衍生出了一套完整的程式,亦或者是執政流程。

一般情況下而言,地方官員審理死刑的案件時,不能夠立即執行,而是需要上報朝廷,經過三司會審才能夠對犯人進行處決,這就是“慎刑”的態度。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簡單而言,地方官只能夠判處犯人的死刑,卻沒有執行的權力,需要一層一層地上報才行,最終決定權歸朝廷所有,刑部同意後才能做出終審裁決。

刑部批覆後,死刑也不能立即執行,而是需要等到同年的秋季、冬季,或者是來年的冬季、秋季,這也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所看看到的“秋後問斬”。

為何會如此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上述咱們提到“刑”的目的是為了震懾宵小、改造犯人。冬季、秋季時期,老百姓基本上農活都忙完了,可以去現場觀看這些事情。

一方面能夠讓老百姓避免出現類似的事情,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也能夠避免地方官府草菅人命,畢竟公開透明才能夠起到監督的效果。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另外,死刑犯在被斬首的前一天,政府需要提供的好酒好菜,也要讓家人們進行探視,交代臨死前的遺言。押赴刑場的時候,死刑犯要有言論自由,若是喊冤者則需要案件重審。

影視劇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刀下留人”一幕,其實就是因為有人上訴到了上級,此時執行官必須立刻中止死刑。當然,被斬首的人組需要親屬收斂其屍體,政府對一些孤寡者也要給予相應的救助。

從時間上來看,大約在漢朝時期,由於受儒家思想影響嚴重,“恤刑慎殺,先教後刑”的觀念便深入人心,所以“刑”的標準也在不斷趨於“仁”的中心思想,“聽妻入獄制”就是其中之一。

九品芝麻官中的一幕

1994年,周星馳曾出演過一部電影名為《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此劇主要講述了包龍星立志學先祖做個清官,長大後靠著捐錢得到了一個候補知縣,也就是九品芝麻官。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任職期間,他遇到了水師提督之子常威玷汙了戚家少婦秦小蓮的事情,醜行敗露後又殺了戚家13口人。此時,常威的父親靠著自己的影響力,顛倒黑白、戚秦氏被冤枉。

包龍星晚上潛入現場查驗屍體,雖然知道了非中毒而死,但卻落入了常氏父子陷阱,被判處了死刑。這個時候,包家人給他找了一個名叫“如花”的女子圓房,為包家留下一些香火。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只是覺得搞笑,畢竟古代哪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死刑犯一般都是罪大惡極之人,臨死之前又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其實不然,九品芝麻官中的一幕不僅真實存在,而且還曾一度被納入古代的“刑”中。根據歷史的記載來看,這一幕出現的時間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名字叫做“聽妻入獄制度”。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根據《後漢書·吳祐傳》的記載:“即移安丘,逮長妻,妻到,解其桎梏,使同宿獄中,妻遂懷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即使是犯了死罪的犯人,亦或者是造反等不可饒恕的罪過。

這些人在臨死之前,都需要法外開恩,讓他們的妻子進入監獄,與他們進行最後一晚的恩愛時光。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從“妻遂懷孕”四個字便可以看出來,就是為了給他們留下子嗣。

聽妻入獄制度

“慎殺”、“聽妻入獄制度”等為何都是出現在漢代呢?其實原因也非常的簡單。漢朝前期雖然統治者崇尚黃老之學,但在中期推行的卻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崇尚的又是“仁”。

在這樣的思想下,即使漢朝的犯人是死刑犯,但他們也有著生育的權力。原因之一就是儒家崇尚“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的觀念,無論是平民百姓,亦或者是帝王將相,後代、血脈延續都被譽為人生大事。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封建社會時期,兒孫滿堂被視為家族旺盛的標誌之一,每一個人為家族開枝散葉都是既定的責任與義務,“無子無女”會被別人看不起,也是一種不孝、不敬祖先的表現。

在思想相對封建的古代,這樣的家庭會被人厭惡的,甚至打心眼裡看不起。當然,除了封建思想之外,與古代特殊的客觀環境也有一定的原因。

古時候人口的生育率是非常低的,死亡率則很高,導致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很低。農業社會時期,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有足夠多的人才有足夠大的力量。

每一個時代的統治者,都會想方設法提高人口的出生率,以提高國家的整體生產力。在思想與客觀環境的影響下,若是讓死刑犯的家人無後,無異於讓整個家族陷入絕望。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當然,若是直接給死刑犯減刑,對受害人也是不公平的。酌情考慮之下,聽妻入獄制度便應時而出了,就是在死刑犯臨行刑前一夜允許妻子前來同住一晚上。

那些沒有妻子,亦或者沒有成家的人,他的家人也會花錢買一些女子進入監獄之中與男子同住,以實現血脈的延續,避免家族香火的斷絕。

留下後代那便是再好不過了,若是沒有留下後代也只能順其自然了,總的來說法外有情,但是法卻不容情乃,更不可能讓死刑犯擺脫罪行,“聽妻入獄制度”算是給他們的最大恩惠。

從社會的角度而言,太給家中年邁的父母一種慰藉、一種希望,從國家的角度而言,也能夠為人丁稀薄古代提高人口數量,有了人才有生產力、軍隊,國家才能夠更快更好地 發展。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在這個制度下也有著一個故事!東漢有一個叫毋丘長的孝子,她的母親被喝醉酒的無賴打了,結果毋丘長失手將無賴打死。雖然情況不怪毋丘長,但古代殺人就需償命,毋丘長因此被判死罪。

不過,當地的官員念及他的孝道,便讓其妻子進入監獄與其同住,直到懷孕方才離開。秋後問斬的時候,毋丘長的妻子也告訴丈夫自己懷孕了,而這段故事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流傳。

或許當時不叫“聽妻入獄制度”,但兩者卻是一回事情。後來,這件事情慢慢就演變成了被判處死刑的囚犯,成婚的男子可讓妻子來到獄中同住,直到懷孕為止,未婚的男子家人可幫尋覓姑娘,到監獄為其留下血脈。

俗話說得好:“藝術來源於生活”,《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的時代背景是清朝,從某個角度來說,或許聽妻入獄制度一直到清朝時期都存在,只不過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取締了,以至於很少人知道。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為何會允許妻子入獄同住?原因很現實

正所謂:“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歷史社會一直在向人性化方向發展,“刑”也是同樣的一個大方向,以人為本、教育為先。

總的來說,“聽妻入獄制度”在法律嚴苛的古代能夠存在,有著其存在的意義和時代背景。對於此制度,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