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橙框、藍框還是白框?嘉興的非機動車這樣精準歸位!

  • 由 中國藍新聞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0
簡介為了規範車輛停放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近日,嘉興上線了共享電單車監管平臺,透過搭建市級統一共享車輛規範化管理系統,佈設電子圍欄,以資料分析、部門協同為手段,配套以管理考核辦法為依據,對共享單車企業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實現對共享企業日常運營的

藍框離地多少米

近期細心的市民發現,嘉興市區部分道路非機動車停放有了新變化,出現了橙色與藍色兩種不同顏色的停車區,那麼這兩種顏色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藍框→社會車輛

橙框→共享單車

“你是店長,我和你說一下,你們員工的非機動車全部要停到相應的藍色框裡,不能私設充電線,一個有安全隱患,一個也會造成行人行走不方便……”近日,記者來到市區建國路,南湖區綜合行政執法隊建設分隊的執法隊員正在對道路沿線停車秩序進行整治,執法隊員發現附近一家商店門口的非機動車存在違規停放充電的情況,於是對店家進行了批評教育。

橙框、藍框還是白框?嘉興的非機動車這樣精準歸位!

建國路是嘉興市精細化管理示範路段,綜合行政執法部門對沿線非機動車的停放制定了統一的管理標準。

“我們對於共享單車和社會車輛進行了區分,橙色的框專門用於停放共享單車,藍色的框是停放社會車輛,包括電動車和腳踏車。”南湖區綜合行政執法隊建設分隊副分隊長盛斌彬說,針對亂停放的共享單車,會對其進行暫扣,對相應的商家進行處罰再將車輛歸還,歸還之後會要求他們對定位系統進行最佳化,要求對停放點定位進行得更精確,一個是區域的精確,必須得在黃框裡,第二個是停放位置朝向,一定要車頭朝外向馬路。

在市區一些主幹道路的店鋪門口,還有白顏色的框,這也是用於停放非機動車社會車輛的。

“看到腳踏車、電動車被重新規劃擺放之後,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和道路通行能力,感覺老城區的道路煥然一新。”家住嘉禾北京城的市民張女士說。

橙框、藍框還是白框?嘉興的非機動車這樣精準歸位!

在海寧,非機動車也有規定的停放區域。海寧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根據市民出行實際需求,經過實地考察調研,按照“合理佈局、規範停放、方便市民”原則,在菜場外、車站廣場周邊、學校附近等區域,增設了大量非機動車停車位,全市非機動車停車位新劃設總長已近13000米,約可供9000輛非機動車停放。

橙框、藍框還是白框?嘉興的非機動車這樣精準歸位!

以“框線+非機動車標識”為組合,顏色醒目容易辨認,統一停放後交通秩序得到了提升。此外,海寧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還在市區3個站點各出入口外增設非機動車停車位,劃設總長約1800米,大約可供1200輛非機動車停放。

“針對電瓶車違停行為,我們將施行‘拖離’,並在相應位置貼上‘違停車輛拖移告知單’。”海寧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車主須攜帶相關證件到非機動車違法停車處理點來接受教育處理,透過柔性執法,引導大家文明停車。

數字大腦

破解亂停亂放難題

作為打通嘉興市民出行“最後一公里”的綠色出行交通工具,共享電單車在嘉興的認可度較高,使用人群十分廣泛。記者從嘉通集團瞭解到,截至目前,嘉興市本級共有共享電單車企業4家,分別為哈囉、美團、青桔、獵吧,電單車投放數約2。2萬輛,日均租車量約6。5萬人次。

但當車輛進入市場運營後,框外停車、非法佔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屢屢出現,車輛超投也易引發車輛堆積,該如何切實解決這個難題呢?

橙框、藍框還是白框?嘉興的非機動車這樣精準歸位!

為了規範車輛停放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近日,嘉興上線了共享電單車監管平臺,透過搭建市級統一共享車輛規範化管理系統,佈設電子圍欄,以資料分析、部門協同為手段,配套以管理考核辦法為依據,對共享單車企業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實現對共享企業日常運營的規範管理,為嘉興市品質提升、建立綠色出行提供保障。

橙框、藍框還是白框?嘉興的非機動車這樣精準歸位!

“嘉興市共享電單車監管資訊平臺利用電子圍欄技術,對車輛入欄情況實時監測,管理人員可透過地圖查詢電子圍欄的分佈情況和該圍欄內每家企業車輛停放情況。”專案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將根據每個電子圍欄大小科學設定圍欄最大載車輛,對圍欄超載車輛、久停車輛自動進行工單推送,企業需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工單處理並向平臺反饋,可以有效解決共享單車隨意投放、亂停亂放等問題。

據悉,目前該平臺共接入共享電單車21846輛,採集電子圍欄1297個,其中973個為北斗高精度電子圍欄,支援90度停車技術。

在“全國文明城市”向“全國文明典範城市”迭代升級的背景下,文明行為愈加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在潛移默化中身體力行地踐行著文明舉措。當綠色出行遇上文明停放,是環保與文明的又一次結合,也是體現嘉興城市秩序的新視窗,希望廣大市民朋友們,在日常出行中,將非機動車停放在指定劃線區域內。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街道環境,建立文明的城市環境。

(藍媒聯盟·嘉廣集團禾點點記者 王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