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武王伐紂祭祀百人、李廣難封是跟不上變革,這些歷史真相知道嗎?

  • 由 裡裡楊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06
簡介每一場戰爭或變革的背後所蘊含的真相不是我們看一兩本歷史科普書所能瞭解到的,而歷史的記錄者也可能受各方的壓制不能將真相全部留於文字,就如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雷厲風行,十年間便將西北邊陲的小國成長為戰國七強,但吳起也同樣是改革先

伐紂怎麼讀?

中國上下五千年,從黃帝戰蚩尤的傳說起至清代,中國古代戰爭不斷,那裡有勝利的喜悅亦有戰敗的悲歌,有思家的將士亦有捨生忘我的勇者,有戰爭的奇蹟亦有實至名歸的佳話,有兵敗如山倒的噩耗亦有驚天的戰場逆轉,有兩軍對壘的明槍亦有詭計百出的暗算,有君臣合作無間的佳話亦有王將之間無盡的猜忌,有名將的風采亦有小人物的崛起。

中國歷史的戰爭從不是單純的“戰”或“爭”,而是與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息息相關,這一部綿長的戰爭史是中國的文明史、政治史,亦是一部軍事史。

武王伐紂祭祀百人、李廣難封是跟不上變革,這些歷史真相知道嗎?

這樣一部軍事史,如若記錄詳細,將是一部多麼厚重的中國史,然而,古人們對帝王的起居都能備註得如此詳細,可對戰爭卻“諱莫如深”,即使是歷史上著名的戰爭能留下的文字記錄都寥寥無幾,簡之又簡,即使有,也大多侷限於講述某個英雄的個人事蹟,且帶著濃重的主觀價值傳達,缺乏理性與客觀的分析與還原。我們讀過司馬遷的《史記》及班固的《漢書》就知道,有些傳記還帶著神話傳說,讓後人讀了感覺可信度大打折扣。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其實這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傳統觀念有關,一是文人們往往喜歡宣傳“仁義道德”的作用,卻把求真務實視為“奇技淫巧”;二是文人們認為戰爭是聖人用來治理天下的一種工具,而這工具是“兇器”,大家不必過於注重其中的細節,只需要知道戰略與決策就好。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讓後世的歷史研究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武王伐紂祭祀百人、李廣難封是跟不上變革,這些歷史真相知道嗎?

我們深知戰爭的勝負與軍事歷史的走向,絕不是單靠個人或一條錦囊妙計便可左右的,他是集裝備、訓練、戰略、戰術、後勤以及國家的經濟的綜合體現,對於少之少對的戰爭歷史記載,我們需從戰爭發生時的現實環境以及結合考古發掘等有限的史料來去偽存真。

《軍事裡的中國史》正是秉承這一理念而創作的書,它的作者是冷兵器研究所,一個擁有500萬粉絲的專業軍事歷史自媒體,著有《戰爭事典》《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透過鏡頭看歷史》《信史》等系列圖書。《軍事裡的中國史》此書依託具體歷史記載,透過實證視角,以考古發掘、專家考證、復原介紹的形式,結合多方面周邊原因找出傳說與演議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脈絡,為我們講解了一些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軍事戰爭事件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核心與邏輯。

武王伐紂祭祀百人、李廣難封是跟不上變革,這些歷史真相知道嗎?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意思是: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

《孫子兵法》又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歷史的發展往往會引發戰爭,戰爭又反過來推動歷史前進,而戰爭則離不開軍事因素的影響,因此,只有深入瞭解軍事才能真正理解歷史。

《軍事裡的中國史》不做流水賬式的史料復讀機,也不搞虛無主義的“玄學”歸因,比如說到武王伐紂事件。其實對於歷史,我們更熟悉的是《封神演義》的小說或是影視類作品,這他們的筆下,紂王昏庸、殘暴、濫殺、好色、嗜酒,而周文王、武王則開明正義。真實的武王伐紂是怎麼樣的?事實是:一是紂王未必是昏君,他能文能武,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統一起來,但商朝當滅,皆因商末特別到了紂王時期軍事實力已大幅下降,對周邊的蠻夷部落已沒有能力征伐;二其實武王光伐紂時就曾祭祀了幾百人,然而伐紂的理由竟然包括紂王不認真殺人祭祀祖先,因這樣的理由征伐對方,實在是匪夷所思。

武王伐紂祭祀百人、李廣難封是跟不上變革,這些歷史真相知道嗎?

假如我們不能從歷史史料中甄別真偽,或許我們就真的只能人云亦云了,就像我們一直很困惑的問題:秦國到底是暴秦還是高福利國家?假如我們只看過《史記》,會以為秦國除了苛稅重、律法嚴並無可取之處,秦國賦稅的確很重,律法在商鞅之後也的確很嚴,但其福利卻也不差。如百姓擒得群盜一人官府賞十四金,一金值576半兩錢,這筆數可以說比較可觀,已相當於斬首二級的賞賜了,且秦國對未成人及孤寡也有保護法,還有“隱官”機構用於收容刑餘之人,大體上看,秦國是有一個比較健全發達的制度的。

再如漢武帝時期那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漠北之戰,這場由漢武帝發動,衛青和霍去

指揮,最終搗毀了匈奴的王庭並將他們趕出了漠北的這場戰爭,在《史記》卻只有廖廖幾百字,甚至還是分散於不同人的傳記中。我們能在《史記》中明顯感覺到司馬遷的喜惡,像衛青、霍雲病與後宮帶著關係的,他將衛霍歸為外戚,即使他們打仗如何厲害,卻覺得他們能贏是運氣,不是真本事,他更傾向於李廣這樣一步一步用軍功打拼上來的人物,他能給李廣列傳,卻刻意疏忽了衛霍二人,連對他們贏得了如此盛大的戰爭的過程也惜墨如金,卻對李廣自殺前的細節描述得極其詳細,讓人覺得有些本末倒置,甚至覺得惋惜。

武王伐紂祭祀百人、李廣難封是跟不上變革,這些歷史真相知道嗎?

同樣,也正是這一場戰爭將李廣推向“深淵”,李廣終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而衛、霍二人看起來卻輕而易舉,那麼,“李廣難封”,究竟是天意還是人事?其實,真相的背後是騎兵戰術在變革,而或許正是李廣的騎兵戰術未能跟得上變革的步伐而被淘汰。

每一場戰爭或變革的背後所蘊含的真相不是我們看一兩本歷史科普書所能瞭解到的,而歷史的記錄者也可能受各方的壓制不能將真相全部留於文字,就如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雷厲風行,十年間便將西北邊陲的小國成長為戰國七強,但吳起也同樣是改革先驅,為何吳起改革失敗而商鞅卻成功了?吳起哪裡差了?吳起做的努力絕不只是肯為士兵吸膿瘡這樣的小事,他在練軍陳、編武卒等方面亦付出了心血,但兩者結局截然不同:商鞅死後,秦國繼續使用他的變法,而吳起死後,楚國的變法卻半途而廢了。這背後的原因絕不是因為吳起比商鞅差,而是綜合了君王是否足夠配合、國情是否符合變革要求、民眾的意願、貴族的合作等等。

武王伐紂祭祀百人、李廣難封是跟不上變革,這些歷史真相知道嗎?

《軍事裡的中國史》從軍事制度、地理形勝、君臣名將、衣食住行、演義趣聞等方面,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趣味十足的話題,講解了歷史人物、戰爭及其背後的真相,還給我們普及了古代如何閱兵、如何犒賞軍隊、古代死士從哪兒來的知識,以我們解開一個又一個我們未曾瞭解的謎團,重新整理了對歷史的認知,是一本值得認真品讀的好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