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晉文公重耳攻打鄭國一事,究竟有多少內幕?

  • 由 顧道驚城 發表于 籃球
  • 2022-07-28
簡介燭之武連夜潛入秦軍大營求見秦穆公,希望他可以撤軍,因為秦國與鄭國並不接壤,滅掉鄭國之後,只會便宜晉國

鄭國修的渠如今叫什麼名

在擊敗楚國並順利稱霸中原之後,晉文公重耳立刻想好了下一步該怎麼走。

他要滅掉鄭國。

晉文公重耳攻打鄭國一事,究竟有多少內幕?

重耳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史書給出的解釋是:在重耳流亡時,鄭國國君鄭文公對他非常不禮貌,所以這回是秋後算賬。

這個說法我並不贊同,要知道,重耳繼位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幫助晉國稱霸。

哪怕是在城濮之戰前報復曹衛兩個小國,也是為了激怒楚成王和楚國大將成得臣。

換言之,重耳或許想報復鄭文公,但這絕不是唯一的理由。

在我看來,重耳想滅掉鄭國的這種表述,本身就是不準確的。

對於晉國而言,滅掉弱小的鄭國絕沒有多難,難點在於,滅掉晉國之後如何善後呢?

鄭國位於中原偏西的位置,晉國和楚國想要進入中原角逐,都必須直接面對鄭國。

也就是說,鄭國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滅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比如說,晉國滅掉了鄭國,那麼楚國以後再想進入中原角逐,就必須直面晉國。

一旦大國之間失去了緩衝區,就意味著慘烈的兼併戰直接打響。

而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大國與大國之間雖然經常爆發戰爭,但通常都不是兼併戰。

幾個大國之間互相爆發兼併戰,是到戰國時期才發生的事。

瞭解這些基本史實之後,我們再來看重耳攻鄭,就會發現他只是希望鄭國成為晉國的親密盟友甚至附屬國,而不是準備滅掉他。

重耳的這種想法,的確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為一個名叫子蘭的人,此刻正生活在晉國。

子蘭是鄭國國君鄭文公的庶子,從小就在晉國長大。

基於重耳和晉國的利益,想要讓鄭國徹底親晉,最好的辦法就是幹掉鄭文公,扶子蘭上位。

晉文公重耳攻打鄭國一事,究竟有多少內幕?

可問題就在於:重耳的想法很好,但楚成王並不是傻子。你晉國明目張膽地在鄭國扶持傀儡,問過我們楚國沒有?

如果大家都這麼玩,那事情就複雜了。

今天,晉國弄個傀儡在鄭國當國君;明天,故事的主角換成楚國。

所謂緩衝區,是為了讓各大國都有足夠的安全距離,而不是隔著緩衝區搞各種博弈,因為這種做法很容易擦槍走火。

所以重耳想了一個辦法,他寫信給秦國國君秦穆公,邀請他一起出兵伐鄭,事成之後,會把鄭國一分為二,秦晉兩國平分。

重耳的想法應該是,只要能把秦國拉入局,楚國再想借助鄭國來做文章,空間就會小很多。

秦穆公思考了一番,最終答應了重耳的要求。

後來,當秦晉兩國聯軍即將抵達鄭國的時候,鄭國出現了一位名叫燭之武的高人。

燭之武連夜潛入秦軍大營求見秦穆公,希望他可以撤軍,因為秦國與鄭國並不接壤,滅掉鄭國之後,只會便宜晉國。

秦穆公聽罷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連夜撤軍,並未通知重耳。

第二天一早,重耳發現秦軍撤退了,當時就氣得牙根直髮癢,大罵秦穆公不仗義。

隨後,孤掌難鳴的晉軍也撤了,鄭國安全了。

晉文公重耳攻打鄭國一事,究竟有多少內幕?

很多時候,我在讀史書的時候,總覺得這就是一個個英雄傳奇的故事。

比如此次事件的主角燭之武,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人啊。

然而,我很想問一句:秦國和鄭國並不接壤、瓜分鄭國很可能為晉國做嫁衣這種基本事實,秦穆公難道不知道,非要等燭之武說出來之後才明白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秦穆公的智商得有多低啊,秦國那幫大臣的水平得有多差啊。

從地緣角度考慮,如果不能擊敗甚至滅掉晉國,秦國就沒機會逐鹿中原,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

重耳給出的條件,其實就是另一種意義的誘惑:如果你秦國協助我們滅掉鄭國,就可以獲得一塊“飛地”,這買賣你做不做呢?

晉文公重耳攻打鄭國一事,究竟有多少內幕?

看到重耳給出的條件之後,秦穆公也會分析一番。

首先,晉國此時的戰略是為了當中原霸主,所以他們的主要目標會向東南方向發展,爭取深耕中原,與楚國展開競爭。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秦晉兩國並沒有根本性矛盾。

其次,如果秦晉兩國聯手,楚國絕對不敢放肆,所以秦晉聯手滅鄭這種事,有很大的可能會成功。

再次,雖然秦國與鄭國並不接壤,但如果獲得了一塊“飛地”,多少也能在中原地區施加一些影響力。晉國雖然有可能會吞掉這塊“飛地”,但肯定不會是現在,因為現在的晉國必須集中精力對付楚國,絕不敢得罪秦國。

最後,名義上是秦晉兩國聯手滅鄭,但雙方都清楚,發生戰爭之後,肯定是晉軍主攻,秦軍敲鑼打鼓助助威而已。換言之,滅鄭並不是什麼耗費精力的活。

瞭解到上面四點之後,秦穆公自然會得出結論,只要像模像樣地派出一支軍隊,跟著晉軍到中原逛一圈,就能獲得一塊“飛地”,這買賣為什麼不做呢?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明白了秦國的選擇,那麼再來看燭之武的遊說,其實答案就很清晰了。

燭之武想要說服秦穆公,只要抓住一點即可,那就是你們秦國這一次,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導致秦國出兵的最大誘惑,是那塊即將到手的“飛地”。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晉國鐵了心要滅掉鄭國的前提之下。

對此,燭之武只需要告訴秦穆公,晉國絕不打算滅鄭,他只是想扶持子蘭上位而已。

而這個訊息,秦穆公未必會知道。或者說就算知道,他也不知道,這件事的進展如何。

但燭之武不一樣,他對鄭國公族的情況瞭如指掌。

比如說鄭文公,他有三個兒子,可前兩個兒子都因為謀反,而被鄭文公親手殺死了。

也就是說,子蘭雖然只是庶出,但他已經成為了鄭文公唯一再世的兒子,等鄭文公去世之後,鄭國國君的位置肯定屬於子蘭。

既然鄭國未來的國君位置基本可以確定,就是屬於子蘭的,那麼重耳還會冒著和楚國大打出手的風險,強行滅掉鄭國嗎?

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

所以,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的話,只會是鄭文公的決策,以及子蘭的未來。

這不是燭之武更聰明,而是他有更多的資訊,當秦穆公得知這些資訊之後,他立刻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撤軍。

人家晉國和鄭國都談妥,秦軍留下來還有什麼意義呢?

重耳之所以會退兵,也不是因為秦軍撤退,而是鄭文公服軟,同意讓子蘭當自己的接班人,重耳得償所願之後,自然也撤軍了。

晉文公重耳攻打鄭國一事,究竟有多少內幕?

這就是重耳滅鄭的全過程,雖然有些插曲,但總體走勢依然沒能脫離重耳設定的劇本。

秦穆公白跑一趟,卻什麼好處也沒撈到,自然是不甘心的。

所以在撤軍時,秦穆公還留了一手,他派了三名秦將駐紮在鄭國,美其名曰幫他們抵擋晉軍。

可就是這一舉動,為後來的秦晉大戰埋下了伏筆。

晉文公重耳攻打鄭國一事,究竟有多少內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