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親家公涪侯譚文

  • 由 譚天問奇門遁甲傳承 發表于 籃球
  • 2022-07-27
簡介《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順治四年,諸將袁韜據重慶,於大海據云陽,李佔春據涪州,譚詣據巫山,譚文據萬縣,譚弘據天字城,侯天錫據永寧,馬應試據蘆衛,王祥據遵義,楊展據嘉定,朱化龍、曹勳仍據故地

革加安讀什麼字

史料記載表明永曆四年,一六五零年六月,文安之在梧州今廣西梧州行宮正式拜相,由於朝中內訌無休,武將也多擁兵自重,未及半年,文安之遂自請出外督師。《明史》本傳稱其後桂林破,王奔南寧,大兵日迫雲南又為可望據,不可往。安之念川中諸鎮兵尚強,欲結之,共獎王室,乃自請督師,加諸鎮封爵。王從之,加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書,總督川湖諸處軍務,賜劍,便宜從事;晉諸將王光興、郝永忠、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王友進、塔天寶、馬雲翔、郝珍、李復榮、譚弘、譚詣、譚文、黨守素等公候爵,即令安之齎敕印行。《南明史》(顧誠著)永曆帝進入安龍”一節有云:“永曆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首席大學士文安之自請往四川督師,以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書,賜尚方劍節制以原大順軍為主體的川中諸將。《存信編》沈佳著卷三中則記載永曆四年(順治七年)十二月,加大學士文安之太子太保、吏兵兩部尚書、督師經略川秦楚豫,賜尚方劍便宜行事。封王光興荊國公、郝永忠益國公、劉體純皖國公、袁宗第靖國公、李來亨臨國公、王友進寧國公、塔天寶宜都侯、馬翔雲陽城侯郝珍(賀珍之誤)岐侯李復榮渭源侯、譚弘新津侯、譚詣仁壽侯、譚文涪侯、黨守素興平侯,從文安之之請也。在封爵的諸將中,新津侯譚弘、仁壽侯譚詣和涪侯譚文,是萬縣譚氏三兄弟,有稱之一門三侯。三侯爵名,蓋有封疆拓土之意,涪指重慶府涪州,新津和仁壽則為成都府二縣,都是川西要地

親家公涪侯譚文

據清康熙年間《文門譜略》所載,永曆部院大臣毛壽登在為岳父文安之撰寫的墓誌銘文中言及其子八人,其中第七子文秉吉授總兵都僉事娶涪侯譚公女,生子二;而譜中世序亦載秉吉,行七,字畊,生於崇禎十五年,以父貴得蔭,授總兵都督僉事,恩蔭內閣恩生,葬萬縣後池壩;配譚氏,誥贈宜人葬萬縣,生四子祖瑛(一書祖玦)祖璉、祖璠、祖瑾。由此可知,相國督師文安之與涪侯譚文為親家公。文秉吉生於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而譜載其長子祖瑛,字衍蜀,生於清順治己亥年五月,卒於康熙己丑年正月份。順治己亥為清順治十六年,也是明永曆十三年一六五九,就在這一年春正月,譚文被自家兄弟殺害,而同年秋九月,文安之鬱郁而卒。其時文秉吉年方十七歲,推測起來他是十五六歲時與譚氏婚配,雙方父親大人都尚健在。文秉吉的生母夏氏,按譜所載,安之公續配夏氏,葬萬縣後池壩,生二子,紹吉、秉吉。文秉吉和妻子譚氏也是卒葬萬縣後池壩,他們的四個兒子則都卒葬在淨土寺祖塋(今宜昌市猇亭區雲池街道辦事處金嶺居委會境內)。究其原由,緣於崇禎末年,文安之舉家避難,溯流西上入蜀。這有《江上》詩為證:花濺紅泥樂事違青鞋怯溼淡忘歸。攜家無地難兼隱,有淚憂時敢盡揮。流瀨挾雲寒作勢,野田將石亂成圍。徘徊欲問蘼蕪道,江路空濛隔翠微。萬縣,西周時屬巴國,秦一統天下後,分置三十六郡,川東始置縣。東漢末年,劉備在此始設羊渠縣,治所在南岸,建立蜀國後易為南浦縣,治所移至北岸。此後歷代,有魚泉、萬川、萬州諸名,及至洪武六年降萬州為萬縣,以大江至此,萬川畢匯而得名,也有萬商畢集之意。此處扼川江咽喉,東臨長江三峽,是川東水陸要衝,故素有川東門戶之稱。文安之之所以選擇在萬縣,蓋因溯流而上六百餘里可至重慶,順流而下六百里許裡可回夷陵,陸路南往十數里即可直抵湖廣西部施州衛容美土司境,水陸兩便進退皆宜。明末時,萬縣轄五里,分別謂之大周、三真、新豐、市郭、巴南,半以大江劃分南北岸,北三南二,南岸二里即巴南里和市郭裡。市郭裡在縣治東南隅,隔江相望,古時亦為羊渠縣治所在,故名之。後池壩就在市郭裡。文秉吉生長於斯,又卒葬於斯,可謂萬縣乃故鄉。說起譚氏,源流也長。據網載的重慶譚氏文化與譚氏族譜內容所載,相傳始遷祖譚玉珍自元末時由湖廣麻成縣孝感鄉(今天湖北孝感市)入川,因先世於宋景定年間平西南夷僚有功,開基龍淵授世襲宣撫司,封地在施州清江都亭裡潘天大池。由於戰亂,譚玉珍的長子譚福一,率領玉珍、玉春二公後裔十三支人不得不從湖廣黃州府麻城縣譚家壩舉家搬遷,投靠到祖轄地清江都亭裡,到巴東的巴平山或稱蘆陵岸時又分手各奔川東。或謂到了玉珍子朝禎廕襲祖職時,正值漢壤平原難經兵燹一蘚,朝禎率弟兄十七人,攜子及眷屬軍兵等逐棄楚入川。洪武二年一三六九三月初出發西行,到達瀘陵,湖北巴中縣廣渡口決定各奔東西,即賦詩一首作為以後認宗時記證。詩曰:元朝本是將相家,洪兵趕散入西涯。瀘陵岸上分攜手,時遇江邊一柳芽。咬破指頭書血字,一家分作百千家。若是本家來相會,對得詩句是一家。今重慶乃至之後散居全國各地譚氏,只要屬此詩一支譚氏,便認宗合譜。譚玉珍妻子向氏生五福四佑共九子。福一即朝禎下馬走至雲邑洞溪壩,今重慶雲陽縣高陽鎮數年。朱元璋即位後,詔川省流寓所其採插入籍,朝禎才又遷萬縣磨刀溪落業(今湖北利川市謀道鎮)。明末,朝禎九世孫一門三侯:譚文,明末任國子監祭酒加封涪侯;譚宏,敕封新津侯,降清後順治帝詔封慕義侯,鎮守四川為川北總兵;譚詣,明末封仁壽侯,清詔封向化侯,任雲陽水師都督時,率其子侄轉戰川東長江天險。

親家公涪侯譚文

資料顯示萬縣一門三侯的譚弘與譚詣是親兄弟,譚文則為從兄或宗兄。他們所率領的部眾都是地方鄉勇,既有別於官軍,又有別於農民起義軍,原本不屬搖黃部,後成聯盟也籠而統之地歸列在內,史稱搖黃十三家,也列入西山十三家,乃至為夔東十三家,可謂割據一方的地方諸侯。百度即有釋:譚文某年至一六五九),字飛熊,萬縣今重慶萬州人。初為方國安部將。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譚文、譚弘與譚詣三兄弟與莫宗文擊敗張獻忠於三尖寨,授參將,守達州。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與王學詩駐兵巴東,殘暴無紀,後大破搖天動、黃龍農民義軍於萬縣。永曆帝即位,升總兵。明朝宗室朱容藩僭越,封伯。呂大器至,眾人接收其約束,封鎮虜將軍,駐守萬縣、長壽。李來亨渡江,譚詣的水師驚潰。駐守忠州的副總兵胡云鳳素來與譚詣有矛盾,引搖天動、黃龍從萬縣南渡,譚文走雲陽屯兵萬縣天子城,封東安伯。永曆二年一六四八,攻保寧今四川閬中失敗。永曆三年一六四九,結交李來亨於西山,封涪陵侯。孫可望自川南攻蜀,譚文歸附。後隨孫可望歸順永曆政權,屯兵忠州今重慶忠縣、涪州(今重慶涪陵)。劉文秀攻保寧,譚文與譚弘攻達州、渠縣,聞劉文秀兵敗走萬縣。永曆九年一六五五,收復夷陵今湖北宜昌,屯黃陵廟。永曆十二年一六五八年,攻重慶不克。永曆十三年一六五九,再攻重慶不克。起初,譚弘、譚詣欲圖石柱,被譚文所訓斥。劉惟明降清,招降譚弘、譚詣唯獨譚文不應。譚文通訊反清復明的夔東十三家的袁宗第、劉體仁,被譚弘、譚詣殺於巫山舟中。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譚弘、譚詣降清。參見譚弘和譚詣的釋條,大體相當。如:譚弘(某年至一六八一),字廓如,萬縣(今重慶萬州)人,明末清初將領,參與三藩之亂入《逆臣傳》。初為流寇,後入明營,為方國安部將。崇禎十二年一九六三,譚文、譚弘與譚詣三兄弟擊敗張獻忠於三尖寨,授遊擊守達州。弘光元年一六四四,與王學詩駐兵巴東,殘暴無紀,後大破搖天動、黃龍農民義軍於萬縣。永曆帝即位,升總兵。明朝宗室朱容藩僭越封伯。呂大器至,眾人接收其約束,封靖夷將軍,駐軍夔州(今重慶奉節)。永曆二年一六四八,攻順慶(今四川南充)失敗。永曆三年一六四九結交李來亨於西山,封新津侯。孫可望自川南攻蜀,譚弘歸附。後隨孫可望歸順永曆政權,屯兵忠州今重慶忠縣涪陵(今重慶涪陵)劉文秀攻保寧,譚文與譚弘攻達州渠縣,聞劉文秀兵敗走萬縣。永曆九年一六五五收復夷陵(今湖北宜昌),屯黃陵廟。起初,潭弘、譚詣欲圖石柱,被譚文所訓斥。劉惟明降清,招降譚弘、譚詣,唯獨譚文不應。譚文通訊反清復明的夔東十三家的袁宗第、劉體仁,被潭弘、譚詣殺於巫山舟中。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降清,封慕義侯,譚詣封向化侯。譚弘授川北總兵官,從吳三桂麾下,封川北將軍,轉戰西南,屢多戰,建勳功,授四川總兵。三藩之亂時,與四川提督鄭蛟麟、四川巡撫羅森俱反亂。事聞,奪爵。後其部為山陝總督所擊破。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敗於雲陽,譚弘死。

親家公涪侯譚文

由上可知萬縣譚氏三兄弟起初是地方武裝,後參加明軍,為方國安的部將。百度亦有釋:方國安,字磐石,浙江諸暨人。少無賴,盜牛,為族人所逐,以兵卒從左良玉剿寇。崇禎十六年,以都督同知,掛平蠻將軍印,恢剿湖廣,與李自成、張獻忠對戰南方。蓋此期間,譚氏三兄弟成為方國安的部將,並在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年,間合力擊敗張獻忠的部隊,譚文因功授參將,譚弘和譚詣則授遊擊,各鎮一方。明時參將是鎮守邊區的統兵官,秩正三品,位次於總兵、副總兵分守各路。遊擊位次參將,秩武官正五品。此後甲申國變,弘光繼位,譚氏兄弟與巴東縣令(有說總兵)王學詩駐兵巴東。方國安則依馬士英,掛鎮南將軍印,鎮江浦;清軍南下,他擁兵入浙,軍紀敗壞百姓深受其害,民心不附,魯監國晉封方國安為越國公,並且築壇拜方國安為大將,節制諸軍。後降清謀反被殺。及至桂王朱由榔改元永曆後,譚氏三兄弟俱被詔封總兵。總兵是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有一個地方的,也有一個地區的,官秩不等,最高正一品。有資可佐,順治四年一六四七春,譚文屯萬縣,譚弘屯夔府,譚詣屯巫山縣,抵抗清軍。忠路土司治所位於今湖北利川市西,覃進孝盡率忠路精銳,加入三譚的抗清隊伍中。同時,覃進孝將次女嫁給了譚詣之子,將三女嫁給明鳳衛侯牟文綬之子。提及聯姻,無獨有偶,文安之墓誌銘文中也言明次紹吉,授總兵都督僉事,娶鳳衛侯穆公女。文紹吉是秉吉的胞兄,文安之的第六子。風衛侯牟文綬的故居在施州,今湖北恩施利川城西涼霧鄉散水。文門譜書穆系誤。文安之舉家流寓萬縣後池壩後,不久又僑寓容美土司二三年,也曾滯留施州衛,也不乏來往於峽江南北。就容美土司主,田甘霖《感懷文鐵庵先生》有序而言:公與先大人及小子輩交誼莫比,即往來尺牘湮沒何限。是日,又得公寄長兄手書,所言在白帝城與楚藩爭自立事也。此等關係大事,千里之外,公必往返商之,則公之期兄又可知也。此詩所作時間約在永曆四年一六五零年,感懷的緣由卻是文安之與詩人長兄田霈霖(病故於永曆二年)之間的書信遺稿。詩中所說楚藩爭立,就是指朱容藩自稱監國,在萬縣天子城另立行宮之事。其時屯守萬縣的總兵是譚文,而文安之是永曆元年二月即詔虛位以待的相國,二人都是“楚藩爭立”的親歷者,就此時彼此相熟也是顯而易見。

親家公涪侯譚文

要說朱容藩,《爝火錄》(清李天根著)載為楚府通城王次子,鎮國將軍或謂明楚王的遠支後裔,少年無賴,為宗人所逐,後自稱郡王楚王世子。桂王即位時,朱容藩赴永曆帝行在,被授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府川東軍務。他從辰州至施州衛,入四川,假稱楚王世子天下兵馬副元帥。適鄖陽守將王光興為清兵所敗,不知他是假的,以其眾二萬人歸附,平蜀侯曾英的部將李佔春、於大海也歸附了。永曆元年一六四七秋七月,清兵由重慶順流而下,朱容藩命李佔春、於大海在萬縣之湖灘一說忠州截擊,清兵失利,逃向川北。朱容藩得三營兵,遂自稱監國,鑄造天下兵馬副元帥金印,改忠州為大定府,號府門為承運門,並將天子城作為自己的行宮;同時擅自鑄印親封王光興、李佔春、於大海、楊朝柱、譚弘、譚文、譚詣、楊展、馬應試等為侯爵、伯爵,授劉惟明、楊秉胤、白蛟龍等人為掛印總兵,任命張京為兵部尚書、程正典為四川總督、朱運久為湖廣巡撫,此外還任命祭酒、科道、鴻臚寺等官員,儼然以監國自居。所謂的“天子城”,百度釋為古萬州八景之一“天城倚空”,距萬州城區三公里。相傳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伐吳時,曾屯兵於此,得名天子城。此處孤峰突起,四方懸巖峭立如壁,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僅寨門一線可通天子城,因城天生而成,故又稱天生城,亦有稱天字城。蓋因忠州與萬州毗鄰,區劃隸屬多變,故或謂萬縣天子城,或書忠州天生城。據實而言,當年十一月,朱容藩改天字城為天子城,時屬重慶府忠州古名臨江縣。其地盤也屬譚氏三兄弟的勢力範圍。由於戰亂交通不便,諸將士不知永曆帝所在,便都歸附朱容藩。適逢堵胤錫由施州衛乘舟入蜀,見到朱容藩,斥責他。堵胤錫是崇禎十年進士,官至長沙知府,弘光時任湖廣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隆武時升僉都御史,巡撫湖廣,永曆時擢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封光化伯。《永曆實錄》高必正又名高一功傳記中有載:永曆二年夏馬進忠復常德,胤錫率萬財自永定衛山中出,會進忠守常德。俄而胤錫惡進忠之待騰蛟也,遂攜鄭古愛、毛壽登間道走巴東,要必正下楚。必正等方苦糧盡,遂拔營隨胤錫薄常德。由此可窺,當年堵胤錫是為請援兵而到夔東,隨行的還有御史鄭古愛和毛壽登。這位毛壽登,就是文安之的三女婿。由於堵胤錫和呂大器等人的反對和阻止,朱容藩不久被討伐,逃命途中又為土著擒獻而被斬。要說呂大器,他是四川潼川州遂寧縣北壩人,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進士,歷仕崇禎、弘光、隆武、永曆四朝,隆武時召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汀州失守後奔廣州,擁永明王監國掌兵部事,晉文淵閣大學士兼少傅,賜尚方寶劍,承製封拜,令代王應熊總督西南諸軍。《明史》呂大器傳記有云:至涪州,與將軍李佔春深相結;他將楊展、於大海、胡云風、袁韜、武大定、譚弘、譚詣、譚文以下,皆受大器約束。宗室朱容籓自稱天下兵馬副元帥,據夔州。大器檄佔春、大海、雲風討殺容籓。

親家公涪侯譚文

在呂大器督軍期間,譚文被奏封鎮虜將軍,駐守萬縣、長壽。因駐守忠州的副總兵胡云鳳素來與譚詣有矛盾,引來黃搖首領黃龍、姚天動從萬縣南渡,譚文率部轉至天子城,後晉封東安伯。及至永曆四年,又被相國督師文安之奏封為涪侯,一直駐防忠州今重慶忠縣、涪州今重慶涪陵一帶,歸屬夔東十三家之列。後也多次奉令征戰,如永曆九年一六五五年間收復夷陵(今湖北宜昌)屯兵黃陵廟;永曆十二年一六五八年間率部攻重慶不克,翌年再攻重慶不克,卻因阻止譚弘、譚詣降清而反受其害。《清史稿》卷第五《本紀第五》即有載:十六年一六五九年春正月甲午,桂王將譚文犯重慶,其弟譚詣殺之,及譚弘等來降。從清初四川總督李國英的傳記也可知,清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年二月,吳三桂由漢中出兵攻佔了重慶。譚文、譚弘、譚詣明軍退守忠縣和萬縣一帶,聯兵進攻重慶。李國英率軍從保寧急行軍至合江救援重慶的清軍,大敗明軍主力,譚詣殺譚文後投降,李國英招降了譚弘、郝承裔。李國英率軍平定盤踞在涪州、忠州的譚文餘部,清軍遂基本控制了四川全境。《清史稿》李國英傳記有云:十一年一六五四年,(李國英)加兵部尚書。時(孫)可望等破成都,重慶、夔州、嘉定皆為明守。吳三桂、李國翰駐軍漢中,國英請敕進兵。十三年,加太子太保。十四年擢陝西四川總督。三桂等自漢中下重慶遂趨貴州。(譚)文、(譚)弘、(譚)詣、二虎(即劉體純)等分屯忠州、萬縣,合軍攻重慶,總兵程廷俊、嚴自明御之敗走。文(此指譚文)又合十三家兵逼重慶,國英自保寧赴援,次合江詣殺文以降。國英入城安撫,弘亦與其將郝承裔、陳達先後出降。文所部猶據涪、忠二州,國英遣總兵王明德擊破之。十八年一六六一年,川、陝各設總督,命國英專轄四川。由此窺之,在明軍進攻重慶時,譚文是極重要的一位組織者和指揮官。他的二位兄弟譚弘和譚詣所部顯然也是主力軍,憑藉多年的經營,且都有水陸之軍。然如強弩之末,在失勢一落千丈強的敗局中,同氣連枝的兄弟也難免同室操戈,相煎之急。據網載《屈指行程二萬,萬縣天生城篇》陸安橋撰雲:夔東十三家為首者,就是踞守在萬州天生城的譚文(字西昆),譚弘(字士心)譚詣(字首四、養玄)統領的農民軍,故號稱三譚。萬州、夔州雲陽皆屬三譚的勢力範圍。順治九年一六五二年春,破山禪師接受三譚之邀赴萬州講法,破山到後住在太白巖萬年寺,譚詣常邀譚弘、譚文兩大護法,與破山禪師終日暢談,共慰多年積慕之懷。破山禪師對三譚的禮遇非常感激,常以詩文、墨寶相贈,以激勵其鬥志。如其《破山語錄》卷中就收錄《贈西昆譚太師》:海內擬賢豪,君具其上首;能為將相師,解作獅子吼。壁上之高僧,江上之釣翁;夙因啟自吾,試問當機否?《壽西昆譚太師》:我參居士禪,居士知禪否?南浦從六松,西昆栽五柳。輕煙弄羸鶴,薄霧驚霜叟;壽比江心磯,長生其不朽。《留別西昆譚太師》:山河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不是天恩薄,皆因世道微。彈丸池血海,天眼角塵堆恨待何時靜,凱歌指日歸。網載《夔東十三家之譚詣與忠州佛教》(道堅法師撰)亦有云:夔東十三家之說,據《綏寇紀略》謂:諸蜂起之魁,或稱四家,或稱十三家。袁韜、武大定後反正,次有萬縣天生城之譚文、譚詣、譚弘,巫山之劉體純,豐城今重慶豐都縣之胡明道,金城梁平之姚玉麟,施州衛之王光興皆甚著;其王有進或作王友進,呼九思《灩澦囊》作扈九思,景果勒《懷陵流寇始終錄》灩澦囊,均作景可勤、張顯、劉惟靈、白蛟龍、楊炳英、李世傑等莫可稽考,總所謂夔東十三家者也。這裡共記載了十七家,巫山劉體純應為大順軍餘部,其中袁韜、呼九思、白蛟龍等,本屬搖黃十三家。夔東十三家之三譚即萬縣(今萬州)的譚宏、譚詣、譚文,一門三封侯,是川東歷史上少有的名門望族。三譚是明朝重臣,史家所錄甚詳,他們所統轄地也因時代變遷而不同。如《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夔、萬則譚弘、譚詣。《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順治四年,諸將袁韜據重慶,於大海據云陽,李佔春據涪州,譚詣據巫山,譚文據萬縣,譚弘據天字城,侯天錫據永寧,馬應試據蘆衛,王祥據遵義,楊展據嘉定,朱化龍、曹勳仍據故地。搖黃諸家據夔州夾江兩岸,而李自成餘孽李赤心等十三家亦在建始縣。順治年間譚詣據巫山,譚文據萬縣,譚弘據忠州天字城《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七年秋,可望又使劉文秀大敗武大定兵也,長驅至嘉定。文秀兵復東,譚弘、譚詣、譚文盡降。佔春大海降於大清。這是三譚降張獻忠部將之事。《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至涪州,與將軍李佔春深相結。他將楊展、於大海、胡云風、袁韜、武大定、譚弘、譚詣、譚文以下,皆受大器約束。宗室朱容藩自稱天下兵馬副元帥,據夔州。這是明末遂寧呂大器與朱容藩競夔東之事,三譚初事朱氏後從呂氏。三譚雖是一家之親的關係,因為政治觀點不合,出現了同門相殘之事。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正月,南明王奔永昌。宰相文安之率體仁宗第、來亨等十六營由水道襲重慶。會譚弘、譚詣殺譚文,諸將不服。安之慾討弘、詣,弘、詣懼,率所部降於大兵諸鎮遂散。《清史稿》卷第五《本紀第五》:十六年春正月甲午,桂王將譚文犯重慶,其弟譚詣殺之及譚弘等來降。三譚中,譚文死於兄弟殘殺,譚弘最後追隨平西王吳三桂反清被噶爾漢所殺。三譚之中,以譚文最為忠義,反清復明之心甚為堅定,在進攻重慶之役中被譚詣所殺。譚弘雖有降清歷史,最終追隨吳三桂反清,一家被噶爾漢所殺。譚詣勢力最為強大,最終歸附清朝,得以終其天年,其子孫其三山燈來禪師保護,得以存活,今忠萬之間譚姓,多與譚詣家族有關。三譚均為佛教徒,與川東破山系和聚雲系相交甚厚。在抗清聯軍中以佛教思想為號召,團結軍民,一邊勵精圖治,一邊祈求佛陀的精神庇佑,成為夔東十三家的特色。

親家公涪侯譚文

譚文之死,《南明史》夔東十三家進攻重慶之役一節就有詳載:當清軍大舉向黔、滇進攻,永曆朝廷險象環生的時候,李定國等人為挽救危局,奏請永曆帝派了五名太監前往川東,聯絡夔東十三家,讓他們火速抽兵西上,進攻重慶藉以牽制清軍南下。負責聯絡川東各支抗清力量的永曆朝廷大學士,督師閣部文安之當即組織忠州、萬縣、梁山地區的涪侯譚文、仁壽侯譚詣、新津侯譚弘即所謂三譚與駐守巫山、興山一帶的原大順軍餘部袁宗第、劉體純、李來亨、馬騰雲、塔天寶等抽調精兵十六營乘船溯流而上。川東各明軍將領知道形勢緊急,都同意出兵反攻重慶。一六五八年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七月,三譚和劉體純等部明軍曾一度進攻重慶《明清檔案》十一月川東明軍再次西攻重慶。這次戰役事先作了通盤的安排:由太監潘應龍聯絡三譚和十三家(指原大順軍餘部)的水師乘船進發;督師閣部文安之親自統領劉體純、袁宗第、塔天寶、黨守素、賀珍、馬騰雲等全營主力沿長江兩岸陸路前進。十二月初二日,譚文和鎮北將軍牟勝所部七千人乘船一百五十八艘先行到達重慶城下,分三股進攻該城:一路攻朝天門,一路攻臨江門、千廝門,一路攻南紀門、儲奇門、金子門。清重夔鎮總兵程廷俊、建昌鎮總兵王明德據城頑抗。戰至十二月十三日,譚詣率領所部和,十三家流賊偽總兵袁盡孝部水師六七千人乘船一百三十艘趕到重慶城下。清四川巡撫高民瞻見明軍勢大,嚇得棄城而逃(《清世祖實錄》記載,高民瞻在重慶時,會夔門諸逆狂逞犯城,竟棄城逃遁,賴大兵救援始解民瞻在重慶,值夔門諸逆犯城,民瞻棄城逃遁(後被革職)。十五日,雙方仍在激戰之中,明軍突然發生內變,譚詣把譚文刺殺,率部降清,導致戰役全域性逆轉。據清方文書記載,內變的原因是譚詣久有歸順之心,苦為文所脅制,故行止不得自由(《明清史料》,引自順治十六年正月二十日李國英揭帖。又順治十六年八月譚詣揭帖自稱他在順治七年、九年、十五年先後三次暗中派人向清方接洽投降。文安之部署水陸大舉進攻重慶後,他又到萬縣同譚弘密商歸附清朝,並派使者赴保寧通報軍情)。譚文從十二月初二日進攻重慶起,同清軍激戰了十二天,譚詣才率部前來,到達重慶城下後又不肯出頭廝殺。譚文、牟勝見他形跡可疑進行詰問。譚詣心中有鬼,即於十五日晚搶先下手刺殺譚文,隨即派總兵馮景明到臨江門下喊話,進城向清朝官員聯絡投降事宜。當時,重慶城裡的清軍不多,求救的羽書迭告。清陝西四川總督李國英在十二月初九日接到重慶危急的報告,十一月從保寧領援軍起程,直到重慶解圍,援軍還只行至合川。正是在川東明軍源源到達,而增援清軍尚在途中時,重慶已危如累卵忽然得到這一意外訊息,有如喜從天降。

親家公涪侯譚文

清軍守將重賞來使後,馬上派人隨同前往譚詣營中驗視,證實譚文字侯虎果然被殺。立即同譚詣約定乘其他明軍尚未得知真相之機,於次日協力剿殺。十六日,清軍出城迎戰,譚詣也率部突然反戈相向,譚文的部眾和袁盡孝所統水師措手不及,翻船落水者,不知其數《明清檔案》。明軍水師大敗順流東撤,清軍追到銅鑼峽口才收兵回渝。十七日譚弘在譚詣引導下向清軍投降,庭聞錄有明確記載。

親家公涪侯譚文

箇中敘及的時間有點出入,參考《小腆紀傳》(前翰林院檢討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撰)卷第六永曆(下)所載我大清順治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春正月癸巳朔,上次永平稱永曆十三年。是月,川東譚宏、譚詣殺譚文以叛,降於我大清。如果大家有幸讀了譚侯虎祖宗墓地的傳奇故事,就知道堪輿有多重要,要按照欽天監堪輿老師要求嚴格執行操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