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 由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發表于 籃球
  • 2022-07-23
簡介“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天猶》歐陽寧明、梁淵“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韋陀像》央美雕塑系六工作室“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渺一目判官》 央美六工作室 劉夢婷“華彩之塑” 中

隋建國多少年

2017年,在當代藝術中各種各樣的展覽中,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有一股走向“傳統”的潮流,當然這裡的“傳統”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傳統”又稍微有所區別,那就是一些展覽“往回看”,比如手稿展、寫生展的舉辦,另一方面則是對傳統的認識在程度上和深度上有變化,對傳統研究變得越來越學科化,這點主要反映在雕塑領域,人們常說“溫故而知新”,那麼這股迴流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手稿展:研究是最終目的

總結這一年的當代藝術,手稿展成為一個頻繁出現的關鍵詞,對於藝術家手稿的深度研究也正在成為當代藝術個案研究中的重要線索和依據。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龐茂琨 《蘋果熟了》手稿 紙上鉛筆 1983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龐茂琨 《巧合》系列手稿 紙上墨水 2010

2017年3月10日,“手繪之謎:龐茂琨手稿研究展”(重慶巡展)在重慶王琦美術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是藝術家龐茂琨2016年7月武漢合美術館展覽的延續,由批評家殷雙喜策劃,展出了藝術家從1983年到2016年的將近200件作品,比較完整地呈現了龐茂琨各個時期、各種型別的手稿。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方力鈞 姬慶群像,28。9×22。2 1979。5。23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方力鈞展覽現場手稿作品

2017年10月27日,“一個人的藝術史——方力鈞”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盛大開幕,這也是2016年4月份“另類生存:方力鈞手稿研究展”的個案研究的更進一步延續。兩次展覽均由魯虹策劃,此次展覽作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當代藝術家個案研究系列的重要專案,展覽以18個章節的方式全面的呈現方力鈞藝術生涯中的變化歷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至今的大量手稿作品成為研究方力鈞藝術生涯的重要線索。

2017年11月25日,同樣由魯虹策劃,“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研究展”在北京藝·凱旋畫廊開幕,展覽呈現了方力鈞、傅中望、馬六明、宋冬、隋建國、王廣義、徐冰、尹秀珍、周春芽、張曉剛等十位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珍貴的手稿作品,為進一步瞭解、研究這些藝術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展覽將“手稿”這種創作媒介重新提出來,並嘗試去探索它在美術史上的全新的價值。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研究展” 傅中望手稿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研究展” 隋建國手稿

緊接著,2017年12月16日,由冀少峰策展的“李路明:出版·時間&方力鈞手稿2012-2017雙個展”在美崙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李路明30多年的出版歷程文獻及新作近20件,以及方力鈞2012-2017年的手稿40餘件作品。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研究展” 張曉剛手稿

半個月之後,2017年12月29日,“正在發生——羅中立手稿展(1963-2017)”在羅中立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從手稿作品嵌入研究,分“前期藝術狀態”、“連環畫作品錄”、“《父親》創作前後”、“鄉野故事舉例”、“重讀的美術史”、“從平面到立體”、“環境正在樹人”、“國際行旅圖記”及“隨處手記圖存”九大版塊,包括從1963年至2017年的作品,時間跨度長達54年。尤其是羅中立從1963年至今的400餘件珍貴手稿作品,勾勒出羅中立半個世紀的藝術軌跡,呈現了他藝術創作的具體情景和背後的故事,羅中立代表作《父親》創作手稿及素材也在其中,是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一次呈現。

在接下來的2018年1月16日,“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華南中心”將落戶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伴隨而來的還有《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邀請展(第一回)》也將在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開幕,此次展覽同樣由著名批評家、策展人魯虹策劃,將展出方力鈞、王廣義、方少華、鄧箭今、張曉剛、蘇新平、楊國辛、範勃、嶽敏君等藝術家的作品。

手稿在藝術家創作中的重要性,似乎越來越被當代藝術研究學者所看重,而這在當代藝術界,作為一項重要研究依據成為研究趨勢。“西方學者素來注重對於著名藝術家的手稿研究,比如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萊奧納爾多獲得構圖的方法》一文中,就結合史料與手稿的認真研究,對文藝復興繪畫大師萊奧納爾多自創的構圖方法做出了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推論,西方的許多學者在做特定藝術家的研究時,都將手稿研究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合美術館館長、批評家魯虹在談及手稿的重要性時這樣分析。

在魯虹看來,手稿之所以重要,首先因為:手稿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特定作品的意義和內涵;其次,透過手稿研究還可以體會藝術家在面對不同問題時是如何加以解決,又如何對傳統進行有效的繼承或創造的;再其次,人們從具體手稿研究中甚至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時代,藝術觀念或表現手法產生演變的跡象。也正是在這樣深厚的學術背景之下,很多年來,不僅有許多高水平的相關研究論文出現,也促使相當多的美術館接連舉辦了一些非常好的藝術家手稿展。於是,這些優秀藝術家的手稿就和他們的創作一樣廣為人知、價值連城。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父親最終的定稿草圖

“我也注意到現在手稿展是會越來越火了,從研究層面講,這是當代藝術開始深化的現象。”批評家孫振華談到對手稿展的看法時講到,早在2015年,他就在合美術館策劃了“構物思跡”傅中望手稿研究展,也是在那個展覽之後,像方力均、張大力等等藝術家逐漸的加入進來。

在孫振華看來,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不一樣的地方是觀念性比較強:“當代藝術創作過程性的東西、研究性的東西比較少,很多時候是隻看結果,這就導致很多人只是剛剛入門,去模仿別人的方式,迅速地變換稱自己的觀念進入到這一領域,時間久了就會有人開始懷疑當代藝術,好像沒有什麼技術難度,反而可以一夜成名,這種情況已經影響到當代藝術自身的發展。”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隨手手稿展櫃”展出羅中立隨時隨地創作的狀態

而手稿展的舉辦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手稿中看到藝術背後的東西,比如藝術家個人的修養,知識積累:“它使當代藝術變得更有依據,可以找到脈絡和上下文的關係,我參加過幾場手稿展和研討會,從中也有很大的收穫,透過手稿和基礎性資料的研究,可以看到優秀藝術家的出名和影響力,絕對不是靠投機,短期速成的方式能夠獲得的,好的藝術家甚至從小就可以看到他對藝術的敏感、積累和抱負,當代藝術同樣是一個有它自身學理和脈絡的藝術樣式。”

手稿展變得越來越頻繁,在孫振華看來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但他也反覆強調“手稿展”展覽本身不是目的,在展覽舉辦的同時研究要跟上,現在展示了很多珍貴的原始資料,如何在這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是為了研究而做的展覽,而不是為了展而展:“重點在研究,研究藝術創作的過程及背後真實的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手稿更深刻的意義,比如有些藝術家的創作,手稿階段可以看到非常尖銳,但最後做成作品時,考慮到實施和社會影響,會把自己的鋒芒藏起來,從今天的情況來講,對於研究會顯得特別有意義,如果不研究和更深入梳理,最後展過也就展了。”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川美新校區建設的各種草圖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批評家王端廷也有同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手稿展變得熱起來是學術研究深化的反映:“我們過去舉辦的展覽大多展示的是藝術家的成品,我們看到的都是藝術家婚紗照。中國當代藝術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我們的當代藝術研究也開始從表面轉到更深入的層面。這些年手稿展的增多,而且有學術界的參與,它不是偶然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和研究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這樣的展覽必然會為我國當代藝術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材料並帶來更加優秀的成果。”

但他也反映到:“這幾年舉辦並參加手稿展的都是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一般藝術家沒有資格舉辦並參加手稿展。這意味著,手稿展既是藝術批評界對知名藝術家藝術創作的深入研究,更是藝術市場對成功藝術家商業價值的深度榨取。”

王端廷表示,十年前中國的藝術市場爆發式增長,當代藝術品的市場價格呈現火箭式的暴漲,產生了一些天價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但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得藝術家的高價市場難以維持,已經收藏了藝術家高價藝術品的藏家不願意藝術家降價,天價藝術家不得不另尋出路,於是他們的手稿,或者說是非完成性的作品,便成了新的市場流通產品。這是手稿展大興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既是一件壞事,同時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帶來了手稿市場的興起和手稿的收藏。

 雕塑:傳統的研究越來越學科化

手稿展的“傳統”是一種回溯和回望,為的是更加深入的研究,雕塑的迴歸“傳統”則是一種建構,2017年3月18日,“華彩之塑——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創作展”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展覽精選15件中國傳統彩塑作品,加之以藝術微噴形式展現的古今中國彩塑精品圖片以及中國彩塑技藝研究與保護成果的影像,提煉性地介紹了現階段中國對傳統彩塑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現狀。此次展覽可以看做是2016年12月11日開幕的“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的延續,它的重要意義在於“美術學院傳統藝術教學的建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張偉講到。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現場展示彩塑構建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現場展示彩塑構建

2017年11月3日,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傳統造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中央美院石膏雕塑陳列館舉行。成立儀式現場還同期展示了由中央美術學院袁運生教授主持的國家重點課題“中國傳統雕塑的複製與當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十餘年的研究成果,包括部分複製的中國古代經典雕刻、青銅器30餘件。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傳統造型研究中心”主任袁運生教授經過數十年的考察與研究,從豐富的中國傳統造型資源中選取了古代青銅器、雕刻、繪畫、文字與書法作為基礎教學的教材。自2002年起,他帶領學生考察中國古代雕塑,並提出複製中國古代雕刻進入基礎教學,以改變我國近百年來以西方雕刻為唯一範本的不合理結構。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天猶》歐陽寧明、梁淵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韋陀像》央美雕塑系六工作室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渺一目判官》 央美六工作室 劉夢婷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華彩之塑” 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獵歸》歐陽泥彩工作室 任素玉

在批評家孫振華看來,當代雕塑強調媒介、突破,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後繼無力的情況,當代雕塑過去比較多的借鑑利用新的媒介、科技,受到國外新銳藝術的影響,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按照這樣一種思路往前推的話就會發現問題,自己的根和借鑑的文化資源就會受到限制:“當代雕塑發展三十年,我們也需要回溯傳統,再認識傳統,這個話題一直沒有中斷過,只是在什麼程度上和深度上有變化,過去講到傳統的時候,只是對傳統的語言和符號的簡單運用,現在在講到傳統時,希望能夠更加的深入,比如教學層面,我們用怎樣一種傳統的方式來訓練我們的學生,比如臨摹傳統的雕塑、佛造像,還有老師從書法中去尋找與雕塑有關的因素,很多老師也在做這方面的嘗試,不再滿足過去比較單一化的文化元素,反觀自身,審視自身,從歷史的土壤當中可以找到一些今天能夠產生效應的東西,更深入的挖掘。”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揭牌儀式現場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中國傳統雕塑的複製與當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十餘年的研究成果展示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現場展示的中國古代經典青銅器複製品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現場展示的中國古代經典青銅器複製品

他表示,當下對傳統的研究越來越學科化,以前是創作的時候用一下,比如傳統的色彩、塊面造型,傳統的俑、佛教、青銅器等造型元素運用到雕塑裡面,現在很多學校專門成立了傳統雕塑的工作室,將傳統納入到整個教學體系當中,讓學生能夠系統的來研究傳統,現在雕塑界對傳統的考察越來越熱,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獨家的考察路線,要看多少石窟、寺院、博物館,每個學校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對傳統認識,特別是一些學校開始具有地域性的傳統,比如山西的彩塑比較有名,這也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也是雕塑越來越深化一個現象。

 寫生:國家意識與返璞歸真

2017年寫生展也尤為豐富,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一帶一路”採風寫生作品展,展覽展出了100餘位研究員近年來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採風寫生中的速寫、水彩、水墨作品數百件;由中國美術館策劃主辦的“美在生活——全國寫生藝術展”,展覽面向全國各地美術學院和畫院共計25家專業創作機構徵集作品,同時特別邀請了一批名家寫生作品,結合中國美術館的館藏經典,展出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在內的作品400餘件。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甘南寫生5(國畫) 45×34釐米 2017年 楊曉陽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一帶一路”速寫 28×21釐米 2017年 張江舟

在王端廷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與當下的國家意識形態的引導有關,這也是藝術整體往回看,重視傳統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在孫振華看來,這也是藝術自律的一種表現,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回到傳統的工作方式上去,寫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寫生傳統在中國的美院當中是根深蒂固的,當代藝術興起之後,我們經常講面向社會、面向社會的問題,最初的訓練、早期的勞作,經過這麼多年的創作,當代藝術的風風雨雨,再回到原處,拿起畫筆面對有形世界,這是很普遍的:“雕塑屆很多人去寫書法,也會去畫一些水彩,與過去習慣的工作模式不同,這裡面會有新的感悟,重新拿起筆,尋找一種自靜的過程,成為一些藝術家的追求,我也陪一些藝術家出去寫生,他們很認真,就像是城裡人生活一段時間,想要回到一種簡樸生活、簡單生活一樣。”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十日——澤根藏寨組畫(國畫) 26×318釐米 2016年 劉慶和

【雅昌專稿】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迴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雍梁行(國畫) 93×263釐米 2016年 杜大愷

當下的這股迴歸“傳統”地潮流,不管是手稿展、寫生展還是雕塑傳統教學體系的建構,對於當代藝術來說或許是件好事,就像孫振華前面所講到的那樣,當代藝術發展三十年,是時候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會面臨很多的問題,比如商業化和樣式化的問題等等,手稿展的舉辦對藝術家回顧自己和清理自己會有好處,對下一步該如何做也會有促進作用。

另外一方面,王端廷也表示我們要警惕,一些偽展覽藉機上位,因為當下展示的均為大家名家,他們有很好的示範效應,還有就是我們不能故能固守傳統,適當的回溯有助於更好地往前走,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朝前看,只有時時思考未來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