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再談聲韻丨談詩說韻(7)

  • 由 文以立仁 發表于 籃球
  • 2022-07-09
簡介學古漢語的人都知道古漢字“一字多讀”現象,比如“衣”,讀平聲表示“衣服”,讀仄聲表示“穿衣服”

陰什麼讀音

再談聲韻丨談詩說韻(7)

立仁商先生文集

再談聲韻

聲韻說穿了,無非是人們說話的音節高低變化。早年,中國的文人發現字音組合不同,會有“悅耳”與“噪耳”之別,就如音樂家發現聲音有“樂音”與“噪音”的不同。於是,音樂家定下音階,像五度的工尺譜和七度的五線譜。聲韻家(早年當然沒有這個“職稱”)依據調值定下了詩詞的聲韻律。只不過音樂家是宮商角徵羽,聲韻家是平平仄仄平。

老外學漢語,發現漢語的“抑揚頓挫”竟然這麼美,像唱歌。唱歌有七個音階,漢語發音有幾個音階?各地方言中,音階最少的大概是河北灤方言,只有三個。多的據說有九個。我的老家是七個。不過,音階在語言學中叫“調值”。假如把一條豎線四等分,可得到五個點,自下而上定為五度:1度是低音,2度是半低音,3度是中音,4度是半高音,5度是高音。一個音如果又高又平,就是由5度到5度,稱為高平調;如果從最低升到最高,就是由1度到5度,稱為低升調;如果由最高降到最低,就是由5度降到1度,稱為全降調。還有先降後升或先升後降的,組成豐富多彩的聲調。以普通話的“陰陽上去”分:“陰平”是高而平,叫高平調,發音時由5度到5度,簡稱55,調號是“-”;“陽平”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調,由3度到5度,簡稱35,調號是“/”;“上聲”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叫降升調,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簡稱214,調號是“√”;“去聲”由高音降到低音,叫全降調,由5度到1度,簡稱51,調號是“\”。《中華新韻》是將55、35歸於平聲,將214、51歸於仄聲的。古人讀音的調值我們不得而知,反正各個時期都有區別。各朝各代為便於詩詞的寫作和閱讀,定下了相對統一的聲調,這便是“韻書”,我們將其稱為“古韻”。至宋代有“平水韻”,後又根據語音變化屢有修改,今流行版本已是清代的了。

“平水韻”使用的歷史相當長,如將它之前的舊韻使用時間加起來,歷史更悠久。各地口音不同,為遵統一韻律,對於“韻書”中未收錄的字,自有“教書先生”們將所在地不同的聲調找出規律來,分別歸於“平上去入”。如俗夫老家,七個聲調如何歸四?同調的如何歸“部”?我的外祖父(小有名氣的塾師)給我講得頭頭是道。我當時還小,大有不服氣。某日,我問老人:“詩曰:‘不如歸去夢中看’,此詩是平韻,‘看’是仄聲,對嗎?”老人說:“此字可讀kàn,也可讀kān的。”我說:“這裡是看見的意思,為什麼讀平聲?”老人說:“你沒見字角上有紅圈嗎?”我說:“我將來寫詩,‘犯平仄’的地方圈一下平仄不就行了?”老人吹鬍子瞪眼了。童言無忌,實際上道出了“圈讀”的辦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從這一點而言,任何韻書,從來就沒有真正統一過漢字的讀音,只是“約定俗成”而已。

除了讀音,古今讀“法”也有很大區別。學古漢語的人都知道古漢字“一字多讀”現象,比如“衣”,讀平聲表示“衣服”,讀仄聲表示“穿衣服”;“冠”,平聲表示“帽子”,仄聲表示“戴帽子”;“強”,平聲表示“強大”,是

形容詞

,仄聲(jiàng)表示“使其強大”是動詞。現代漢語中這類讀法少見了,即使存在也“變了味兒”。像上面幾個字,“衣”的去聲沒有了;“冠”的去聲只保留了“蓋了帽了”的含義,如比賽“冠”軍;“強”現在無論形容還是使動用法,都讀平聲。如果古人見到“強國”,他會讀“‘犟’國”的,因為這裡是“使國強”的意思,是使動用法。

近現代漢語發音的變化更快,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得以確立。人們終於在普通話上找到了聲韻的共同點。現在去俗夫老家,可能閨閣之人也會與你講普通話。這樣一來,同一首詩詞,用普通話寫、用普通話讀,“共鳴”立刻便有。詩有何用?就是用她優美的聲韻和凝練的詞句傳達詩人思想情感的。寫詩填詞,離了“格”、“譜”不行,“譜”是創、讀兩者的同一性,在同一性上必須嚴要求。那麼,做詩是依據“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這是差異性問題,差異性是允許存在的。

假如我們不認識先秦文字,就不能真正讀“古文”,也就沒法玩兒書法金石什麼的。反之,假如我們現在寫的文章滿篇象形字,恐怕文章無讀者。這就要求文字學家必須“識古用今”。一個用韻的裡手呢?不“知古”便不成器,不“用今”便失去許多讀者的共鳴。當然,你如果是與其他詩人互贈,“古僻”一點另有情趣。朱自清的散文以語言優美著稱,但是,他與另一個文豪俞平伯作為筆會,都寫了《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兩篇文章連俗夫也難讀懂!

再談聲韻丨談詩說韻(7)

俗夫在聲韻上還是那句話,“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當然,這話不是俗夫說的。

我的《談詩說韻》系列僅限於個人心得,不具“權威”,目的在於討論,願參與討論的詩友關注一下,便於讀到我的所有“謬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