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 由 爸媽精讀 發表于 籃球
  • 2022-07-04
簡介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透過40餘年研究發現:父母看見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但卻並未看到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

站著和躺著量身高一樣嗎

作者:

米喬

(爸媽精讀作者)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加油!媽媽》,大家看了嗎?

作為追劇大軍中的一員,著實被演員吳越和她的“大兒子”在劇中的那場戲狠狠地共情到了。

《加油!媽媽》中,吳越飾演的蘇青有一個叛逆的大兒子小夫。

小夫與同學發生摩擦被叫家長,匆匆趕來的蘇青卻發現兒子竟然找來網友假扮“爸爸”。

離開老師辦公室後,蘇青拉住兒子生氣地質問道:“你怎麼變成這樣了?”

但兒子卻狠狠地

開了她的手,並且質問自己的媽媽“你有什麼資格說我?”

一氣之下蘇青給了兒子一巴掌,可沒想到接下來兒子的話徹底讓蘇青啞口無言了。他說:

“我發現了一件特別好玩的事,從小到大,只有我犯了事兒,你才會來學校接我放學。”

看完這一幕不禁讓人感慨:

很多時候,

並不是孩子看不見父母的辛苦付出,而是父母看不見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求。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情感忽視,是一種隱形的家庭暴力

著名的“童年情感忽視”領域開創者喬尼絲·韋布博士說:

“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演員倪虹潔的父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有一次全家人在吃晚飯,本來飯桌上有說有笑,可突然電視上播放了她拍內衣廣告的影片。

那一刻,家裡的氛圍突然降到了冰點,沒人開口說話,之後父母採取的態度也是避而不談。

父母的態度,讓她深受打擊。

其實,她特別渴望父母能跟自己談一談工作上的事,並給予迴應。

可惜,父母卻始終閉口不提。

因為他們意識不到這樣的態度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多大的

情感

傷害。

採訪中倪虹潔坦言,這件事曾一度給她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極度缺乏自信,甚至性格上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自卑了。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當一個孩子,在最在意父母反應的時候,父母卻選擇了視而不見,這無疑是致命的傷害。

這種傷害會伴隨孩子一生,就像倪虹潔,即便四十多歲了,談起此事還是忍不住眼眶泛紅。

有句話我覺得說得特別好:

情感忽視就像是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的劃,不流血,但痛感卻很真實。

之前看到這樣一個影片:

影片中16歲的男孩,在外玩到凌晨三點才回家。面對媽媽的教育,他不服氣地控訴:

“從小到大你們關心過我嗎?”

被激怒的爸爸,反問道:

“我們不關心你?從小到大我們給你飯吃、給你衣服穿、給你錢花、什麼都給你,你知不知道?”

兒子立馬質問道:“那你們給我愛了嗎?你們什麼都不懂!”

一句咆哮,戳破了“真愛”的謊言。

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透過40

餘年

研究發現:

父母看見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但卻並未看到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

孩子

來說,一句“你們什麼也不懂”有著另外一層含義:你們沒有看到我在想什麼,你們沒有理解我內心的需求。

很多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家孩子逆反,以為這是孩子的天生性情。

其實並非如此。

逆反,很多時候源於不被看見,所以才會與父母對著幹。

家長習慣性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就算是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了。

殊不知,

比起物質撫養,心理撫養才更有價值。

所以,與其忙著為孩子的將來掙錢,不如花點時間去關注一下孩子的內心世界。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不被看見的孩子,自我難以健全

弗洛伊德說:“成年後的人格缺陷,都來自於童年的創傷。”

換句話說,每一個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心理創傷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形成健全的人格。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14歲的勞拉從學校飛奔回家,急切地告訴母親:她好朋友的哥哥昨晚自殺了。

母親擁抱了她,說:“我不奇怪會發生這種事,我想他是被毒品害的。”然後討論就到此結束了。

母親既沒有問勞拉的感受,也沒有理會勞拉的不安、困惑、和震驚。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勞拉不僅在學校難以集中精力,而且她發現自己常常會在洗澡的時候,沒緣由地大哭起來。

到高中畢業為止,又有兩個勞拉在學校認識的熟人自殺了。

這次,她既沒有選擇告訴母親,也沒有和其他任何人提起她的不安。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她的情況也變得越來越糟糕,最後不得不去求助心理醫生。

當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情需求,那麼孩子的情緒如同石沉大海,永遠得不到迴應。

久而久之,就會慢慢放棄對迴應的渴望,並在沒有迴應的絕境中形成一個脆弱的自我。

換句話說,這些無法被父母看見、自己又無力消化的情緒最終會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身邊的Simon,就是典型的例子。

Simon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也是很多女孩子夢寐以求的物件。

可奇怪的是,儘管他對許多女性有興趣,卻無法和她們維持親密關係。

直到後來,他才發現自己的這種行為屬於病態的

“情感疏離”。

Simon的痛苦,其實就是源於童年時的情感忽視。

《原生家庭》一書上說: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Simon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他的父母經常旅行,只留下他和妹妹在家裡。

因為妹妹身體有殘疾,父母旅行歸來後,也總是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照顧妹妹身上。

可憐的Simon只能自顧自地玩,在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常常喜歡獨自一人在樹林裡閒逛。

後來,當他進入到青春期時,他變得非常熱衷於喝酒。

有一次酒後駕車被捕了,他的父親表現出了短暫的擔憂和關注,但是也沒有持續多久。

父母的態度,讓Simon 誤以為他們根本不愛自己,他們似乎更喜歡妹妹。

於是,Simon漸漸學會了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情緒,切斷了他和父母之間所有的情感交流。

成年後,隱藏的問題終於爆發出來了,他發現自己非常恐懼與另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從小經歷過情感忽視的孩子,就像是在情感真空中長大一般,伴隨他們的只有巨大的空虛和深深的絕望。

長大後,他們外表上看起來風平浪靜,實際上暗潮洶湧、雷電交加的內心卻從未平靜過。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對孩子來說,有迴應的地方才有光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說:

在親子關係中,迴應,像一縷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到被愛、被理解、被看見。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7歲的小女孩氣沖沖地回到家,一看到爸爸就趕緊告狀:“我們老師說要取消我們的表演,她真討厭。”

很顯然,女孩情緒非常激動。

可爸爸全程都很認真、耐心地聆聽,沒有插嘴,也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而是在聽完女孩

整個

分享後,很認真地迴應道:

“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麼長時間。對老師的行為很生氣,到現在還很生氣,對嗎?”

女孩一聽爸爸說中了自己的心聲,連連點頭示意。並且繼續說到:

“就因為彩排的時候,有幾個同學搗亂。那也是他們的錯啊!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該演什麼,老師很生氣。”

看到這樣的場景,爸爸繼續迴應:“原來是這樣啊”

這時,女孩又說:“她說我們好好演,就再給我們一次機會……

我最好還是再去複習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嗎?”

說完女孩呵呵地笑出了聲。

《加油!媽媽》吳越被兒子怒懟: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就這樣,原本還帶著怒氣的談話,一下子變得輕鬆了,女孩也不再抱怨,而是選擇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其實,

把孩子撫養成為一個情感健康的人,是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關注的。

因為只有當孩子感覺到被看見、被理解時,他內心的壓力才會慢慢隨之減少,問題行為也才會隨之糾正 。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總能在父母的迴應中感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愛與溫暖。

在情感忽視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是孤獨的。

只有在主動看見和積極迴應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才會被愛滋養。

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情感健康人,就一定要學著積極主動

迴應孩子的感受。

作者簡

介:

米喬

,富書

專欄作者,文章:

爸媽進化論,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