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 由 明心讀文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7-03
簡介下面我們再來個比較搞笑的譯法(有一天,孔子又說:“ 君子可不是個器物”子貢問:“你覺得我這人如何

召字有什麼意思

引言

康德說,幽默是對緊張情緒的瞬間消解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理解,

“幽默”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詼諧”、“滑稽”了

。無奈這“滑稽”是個外來詞,大約出現在上世紀初期(或19世紀末)。中國人向來有輕近貴遠的毛病,即使在上世紀中到末期,也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可見在解放前更甚了。因而,便一直認為這“幽默”要比中國土生土長的“滑稽”、“詼諧”要高階的多,甚至深刻些。於是,便將這戲劇性的行為、消沉作品、舞臺劇等,名字的前面都貫有“幽默”二字。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林語堂舊照

“幽默”的英文為“humor”,是為音譯,大約是林語堂第一個引進的,他這樣譯了,後人便也一直這樣說。他的理由是,“humor”是幽隱的“滑稽”,只有在靜默中尋味,方可得之。其實“humor”的原意,在英文中倒是有“裝瘋賣傻”的意思,如此,這哪裡有我們的“滑稽”、“詼諧”

所以,魯迅先生就曾質疑過他的這個譯法。但是,畢竟一直就這樣沿用了下來。這“幽默”雖然是個外來戶,但代表中國人就不懂得幽默。

事實人,從古到今,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民族,從來都不缺少幽默。

先秦以前的“幽默”似乎就是一種職業,從事者多以“藝人”,但卻往往是王侯們的“玩物”,只供帝王們取樂。如春秋時期的、比較有名的優孟。當然,廟堂之上也是有高手的,如鄒忌、觸龍、東方朔等。為此,司馬遷老夫子還在《史記》中專門開了一個欄目,叫《滑稽列傳》。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優孟哭馬

漢代之後的文人,其幽默水平也是登峰造極。如宋代的蘇軾,善於玩文字幽默,邊歐陽修這樣的文豪都能被糊弄;清代的金聖嘆,臨死也不忘幽默一把;還有近代的大文豪魯迅,他的文風本身就帶著幽默。

《論語》中的幽默段子

孔老夫子作為一代宗師,我們從來都會認為如現代的“為人師表”尊容,是一副嚴肅的模樣。其實,我們都錯了,孔老夫子也是很幽默的。下面是摘自《論語》中的幾個段子。

其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篇》

譯文:孔子說:“仁道不能實行,我就去海上乘一個小竹筏漂泊流浪去! 跟隨我的只能是子路了。”子路聽後很高興。孔子接著說:“子路除了好勇鬥狠,沒有可取的長處。”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這直譯是沒有什麼味道的。事實上,古代的文字數量有限,對於文字書面表達大多是一字多解,就沒有現在這麼易懂、直白。所以讀起來生硬費勁,且不易懂。若要徹底搞清楚是什麼意思,大約還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物背景等。這也是《論語》晦澀難懂的原因。

孔子之“道”,乃是指他所倡導的“仁道”,是孔子治國的理念。所以,如果再擴充套件一下,上面這段話還可以這樣譯:

有一天,孔子忽然感慨地說:“如果我的治國理念不能實現的話,那我就去海上,坐在一個小竹筏上,漂泊流浪去!那時,跟隨我的只能是子路了。”子路聽後很高興。眾弟子不解。孔子接著說:“子路這個人除了好勇鬥狠就沒有一點長處,若是將他留下的話,那是社會的禍害啊。”

如此一來,你是不是覺得孔老夫子很幽默?我們無妨想想當時的場景:先是弟子們一臉的懵逼,後來便是鬨堂大笑了。這種教學的場面有多輕鬆?現代的學子肯定會非常羨慕的。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一個小竹筏上,

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曰:“何器也?”日:“瑚璉也。”

——《論語。公冶長篇》

其二:

以上是比較斯文的、貼切的譯法。下面我們再來個比較搞笑的譯法(

有一天,孔子又說:“ 君子可不是個器物”子貢問:“你覺得我這人如何?”子日:“你就是個器物。”子貢問:“是什麼器物?”子日:“國之大器。”

):

憋住了別笑

列位,千萬不要認為我是在黑老夫子。“東西”本來就是指物,可不是天生就是罵人的“詞”;至於

有一天孔子又說:“君子可不是個東西。”子貢問:“您看我是個什麼東西?”孔子說:“你確實是個東西。”子貢又問:“那我是個什麼東西?”孔子說:“飯桶啊!”

“瑚璉”(hú liǎn),

理解為吃飯的傢什其實也是不錯的,但通常比喻治國的才能。所以,

古漢語是指宗廟裡盛黍稷的祭器

但本意確實是在誇讚子貢呢。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瑚璉”(hú liǎn)

老夫子在此很可能就是抖了一個大“包袱”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論語。陽貨篇》

其三: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夫子所說的匏瓜

[páo guā]就是這個樣子,其實就是個葫蘆

如此很多,大家可以去看《論語》,慢慢地品味了。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論語》

檢視

怎樣讀《論語》

胡適在考評中國白話文的演變時候,起初所造的字也只有3000多。這就是古文中一字多解的原因,因為實在太少,要用文字記錄、表達一件事也是太難了,也只能是相互替代。其實,這種晦澀難懂的古文,開始只用於官方的文獻或官場的語言表達,而民間還是說的大白話。對於民間的白話,難懂的原因,是因為方言造成的,這在今天也是仍然存在。

作為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如何解釋呢?”孔子說:“是的,我確實說過這樣的話。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苦味的葫蘆嗎?怎麼能只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

等這樣先進的教育思想,這在今天也是很難做到。那麼,他的思想是如何貫穿給弟子的呢?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向孔老夫子學幽默,千萬要忍住了,不能笑

所以,我們在讀《論語》時,應該先拓展知識面,對人物的生平、思想有個瞭解,然後再理解字、句就容易

多了。大可以當作白話文去讀,只是在理解大概意思後,再結合人物、社會背景糾偏,這樣就可以讀懂了。而且會起來越覺得有味,會有新的發現。

輕鬆活躍的教學方式,這是學生們最容易接受知識的方法,是可以加深人的記憶的。可見,孔子在教學中,偶爾抖個“包袱”,活躍一下氣氛,也是大有可能。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明心讀文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