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平江縣今年要脫貧了,來看看這些有趣的地名文化吧

  • 由 汨江文旅 發表于 籃球
  • 2022-06-30
簡介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人,便將這座石橋命名為安定橋

三點水卓念什麼地名

漢昌鎮: 平江縣古名漢昌縣、吳昌縣、又名昌江縣。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昌江縣城由中縣坪遷今治鶴嶺。後唐天成之年(923)改稱平江縣。民國後期縣城名漢昌鎮,今稱城關鎮。

平江縣今年要脫貧了,來看看這些有趣的地名文化吧

城關鎮天嶽廣場

三陽街: 相傳原來建有一座三孔圓拱石橋,因橋臨汨水,夕陽西下時,陽光透過圓拱映在水面上,顯現出三個太陽,是以名三陽。

安定橋: 明洪武二十年(1387),程安定在此建石橋一座,便利行人。後人為紀念建橋者,以其名字命名為安定橋。從平江縣城往南不到20公里,便到了山環水繞、風光秀麗的安定橋。據老人說,安定橋原是座石拱橋。那是在明洪武年間,有一位叫程安定的老石匠,帶著他子孫三代共20多個石匠,在這河邊叮叮噹噹,整整敲打了三年。終於在汨水上架起了一座貫通南北的石拱橋。竣工那天,山民紛至沓來,歡呼跳躍,擁上橋頭。突然,有人驚叫:“不好,安定老人倒在河水中了!”頃刻,數百人向河中跳去,頓時組成一道人牆將河水攔住。安定老人被救上來了,但終因勞累過度,安祥地合上了雙眼。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人,便將這座石橋命名為安定橋。後來,清代名士家住離安定不遠的爽口李元度(官至貴州布政使,著名詩人、史學家)打橋頭經過,鄉人請他為建橋老人書寫一聯。李元度提筆寫道:“這個石匠不是人”,鄉人面有慍色,正待發作,卻見李元度筆鋒一轉,寫下了“他是平江一尊神”。橫批是“天下安定”。鄉人轉慍為喜,將對聯工整地拓刻在橋碑上。

歲月悠悠,幾百年過去,陽光碟機散了滿天的陰霾,和煦的春風溫暖著老區人民的心。家住安定鳴山村屠夫出身的傅秋濤將軍,率領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前來平江老區慰問時,在將軍的倡導和扶持下,安定又重建大橋,這是一座用鋼筋水泥和沙石澆灌而成的大橋,它堅如磐石,經受了百年未遇的洪水的考驗。幾十年來,安定大橋橫跨汨羅江上,為南來北往的山民鋪開一條通途。

長壽街: 民間傳說來由有二:一、宋三年(1243),裡中婦女張袁氏105歲,鄧黃氏103歲。寶祜元年(1253),里人魏測100歲。縣令奏請以國典賜宴。三壽星同出一鄉,因名長壽。二、南宋年間,此地有位老人在80歲生日時,一道士贈給他一個錦囊,說一百年後會有一個姓劉的人來拆看。到老人一百八十歲生日時,果真來了一位先生,要給老人算八字。老人問來人貴姓?回答說小姓劉。老人記起往事,讓家人取出珍藏了一百年的錦囊給劉先生。劉先生開啟一看,吟道:“壽高三甲子(一個甲子為60年)眼觀九代孫,若問送終子,江西劉伯溫”。吟完,老人壽終。來人正是劉伯溫,他賜此地名長壽街。

平江縣今年要脫貧了,來看看這些有趣的地名文化吧

長壽鎮仙姑巖

虹 橋: 古時這裡有座石拱橋,形如長虹,故名虹橋。

梅 仙: 相傳漢末,梅子貞不滿朝政,棄官從江西壽陽來到平江西山下,燒丸煉丹,成仙駕鶴而去。山下一小鎮遂名梅仙。

甕 江: 此地有兩口泉井,形似甕缸,習慣寫為甕江。

慄山巷: 相傳這裡是明代常遇春勒馬回頭的地方。原名勒馬巷,後演變為慄山巷。

獻 鍾: 傳說很久以前,山洪瀑發,連雲山寺被洪水衝倒,寺裡一口鐘衝到山下,水退後遂將鐘的所在地取名獻鍾。

泊 頭: 相傳那次大水衝倒連雲山寺後,把寺裡的一面鈸衝到了地頭,便將此地取名鈸頭,後演變為泊頭。

龍 門: 傳說宋代有個姓張的人在朝廷當了宰相,功勳卓著,皇帝封賜張的故里曰龍門。

長 慶: 晉代初年,僧慧明在上臺建長慶寺,地以寺名。

三 墩: 傳說有一年,此地漲大水,百姓被洪水圍困,危急中,突然飛來夙凰、鷺鷥、孔雀,往水上一撲,頓時現出三個土墩,百姓分別爬上土墩,全部得救。水退後,人們將此地命名為三墩。

岑 川: 相傳宋代有位官員經過此地,看見四周小山環抱,中有三條小溪淌流,風景優美,欣然吟道:“小山為岑,三江為川”,因此得名“岑川”。

平江縣今年要脫貧了,來看看這些有趣的地名文化吧

岑川

浯 口: 在平江縣西,汩羅江畔,有個浯口鎮,原來這個地方叫“吾口”。“吾”字沒有“三點水”,後來為何變成了“浯口”呢?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只住一戶人家,全家五口人,地名官造冊時,叫不出名字,就給取名吾口。這一家五口大大小小都愛劃龍船,每到端午節都一齊上船,在汨羅江破浪前進,劃得江水飛濺,浪花撲岸,還把粽子撒到江心,弔唁屈大夫的忠魂。後人深為五口之家愛水愛國情結所感動,在吾字旁邊加了三點水,“吾”口就叫成了“浯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