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 由 古泉說 發表于 籃球
  • 2022-06-28
簡介《觀海圖》鈐蓋了四方印,白文「搜盡奇峰打草稿」、白文「頭白依然不識字」、朱文「零丁老人」、朱文「瞎尊者」,都是石濤常鈐的印章

舊一共幾畫

在僧人畫家中,石濤是一位德慧早開的天才。無論是投向這個世界目光,還是筆墨,都給後人帶來了精彩絕豔的典範,與難以追模的「我法」之宗。將石濤列為清初四僧畫家,總是有些形式主義的以偏概全。他從未安逸於僧人的身份,被迫出家避世,始終無法沉浸於佛法,石濤窮盡前半生去接受一個從幼年時,已經不存在於社會的自己,他必須將自己的明室宗身份和自我,隱匿在物質貧乏且與世無爭的山林間。當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似乎可以在筆墨中,展露一分的自我,早慧的石濤開始一個懵懂的「我法」之路。

直至晚年《和唐人觀海詩畫卷》中,抒灑險到無邊堪絕倒的酣暢筆墨,以天地渾溶一氣的構圖,皴擦點染極盡各種手段,石濤終於用筆墨掙脫出世的宿命,找到立世的存在。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永樂2021秋拍·中國古代書畫專場

LOT 0144

明末清初 石濤(1642 - 約1718)

和唐人觀海詩畫卷

手卷 水墨紙本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作

引首:26 × 73。5 cm

畫心:26 × 148 cm

題 識: 筆飛日東出,出入硯池間,目及古人別,心歸逆旅還,有聲皆作畫,無土獨成山,若說相思訣,方知中外閒。清湘遺人大滌子和唐人觀海之作並圖之,彷彿間也。酉春三月一日。

鈐 印: 頭白依然不識字、零丁老人、瞎尊者、搜盡奇峰打草稿。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此石濤《觀海圖》

陳師曾最所篤愛石溪、石濤,二人之中,他以為石濤又更高一籌:「石溪、石濤兩人畫,衡恪生平最所篤愛。石溪善澀,故用墨如金石。石濤善用拙,故用墨如杵。石溪尚有畫家面貌,石濤則一揮掃而空之。蓋石濤天資石溪上,鈍根人豈能用拙耶。」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此石濤《觀海圖》區域性

《觀海圖》是石濤晚年的一件山水手卷,不拘行跡,筆意奇矯,風神灑落,石濤之友張景蔚有一段話用來評價此畫極為允當:「今之畫,予最愛苦瓜僧,其畫也,忽起忽往,無來無止,在耳目心思之外,卻天地間所自有者。」

石濤《觀海圖》題有一首五律《和唐人觀海之作》,署款是石濤喜用的單字款,有地支而無天干:「筆飛日東出,出入研池間。目及古人別,心歸逆旅還。有聲皆作畫,無土獨成山。若說相思訣,方知中外閒。清湘遺人大滌子和唐人觀海之作並圖之彷彿間也。酉春三月一日。」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此處的「酉」是哪一年?《觀海圖》是大風堂供養之作,張大千題盒曰:「清湘老人乙酉六十五歲和唐人觀海詩畫。丙申夏日得於香港,秋裝於東京,爰。」丙申為1956年,張大千從香港購得,重灌於日本,他認為《觀海圖》是乙酉年作,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張大千紙盒(左)及題盒(右)

汪世清《石濤東下後的藝術活動年表》收錄了《觀海圖》,也將此卷列於「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六十四歲」。汪世清熟悉石濤的落款特點,確定「酉」是乙酉,即1705年,石濤六十四歲。

本年石濤還有一首題詩,也是這種單字款。楊翰《歸石軒畫談》卷十著錄八大山人為心壁和尚所作《洗缽圖》,石濤題曰:「蔚藍深處養山腴,粥罷尋常洗缽盂。八大從旁窺半鼻,一潭雲霧寫成圖。酉冬小雪,為心壁大和尚博教,零丁老人極拜草。」《洗缽圖》作於1705年,可證「酉」為乙酉無疑。

石濤有一段名言:「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濤作畫有古人解衣盤礴之態,有時「擲筆大笑雙目空,遮天狂壑晴嵐中」,有時「大叫一聲天宇寬,團團明月空中小」。《觀海圖》是石濤「不立一法、不捨一法」的筆墨實踐,粗頭亂服,別有意味。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畫面起首處是起伏的山丘,山的輪廓以墨勾出,再以短披麻與墨點來表現山石的肌理,使山體富有質感。山下有雜樹聳立,村舍掩映其間,石濤並不拘泥於樹幹、樹葉的具體細節,而是注重物件的神韻,以重墨擲點進行塗抹。唐志契《繪事微言》說:「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石濤就是用點的高手,在《觀海圖》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石濤作畫重在用點,甚少用線,他曾道出用點之妙:「拈禿筆,用澹墨,半乾者,向紙上直筆空鉤,如蟲食葉,再用焦墨重上,看陰陽點染。寫樹亦然,用筆以錐得透為妙。」此卷萬點飛動,用點如杵,墨點繁密而不擁塞,營造出一種鋪天蓋地的氣勢,突破了文人畫的固有藩籬,如寶劍出匣,不可方物,有一種再造自然的氣魄。

畫面的中心位置是一立一坐的兩位高士,正極目遠眺,隨著他們的視線移動,可見挺拔的巨石,渾厚的點苔,蒼潤的遠山,以及水墨氤氳的樹木。石濤創造了自己的筆墨語言,善用點,又好用圈,他說過:「向中一筆橫斷,次寫屋,次寫山下,總是一路圈到底。峰巒碎石,急須會意,始得其神理焉。」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畫面的結尾處有一矮亭,對面的山體以長披麻表現陰陽明暗,遠山全以墨染出,兼顧層次,備極精妙。留白表示雲氣,與漸次收尾,深得元人意趣,應是受了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構圖的影響。

當時松江地區崇尚倪瓚畫風,以乾枯論雅俗,石濤在此卷中反其意,全以溼筆為之。他說過一段話,能看出他的格局之大:「筆枯則秀,筆溼則俗,今雲間筆墨,多有此病,總是過於文。何嘗不溼,過此關者知之。」綜合而言,石濤此卷《觀海圖》寓奇思於奇筆,以奇筆繪萬仞千峰,令觀者心驚魄動,正是「欲識老僧真筆墨,群山萬壁見精神。」

《觀海圖》的構圖與另外一件石濤《桃源圖》(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近似,從《桃源圖》的落款方式以及與上款人費滋衡的交往來看,應作於1705年左右,可與《觀海圖》相比較。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佛利爾美術館藏石濤《桃源圖》與此幅石濤《觀海圖》

《觀海圖》款署「清湘遺人大滌子」,「清湘」指明代桂林所管轄的全州,既表明原籍,更代表石濤自我身份的認定,他有不少相關的別號,如「清湘遺人」、「清湘老人」、「清湘道人濟」等。1696年秋冬之際,「大滌堂」落成,李驎《大滌子傳》記載「棲息於揚之大東門外,臨水結屋數椽,自題曰‘大滌堂’,而大滌子之號自此稱焉。」他於本年年底啟用「大滌子」,是離開佛門之後的一個新號。

《觀海圖》鈐蓋了四方印,白文「搜盡奇峰打草稿」、白文「頭白依然不識字」、朱文「零丁老人」、朱文「瞎尊者」,都是石濤常鈐的印章。

「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印章大概始於1690年左右,一直用到他去世前。「頭白依然不識字」、「瞎尊者」見於李驎《大滌子傳》:「比年或稱瞎尊者,或稱膏肓子,或用‘頭白依然不識字’之章,皆自道其實。」最早有瞎尊者署款或鈐印的作品是1680年的《山水冊》之「倦客投茅補圖」,石濤時年三十九歲,駐錫於南京長幹寺。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1680年的《山水冊·倦客投茅補圖》故宮博物院藏

「頭白依然不識字」晚於「瞎尊者」,在石濤存世作品中,此印首次出現在1693年所作《豐溪憶昔圖》(王季遷舊藏),且鈐蓋時右上角尚未缺角,之後即殘缺。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石濤《豐溪憶昔圖》首鈐:頭白依然不識字。王季遷舊藏

「零丁老人」一印出現的時間較晚,約在1695年前後,多是細筆之作。如作於1697年的《山水冊十二開》(四川省博物館藏)、約作於1701年的《黃硯旅詩意冊》(香港至樂樓舊藏)以及作於1705年的《梅竹圖》(上海博物館藏)、《淮揚潔秋圖》(南京博物院藏),正是石濤南下定居揚州之後。

吳湖帆考證石濤在康熙四十年(1701)前後開始署名「清湘遺人大滌子若極大本堂」,並有朱文「零丁老人」一印。石川淳等人編《文人畫粹編8·石濤》將此印最早出現時間定在1702年,兩種說法都不確。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李玉棻「韻湖審定」(左);李翰文「西園所藏」(右)

《觀海圖》有兩方收藏印「西園所藏」、「韻湖審定」,原是清代李翰文的收藏,經李玉棻審定。李翰文(1811-?),字墨緣,號西園,齋號有大蘇小米之齋、寶米齋,河北潞河人。官平山訓導、吳縣知縣、鎮洋知縣。光緒《順天府志》卷一百二十六有其小傳。

李翰文酷愛書畫,書學米芾,富收藏。他藏過的重要作品有米友仁《瀟湘奇觀圖》(故宮博物院藏)、王時敏王翬《仿古山水冊》(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王原祁《仿黃子久淺絳山水卷》(香港佳士得2017秋拍lot981)。

李玉棻,字真木,號韻湖,為李翰文的侄輩。以平日從友人處所見,輯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四卷。《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附卷》僅著錄了一件石濤《張僧繇訪友圖》,「餘見不具錄焉」,《觀海圖》應為李玉棻當時所見的其中一件,只是未及收錄。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此卷張大千題引首

1956年夏,張大千從香港購入此卷,秋天攜至日本重灌,此事為《張大千年譜》失載。《觀海圖》為大風堂寶愛之物,張大千鄭重題盒,並題有引首:「清湘老人和唐賢觀澥並圖。大風堂供養,爰翁題。」1966年,香港書法家王植波之女王曦拜張大千為師,居大風堂近三年,用功甚力,曾對臨過石濤《觀海圖》,張大千為之作跋:「旦旦臨石師和唐人《觀海詩卷》,喜其有得,為錄原題,爰。」饒宗頤也臨摹過此卷,畫成《選堂琴會圖》,並錄石濤原詩,以示追慕。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王旦旦繪,張大千題《臨石濤唐人觀海詩畫圖卷》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饒宗頤據此作繪《選堂琴會圖》,並錄石濤詩。

1978年,張大千委託摯友高嶺梅在其高氏東方藝術公司出版了《清湘老人書畫編年》,此卷便收錄其中。此書收錄有《自寫種松小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巢湖圖》(天津博物館藏)、《寄八大山人手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風竹》(至樂樓舊藏)、《桐陰高士》(中國嘉德2013年秋拍lot676)、《題八大山人水仙》(北京寶瑞盈2014春拍lot537)等,多為石濤傳世名作。

天地渾溶一氣——大風堂舊藏石濤《和唐人觀海詩畫卷》|永樂秋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