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 由 東籬文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6-28
簡介所以陳宣帝即位之初,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就是,內部割據勢力基本被消滅,陳朝的政權統治至此穩定下來,外部是與北齊和平往來而與北周交惡的狀態,但基本上已經消除了來自北齊與北周的威脅

相互制肘什麼意思

陳宣帝頊是陳朝開國皇帝陳武帝霸先的侄子,陳文帝蓓的弟弟。梁末平侯景之亂後,陳霸先鎮京口,梁元帝徵陳霸先的子侄入侍,便遣其子陳昌及侄子陳頊往江陵。

在西魏攻陷江陵後,就將包括陳昌及陳頊在內的江陵百官及百姓十餘萬人虜入關中。

陳朝建立之後,陳武帝多次遣使請北周將陳昌及陳頊放還,北周都是許而不遣。陳武帝崩逝後,陳文帝即位,北周遣還陳昌,想以此引發陳朝的內爭,最終以陳昌之死而終,直到天嘉三年陳朝與北周關係修好的情況下,陳項才得以返國。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一、陳宣帝時期的伐齊戰爭

陳朝皇室勢力單薄,陳文帝時諸子都年幼,只有其弟陳頊可助其鞏固皇權,所以陳頊回國後即受到重用,被授侍中、中書監、中衛將軍,置佐吏,不久後加授使持節、都督揚南徐東揚南豫北江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進號驃騎將軍,後又因討伐周迪有功,在朝中地位日益提高。

陳文帝去世時,太子以弱齡即位,此時的陳頊已經權傾朝野,之後一步步剷除文帝的親信勢力,殺了到仲舉、韓子高及劉師知,華皎叛逃江陵,陳頊掌權之勢己經形成。569年,陳頊即位,為陳宣帝,改元

太建

在陳宣帝即位前不久,陳朝的政權才在內外動亂之中穩固下來,但宣帝即位之初太建元年就發生了歐陽紇叛亂事件。

歐陽紇為陳初開國功臣歐陽領之子,歐陽顦在梁末助陳霸先經營嶺南,陳初被任命為廣州都督,自此“合門顯貴,名振南土。”天嘉四年歐陽頠死後,由其子歐陽紇繼任廣州都督,其“在州十餘載,威惠著於百越。”

歐陽氏家族長期經營嶺南,家族勢力龐大,為朝廷所忌憚。陳宣帝即位後擔心其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就下詔徵歐陽紇為左衛將軍。歐陽紇深感不安,不敢應召,之後在部下的勸說下舉兵反叛。太建二年二月,殺歐陽紇於建康,其家族在嶺南的勢力被剷除,自此,陳朝確立完全的威權,陳朝進入到了穩定統治時期。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從陳文帝天嘉三年開始,陳朝與北齊、北周關係開始修好,一直到陳廢帝光大元年,陳朝與北齊、北周之間使節來往不斷。光大元年,陳頊把持朝政,企圖剷除文帝所留親信,導致華皎之叛。華皎舉兵反叛,後降於後梁,引來北周兵,導致陳朝與北周關係破裂。

所以陳宣帝即位之初,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就是,內部割據勢力基本被消滅,陳朝的政權統治至此穩定下來,

外部是與北齊和平往來而與北周交惡的狀態,但基本上已經消除了來自北齊與北周的威脅。

自侯景之亂以來,東、西魏及之後的北齊、北周趁機出兵,江北之地,盡歸於北齊,漢中、四川之地都為北周佔領,北周又在長江中游的江陵之地扶植附庸國後梁,陳朝立國之初只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以及交趾以北的地區,就戰略形勢來看,對陳朝極其不利。

從東晉以來,北邊的防線基本保持在淮水沿線,西邊有巴蜀之地,但是在侯景之亂以後建立的陳朝只有長江可守。

長江雖為天險,但是失去了淮水流域諸要地以及長江中上游的屏障,守江也變得不再容易。

所以,位於淮水流域的壽春以及漢水流域的襄陽,是歷代南北戰爭中的兵家必爭之地。

陳朝在東邊既沒有淮南江北諸要地作為屏障,中間無荊州、襄陽等地為藩籬,西邊又無巴、蜀為右臂,在國防戰略上相當的空虛。陳宣帝即位後,想要有一番作為,首先就需改善國防上的弱點,才能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陳書·宣帝紀》記載:“高宗(宣帝)在田之日,有大度幹略,及乎登庸,是允天人之望。梁室喪亂,淮南地併入齊,局宗太建初,志復舊境,乃運神略,授律出師,至於戰勝攻取,獻捷相繼,逐獲反侵地,功實懋焉。及周滅齊,乘勝略地,還達江際矣。”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宣帝即位之後,想要有一番作為,收復從侯景之亂後喪失的淮南故土,

這應該也是宣帝北伐的原因之一,透過北伐收復淮南故土,藉此改善國防戰略上的弱點。

基於以上原因,陳宣帝決定北伐,在準備伐齊之前,陳朝原本的打算是聯齊伐周,《北齊書》中記載在武平二年夏四月“陳遣使連和,謀伐周,朝議弗許。”此時北周正出兵圍攻北齊的宜陽,但是北齊卻拒絕了陳朝的聯齊伐周策略。在齊武成帝之前,北齊一直對北周採取的是攻勢,周人最怕北齊兵西渡。

但是武成帝即位之後,這種情況完全

翻轉

,北周多次聯合突厥伐齊,之後北齊開始對北周採取守勢,謀求與北周的和平共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北齊拒絕了陳朝的兩國聯合伐周的策略。

而北周在武帝的統治下,積極圖謀伐齊,並與陳朝保持著良好的聘使關係,

陳朝與北周應該達成了某種默契。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宣帝將北伐的矛頭指向了北齊。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北伐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奪回了淮南江北之地,且一路勢如破竹,說明北伐軍本身的實力不容小覷,但北伐軍的勝利推進與北齊本身的失策也有關係。第一,北齊最大的對手向來是北周,所以精兵大多都部署在西部邊防以備北周,

面對陳軍來犯,北齊不敢輕易調動西邊的佈防來禦敵。

第二,北齊後來調派十萬軍隊援歷陽,但因號令不齊、將帥之間不協及相互制肘導致軍隊無法發揮完全的戰鬥力。第三,北齊在佔據淮南二十餘年的時間裡,對當地的百姓實行殘酷的剝削政策,已經失去民心,

所以陳軍一到,當地百姓就積極響應。

第四,北齊統治者的殘酷統治,寵信小人,濫殺無辜,導致政治腐敗,統治集團內部鬥爭不斷,在北伐軍到來之際,仍醉心政治鬥爭,無心禦敵。這也是北齊在對陳作戰中失敗的根本原因。這些原因再加上陳朝上下的全力配合,使得北伐軍在短短時間內就收復了淮南江北之地。

二、陳周和平關係的破裂與南北對峙的重現

陳宣帝太建五年正月與北周就聯合伐齊達成了協議,隨後陳宣帝下令北伐。在陳宣帝北伐期間與北周保持著和平的交往關係,但以太建九年北周滅北齊為轉折點,兩國間的和平關係迅速破裂,由和平轉為戰爭。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太建八年在北周伐齊之時,陳朝並沒有趁機夾攻,對於這期間的陳軍動向,史書並未有詳細記載。但是在北周滅齊數月之後,陳宣帝想要與北周爭奪徐、兗之地,中書舍人蔡景歷“諫稱師老將驕,不宜過窮遠略但是陳宣帝並沒有採納毛喜的建議,

還將蔡景歷貶官,執意出兵,下詔南兗州刺史、司空吳明徹率眾伐周。

太建九年十月,吳明徹與北周的徐州總管梁士彥在呂梁開戰,梁士彥敗退徐州,吳明徹進軍圍彭城。太建十年二月,北周派上大將軍王軌率兵來援救,北周軍從清水入淮口,阻斷了陳軍的水上退路後,又增兵來攻打,陳軍敗退“明徹及將士三萬餘人,並器械輜重,並就俘獲。

陳之銳卒,於是殘焉。”陳軍只有蕭摩訶率領少數精騎突圍出來,與任忠等全軍而退。不久之後,吳明徹就因為憂憤過度而亡於北周。陳宣帝得知北伐軍失敗的訊息後,後悔沒有聽毛喜的諫言,

又想起蔡景歷說過的話,立即召見他,恢復他原來的官職。

三月,陳宣帝任命淳于量為大都督,總領水陸諸軍事,分命眾軍以備周旋。五月,北周武帝在征討突厥的路上因病而返,不久後在長安崩逝,北周軍攻勢因此稍緩,陳軍得以喘息。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太建十一年二月,北周的徐州總管韋孝寬在淮南用兵。九月,北周下令以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杞國公亮、廊國公梁士彥出兵伐陳,北周與陳朝在江淮之間展開戰爭。十一月,北周軍接連攻取了壽陽、黃城、廣陵、霍州,江北盡歸北周。

十二月“南·北兗、晉三州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歷陽、沛、北譙、南梁等九郡民並自拔還江南。周又取樵、北徐州。自是江北之地盡沒於周。至此吳明徹北伐所取得的江北淮南之地,又全部失去。戰爭一直持續到太建十二年五月,北周宣帝崩逝,周靜帝即位後,

因為左丞相楊堅獨攬大權,把持朝政,爆發了三方之亂,北周無法他顧,使陳朝獲得暫時喘息的機會。

陳宣帝太建十一年,陳朝在與北周的戰爭中失敗,淮南之地全部歸於北周,陳朝失去了都城建康周圍的防禦之地。至此,南北大概以長江為線,基本上為北朝統一南方奠定了基礎。其實北周武帝聯陳伐齊的目標不止是滅齊統一北方這麼簡單,他的最終目標是滅陳統一全國。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陳宣帝的北伐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為了“安邊”,以江淮之地為目標,主要是為了彌補國防戰略的不足;第二階段主要就是為了“開疆拓土”,與北周爭奪徐、兗之地。但陳宣帝對形勢估計錯誤,過於驕傲自大,做出了錯誤的決策。首先陳宣帝出兵時機不對,太建五年三月到太建七年九月,

北伐軍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卻在這之後再無動作。

太建八年北周武帝下令伐齊,並於次年火齊,這期間陳朝軍隊的動向史料都沒有記載。趁著北周與北齊交戰之際出兵是最好的時機,但陳宣帝卻選擇在北周滅北齊數月後再次發兵,決策失誤。其次,陳朝的經濟實力並不足以支撐起這場大規模的持久之戰。

“在古代以耕織為基礎的農業社會里,人口的優勝也就是經濟的優勝。”

由此可以得知,陳朝國力積弱是基本的事實,無法在經濟上支撐起一場持久且大規模的北伐戰爭。綜上,陳初就形成的北強南弱的形勢,是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

陳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先伐齊國後又展開北伐,這是為何?

吳明徹兵敗呂梁是陳宣帝北伐失敗的標誌,以此為轉折點,陳朝在對外關係上開始變主動為被動。呂梁之敗的打擊對陳朝來說是致命的,陳宣帝“至於纂業,萬機平理,命將出師,克淮南之地,開拓土宇,靜謐封疆。卓國十餘年,志大意逸,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

總結

陳宣帝北伐以失敗告終,這一結果使陳朝陷入了完全不利的局勢。首先,這次陳朝北伐的軍隊大多為精銳部隊,吳明徹的呂梁之敗,損失三萬餘人,陳朝的精銳,至此損失慘重,再加上其他各路軍隊的潰敗,陳朝自此元氣大傷。

其次,從戰略形勢上來說,在陳宣帝北伐之前,還是三國鼎立的形勢,

陳朝雖然是二國中實力最弱的,但是還可以在對外交往中透過合縱連橫以求自保。

但是北伐失敗之後,北周滅北齊,南北對峙的局面重現。隋朝代北周自立,最後形成隋朝對陳朝的三面包圍之勢,局勢對陳朝非常不利。

梁末陳初形成的北強南弱的形勢,在北周滅齊統一北方後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在南北對峙的局勢下,從根本上制約了陳朝的對外策略,由可選擇的主動化為完全的被動,陳朝的對外局勢更加嚴峻。

Top